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年輕人蜂擁到網紅打卡地拍照,並不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而是席捲全球的一股粉紅風暴。

“花上3200元,就能在那面易烊千璽拍過照的粉紅塗鴉牆打卡。如果不願意花錢,在門口拍拍粉紅色的牆也美炸了。”在某社交網站上,網友Lin認真寫下她的探店筆記。

Lin說的這個地方是位於廣州市天河區龍洞銀湖工業區的PinkSTAR。道路兩邊的圍牆刷成粉色,外面種著一排排高聳的熱帶棕櫚樹,在藍色天空的襯托下讓人產生一種身在佛羅里達的錯覺。

△2019年10月16日,廣州PinkSTAR時尚創意藝術園區,園區負責人收購的一輛古董轎車停在顯眼處

走進“百老匯大街”,就像走進了一個復刻版的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城市:美式的街道、公路邊的加油站、霓虹燈下的汽車旅館、復古的保齡球場……

這個投資過千萬元、佔地6000平方米的超大規模攝影棚,正是業界無人不知的“美國城”PinkSTAR。

△PinkSTAR運營總監蔡紫瑩/攝影師@嘉亮

PinkSTAR運營總監蔡紫瑩介紹道:“PinkSTAR是國內最早做復古美式風格的攝影基地。剛開業的時候,一聽最低消費3200元,人們只好在門外拍幾張。

一面粉紅色的牆壁加上一排棕櫚樹也能拍上幾個小時。前來打卡粉紅牆的人太多,導致草坪被踩壞、圍欄被推翻,場面一度失控。”

而位於廣州一處電商創業園內的4-studio攝影工作室,所有佈景都參照Instagram網紅風打造,拍攝價格200元/小時起步。

相對低廉的價格,深受淘寶店主和小網紅的喜愛。

△攝影工作室/pixabay

這種常年開放、按小時收費、主題場景定期變換的攝影基地,成為網紅生產線上必不可少的包裝機器。

如今,網紅攝影基地在國內得到迅速發展。尤其是在電商業發達的廣州和杭州,大大小小、風格不限的攝影基地、攝影工作室數不勝數。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宣傳員

年輕人蜂擁到網紅打卡地拍照,並不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而是席捲全球的一股粉紅風暴。

2015年,網紅潮流在全球迎來爆發期,美國一些大城市出現了一批Instagram拍照勝地:顏色工廠(Color Factory)席捲紐約、舊金山;冰淇淋博物館(Museum of Ice Cream)在邁阿密和洛杉磯走紅;還有隨後出現的雞蛋屋(Egg House)、自拍博物館(Museum of Selfies)、造夢機器(Dream Machine),澳大利亞的糖果共和國(Candytopia)……

它們在網路世界和現實世界都人氣十足,不僅門票價格不菲,而且常常得排上長隊才能進入。

△澳大利亞網紅打卡地標-Candytopia,圖畫由糖果製成/Youtube影片截圖

夢之屋(Dream House)是紐約的網紅打卡地標之一。它是一個視覺與聲覺共同作用的浸沒式藝術裝置,已經展出半個多世紀。

光從外表看,它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公寓樓,不知道它的人絕不會拉門進去。這個小展覽館一直默默無聞,直到有幾個網紅在裡面拍照並上傳,讓它在社交媒體上一夜爆紅,各地網紅慕名而來。

有人如此形容夢之屋:一旦走進去,就像進入夢境。

△紐約網紅打卡地-Color Factory/Youtube影片截圖

形容這種網紅展覽的新詞隨即出現——Instagrammable exhibits或Instagrammable pop-ups,翻譯過來就是“快閃展覽”,也就是如今的“網紅拍照勝地”“網紅打卡點”。

紐約猶太博物館的數字部門主管費佳佳說:“在前數字攝影時代,攝影傳達的資訊是‘這就是我正在看的,我看過了’。今天攝影傳達的資訊則是:‘我在那裡,我看到了,我自拍了。”

雖然被稱為“展覽”(exhibits),但它們的出現、設計方法與傳統展覽的邏輯不同。它們並無主題,也沒有參展藝術家,其存在的意義就是給人提供一個適合拍照、提高人格魅力的全方位彩色背景。

