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而這種聯絡, 會影響他的一生。
——薩提亞
花了近四天的時間,
斷斷續續將米蘭·昆德拉的《生活在別處》看完了。
之後一直對其懷有不安,它幾乎成為我理解的一個障礙。
比當初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更堵塞我的思想。
我不相信作者表達的東西就是我看到的這些。
但是切除這些,我又真的看不到其他的東西。
對自己,對它充斥著懷疑,最後為解決這些困惑。
我決定從原生家庭的角度來解讀主人公心中扭曲的親密關係。
01
一:他成為畸形人格的開始
小說的第一部,標題是“詩人誕生”,主人公是雅羅米爾,也即是全篇所稱的詩人。
文章一開始,作者就將母親這一具象跟雅羅米爾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並用比較戲劇化的假定方式將詩人誕生的場所設立在三個區域:
1,某個夜晚在廣場的長凳上;
2,是在某個下午在詩人父親朋友的房子裡;
3,再不就是某個早晨在布拉格市郊一個‘羅曼蒂克’的角落裡。
因為當時詩人母親正沉浸於偉大的愛情之中,所以她更期望,也是她更想要肯定的是當初她懷上詩人是在某個早晨在布拉格市郊一個羅曼蒂克的角落裡。
從此,母親就開始為雅羅米爾釋放“揮之不去”的母愛。
每個人最初最熟悉的女性就是母親。
母性,是伴隨著媽媽這個人物的存在而一直在書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個關鍵性詞彙。它不只是“媽媽”這個詞而已,而是如大地般最樸實的,沒有雜質的浪漫挽留。
她在最初的日子是詩的蘊義,是溫柔呵護的象徵,她全身散發著“愛,庇佑,天國,童話”的氣息。
雖說母愛是不需要自身努力便與身俱來的,母愛是兒童的整個世界。
但並不是孩子今後所有的世界裡只能有母親,正如詩並不一定如童話般純潔,它的神聖性亦不表現於在生活面前的童貞。
對雅羅米爾母親因感覺丈夫離自己越來越遠時,便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激情都放在小雅羅米爾的身上這一現象我們應該要給予理解。
現實的社會往往就是這樣,夫妻之間的生活往往平淡,激情屬於戀愛,似乎與為瑣碎煩惱的夫妻時代絕了緣。
而這個時候,女性往往出於本能會將全部精力調往孩子身上,覺得孩子便是她生存下去的家園。
於是詩人母親把對愛情的浪漫夢想轉移到兒子身上,在意識到自己兒子的天生“詩情”時,她醉心於當一個天才兒童的母親,還早早地把桂冠賦予了雅羅米爾。
02
她愛他,勝過愛自己。
但是這樣毫無保留,全盤付諸的愛不宜在孩子身上施展太久。
母親給予他的這種與現實隔絕的“溫床”在日漸長大的詩人眼裡慢慢變成了牢獄,是不可推卸的枷鎖與束縛。
在他意識到他將一輩子都無法擺脫母親的這種專制時,他選擇了逃往別處。
寧願想起對這個家沒有多少愛,甚至阻撓他來到這個人世的父親,也不願意走近甘心為自己分擔一切的媽媽。
文中很多地方作者透過對“短褲”與“體操褲”的描繪就可以看出詩人對母親太專制的愛是叛逆的,是不接受的。
他無法理解母親每天要去他的衣櫥裡觀看他穿了哪條短褲,於是他藏著短褲,藏著日記本,藏著羞恥心,直到自己衍生出了厭惡。
但是在最後的時刻,當他浸透在水裡面的時候,他的眼眸清澈,所能看到的,沒有往昔熱情,卻只有媽媽。
他說:“只有你,媽媽,我最愛的女人是你”。
雅羅米爾最終還是倦了,厭倦了生活,戰爭。
在現實與夢想的界限越見模糊的狀態下,他終於放下了自己。
也終於無可避免地接受了最愛他的媽媽,他擺脫掉了一切厭惡,領悟了“大地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無論天空離你多麼近,你的使命還是歸於塵土。”
最終他消失在水中,也永久沉睡在媽媽的溼漉漉的淚水中。
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會影響他的一生。
童年時,你與父母如何相處,長大後,我們就會與其他人怎麼相處。
所以,原生家庭給你營造的相處方式,是你與世界相處的模式。
