還記得前陣子被網友們批評過的“空姐和窮光棍的貸款愛情”嗎?
雖然只是一個借貸廣告,卻重新整理了所有人的三觀。
比如,因為男子不知道xx借條,空姐立刻表示他們兩個人不合適。
又比如,在男子成功的借貸到了15萬後,空姐表示兩個人這下合適了,跟著他回了家。
能在這條几十秒的廣告裡把各種各樣的歧視都展現一遍,老實說真的很厲害,一般人做不到。
無獨有偶,近日也有人在某影片平臺上刷到了類似的借貸廣告。
這次的題材和上次不一樣,借貸平臺也不一樣。
但它們的影片內容,看起來卻好像跟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一個農民工模樣的男子帶著母親坐飛機,中途母親暈機想吐,男子問空姐能不能開窗。
當然,這個問題遭到了周圍人的嘲笑和指責。
飛機上的空姐並沒有解決暈機的問題,而是非常溫馨地提示他是否需要升艙。
是我孤陋寡聞了,原來升艙就能在飛機上開窗戶?
這樣吧,我出兩萬,給我升到機長艙,我要開窗吹風。(機長室的窗戶確實可以開啟,但飛行時依舊不可以)
空姐說升艙需要一千多塊,此時男子開啟手機,發現自己的餘額只有五十多塊。
這時,後座一個穿著有點像大老闆的男人表示要出錢給他們升艙。
男子覺得不好意思,準備婉拒。
大老闆要過男子的手機在上面點了幾下,幫他從借貸平臺裡借了150000。
完事兒把手機還給男子,告訴他可以隨時取用。
等等,不是說升艙費是你出嗎?
咋還這麼有想法的,連問都沒問,直接幫人借了15萬呢?
口氣大的,要是不仔細看還以為大老闆直接送了男子15萬。
男子慌慌張張的詢問這是不是網貸,於是接下來我們熟悉的那一套來了。
這個xx貸款平臺是xx旗下的大品牌,使用者借x萬在x天內可以免息,萬日利息低至x元,1分鐘就能到賬,最高能借x萬。
拍一個魔幻大片只要30秒。
使用者的需求是透氣,而平臺給出的解決方法是花錢升艙。
大老闆雖然說要出手幫人,要給男子升艙,結果出錢的最後還是男子。
到了最後,平臺嘴上說著利息不高,卻掙的還是利息的錢。
而且整個影片廣告都透著歧視的意味:
農民工見識短,不知道飛機不能開窗
長相姣好的女性和光頭大哥會歧視別人
不過,這個廣告還是告訴了我們一些道理。
有些東西花再多錢都買不到(飛機飛行時不能開窗,頭等艙也不行)
不要輕易將手機借給陌生人(無需自己操作,路人都能幫你貸款)
資本家太壞了(說幫你付錢卻幫你貸了款)
借錢的額度和需求不匹配(只需1200多塊錢卻借了15萬)
“空姐和窮光棍的貸款愛情”下架了,但更多類似的貸款廣告層出不窮。
你想不看到這些借貸廣告,很難。
相信有很多人都發現了,這些貸款廣告無孔不入,尤其是在某些平臺上刷小影片時,過不了多久就能刷到一條。
有時候你抱著好奇的心態隨手點進去看看,那麼接下來的一個月裡,你絕對會被同類的貸款廣告淹沒。
為了不讓受眾人群看著枯燥乏味,吸引更多的人點進來看,他們能夠批次生產出不同題材的貸款故事。
在編故事上,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花樣還是很多的。
其中有我們比較熟悉的“手機號借貸”。
根據你手機號的使用時間計算借款的數目,手機號用的時間越長你能借的錢就越多。
廣告的末尾還要加上一句:你也來測測自己的額度是多少。
哪怕,其實你並不需要貸款。
或者用精湛的演技讓觀眾們看一場大戲。
老闆臉上的怒氣和員工臉上的愁容要把我笑死。
員工為公司利益著想,而公司為了老百姓的利益著想。
假不假?就問你,假不假?
為了讓貸款人落入陷阱的機率提升,同時也為了和其他平臺競爭,很多貸款廣告的三觀都充斥著一股三觀不正之風。
男子請美女出去吃飯,結賬的時候發現自己的錢不夠。
老闆對男子表示不屑,就這麼點錢,你還好意思請美女吃飯?
男子得意的開啟貸款app,借了10萬塊。
吃飯300多,借款10萬,這是要幹啥......
這世道,誰沒看過幾個三觀不正的貸款廣告,誰就是被網路拋棄的人。
先前被下架的某借貸廣告裡,父親為了給女兒過一個“像模像樣”的生日,借錢買來食物。
一個哥哥,因為妹妹想要膝上型電腦,便“想都沒想”就買給她了。
這兩則廣告傳達的意思非常可笑。
父親只有花錢為女兒買了蛋糕和禮物才能稱為一個“好父親”,自己的女兒才會在生日這天過的開心。
哥哥完全沒有考慮自己的經濟能力就為妹妹借錢買了電腦,卻從沒想過萬一自己還不上該怎麼辦。
有錢確實可以擁有幸福,但並不是只有有錢,才能擁有幸福。
不但三觀不正,這些貸款平臺還會趁機套取你的各種身份資訊。
其中最常見的便是你的身份證和手機號碼。
平臺拿到了你的個人資訊,除了借款外還會用來幹什麼,我們不得而知。
在那些借貸廣告下,總有一些疑似託的使用者在釣魚。
無論借多少,他們都“可以”。
那“可以”的背後,等待“魚兒”們的到底是什麼?我們不敢想象。
我們只知道那背後的殘酷,就連製作這些貸款廣告的人都覺得很噁心。
也許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完全離開借貸平臺是不太現實的事情。
甚至正在看這篇文章的各位,一些人可能也在各種平臺上藉著錢。
借貸廣告最大的特色就是,他能夠把貸款平臺吹捧的好像借錢0利息一樣。
有代入感更好的,能把平臺描述的彷彿你在貸款平臺借了錢不用還。
它們無限的突出借款人的窘境,弱化還錢和利息,讓借款人有一種“借了一定能還上”,“借錢就能讓生活更美好”的錯覺。
這些靠著吃利息掙錢的貸款平臺根本不可能會為了幫你度過難關,從而給你所謂的“優惠”。
利息會抽空你,你也許現在能還上,但萬一有一天呢?
一旦還不上,你將身陷地獄。
消費說明不了自身的價值,有錢就花,沒錢去掙。
憑自己本事掙來再花的錢,總歸是比那些戰戰兢兢借來的錢花著舒服,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