△豐富多彩的背景/pixabay

Artnet新聞網藝評人本·戴維斯將之稱為“超級樂趣藝術"(Big Fun Art),最潮的消費文化方式,就是透過這些身臨其境、有趣、拍照好看的裝置來實現。

人們進入這些藝術場所所面臨的障礙可能是時間和金錢,而不是特定要求或者對藝術史的興趣。

網紅打卡潮改變展覽規則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是上世紀60年代出現的概念。如今,感受當代藝術的門檻正在變得越來越低,有越來越多的裝置藝術、新媒體藝術、互動藝術進入普通人的視野。

這些藝術形式用簡潔易懂、吸引眼球的方式,招攬著曾經在美術館之外徘徊的人。

“儘量穿白色或素色衣服,因為會有各種花或者水粒子的投影在你身上。早上開館和下午快閉館兩個時間段人比較少,適合拍照。”一個在teamLab的展覽上拍過照的攝影師在社交網路上這樣分享拍攝經驗。

超高人氣的teamLab打造的藝術展已經成為全球網紅打卡熱門。日本歌手米希亞在《歌手·當打之年》的某期穿著花裙子,置身於流光溢彩的背景中,馬上有眼尖的觀眾認出,那正是東京的teamLab:“米希亞終於去teamLab了!”

△日本歌手米希亞在《歌手·當打之年》的某期穿著花裙子/影片截圖

短短几年間,博物館和美術館對於拍照這件事的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博物館、美術館不允許拍照、不得觸控展品幾乎是宇宙通行的鐵律,如今這個規則已經被打破。

現在的展覽為了迎合觀眾變身網紅展,觀眾成為主角,展品則成了氛圍的營造者。美術館也變成了俗稱的“大眾攝影棚”,每個人站在背景板前面的那一刻,都不免有著自己是網紅、明星的幻想。

增長的流量,則為美術館或策展方提供了“社交媒體籠罩下的新一代年輕群體樣本”。

△一位女士站在日本字畫前/unsplash

博物館工作人員Juni說:“學術意義高的展覽往往曲高和寡,空蕩蕩的展廳令人沮喪;奪人眼球的展覽,觀眾摩肩接踵,卻沒人仔細看展品。

作為博物館工作人員,怕的就是網紅們站在展品前不走,或者坐在樓梯上擺pose,造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局勢。那些帶個行李箱來的淘寶店主,可以在館裡面拍一天。”

導覽員不再提醒觀眾“看展的時候少拍照”“還不如去下載更高畫質、角度更好的博物館官網圖片”,而是提醒觀眾,什麼地方是最熱門的拍照點、什麼角度拍最好看。

△人們在盧浮宮的蒙娜麗莎畫像前打卡/unsplash

在社交媒體改變照片的角色之前,展覽的角色也正是被照片改變的。在博物館、

美術館拍照打卡的概念,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就出現了。

突出藝術作品的“對話性”和觀者的參與感,在當代藝術的發展中越來越重要,也成為新媒體藝術、裝置藝術的一大趨勢。

△藝術作品與觀者的融合/unsplash

2012年,翰尼斯·科柯和弗羅裡安·奧特克拉斯一起完成了作品《雨屋》(Rain Room)。當時他們只是想透過一種科技和藝術結合的方式,勾起參觀者的思考——走進一場大雨,自己卻不被淋溼,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出乎意料的是,這一作品獲得巨大成功,成為供遊客參觀、拍照的好地方。

一個網紅拍照點,勢必滿足人們拍照、炫耀、在社交媒體集讚的需求。無論是藝術展、攝影基地、咖啡廳還是民宿,“粉紅泡泡”的魅力影響了新一代年輕人的審美。

高飽和度的色彩、一切皆可被拍照、一種暫時的脫離現實感,這是大多數商業性網紅展覽的特點。

△廣州網紅拍攝基地/攝影師@嘉亮

人們看到的是一張看似不經意拍出來的照片,卻看不到背後一整個團隊的付出和籌備。這股全民網紅風的問題在於,想做時尚的人看不到創造市場的過程。”

△廣州網紅拍攝基地/攝影師@嘉亮

美國學者蘇珊·桑塔格在《論攝影》一書寫道:“照片給了我們一種錯覺,一種能把世界留存在腦海中的錯覺。我們把攝像當作一種攫取知識的工具,展品就是知識,而攝像就是擁有知識的過程。

不論我們是否想要擁有知識,現代社會中,有知識的人自然是會被尊敬的。

16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泰貴妃買衣服上了癮,和侍女一起清點“戰利品”,兩人處得像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