這個話題衍生到我們的教育上,很多家長認為,小時候孩子沒有任何思想,我們應該將自己的思想凌駕於孩子身上,決定他們走哪條路,或者替孩子做每個階段的決定。
這其實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一種壓力。弱化他們自主獨立做決定的能力。也是滋生他們養成依賴的溫床。
母親對孩子過分的愛,會扼殺孩子人性中的自由。
他們會開始變得煩躁,無奈,又依賴。他們既想改變,又無力改變。改變與屈服夾在他們的性格兩端,蹺蹺板的兩端總是升降不平衡。不利於他們養成平和的性格特徵。
他們的世界裡只有媽媽,媽媽也是權威的存在。他們沒有獨立的意識,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未來的慌張和懷疑的態度。
童年的親子關係,會內化成為一個人內在的關係模式,養成相應的性格特徵,從而決定他一生的命運。
童年無限被掌控的親子關係,早在他的潛意識中,產生兇狂的敵對情緒,他的世界只有屈服和服從,這也是最後主人公精神崩裂的關鍵點。
母親對他的掌控,讓他最後也完完全全變成了母親。
03
二:他變成了媽媽
昆德拉的這部《生活在別處》原名叫《抒情時代》。
性愛在昆德拉的“抒情態度”中獲得了另外一個定義,那就是“愛情”。青春,詩,愛情,是抒情時代的表達方式。
起初的雅羅米爾的愛情總是在現實中遭到毀滅,大多是由於不夠嫻熟,恐懼。
最後當他與一個長相平平身份低下的女售貨員建立第一次性愛關係時,他真真切切地被她俘虜了。
於是,他曾經內心對愛情的幻滅又重新燃燒起來,在進行了肉體的交融後,他確認自己到達了一種真正的領域,到達了自己真正想要了解的別處。
於是他激動萬分,覺得這就是愛情的全部涵義。因此他又開始寫詩,比童年更瘋狂,字字句句揭示的都是內心深處真的靈魂。
他覺得這不僅僅是美好的瞬間,覺得要將它定為“永恆”才有意義。
所以他對紅髮女售貨員百般苛刻,不許她與任何男子交往,他甚至無法忍受她與自己哥哥之間的往來。
他覺得紅髮女售貨員是完完全全只屬於他一個人的,這其實是一種超現實的絕對的愛。
他告慰自己:“自己並不是以美貌來恆定愛情,他需要尋求的是在不完美的事物中創造出可愛,而他就是這個創造的主體。”
所以他要求紅髮女售貨員沉浸並滿足在他創造的這種愛的溫床裡,不允許她有任何異議,虔誠於他思想及言語所灌滿的水面上,對他絕對的服從與認可,無論是在內體上還是靈魂上。
在雅羅米爾看來,母親是家裡最浪漫的人物。
美麗嫻雅,浪漫詩意。
但媽媽也是一個情感熱烈,極喜歡掌控,且對兒子的愛沒有界限分明的人。
從無處不在的監督,每天去觀察他穿哪條褲衩。都讓雅羅米爾產生了恐懼和厭煩。
在他性格的養成過程中,他從母親那裡,學到了掌控。
愛就是屈服和順從,無條件的掌控。從他對紅髮女售貨員的行為舉動上,證明了這一點。
因此,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原生家庭中的人物,對孩子性格發展,會以相似的指向來影響孩子的成長。
母親對他控制,他便也會對別人控制。
但正常和諧的親密關係應該是在彼此自由又舒展的狀態下發生的。
他一邊嫌棄媽媽的掌控,一邊又模仿母親的掌控意識,在不知不覺的情感發展中,變成了另一個媽媽的存在。
04
所以,才會有作者對生活在別處的一個追尋。
只有在別處,才能求得完全的自由。也只有在另一段生活裡,在另一段故事裡,在目前所處的生活中拯救我們已經不在場的生活。
在作者的《生活在別初中》,還帶給了我們以下這些思考:
1,一個人,來到世間,最先接觸的,就是父母。
2,安全感,責任心,身份認同,信任狀態,在成長的過程中,都獲取於父母。
3,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彼此舒服的狀態下的自由衍生。是在家庭環境中營造成和諧的狀態,並將這種愛臨幸及自身與周邊人的關係中。
4,而不良的親子關係,只有掌控,恐懼,厭煩,痛苦,以及逃離。也是將來與別人緊張人際關係的障礙。
ps:這是我在大學時期2011年6月2日寫的,當時發表在了校報上。今天拿出來,加上了一些如今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