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近幾天,家裡人身體不舒服,我跑了好幾趟醫院。到醫院後,首先被各種疫情防控措施所限制,必須按要求出示健康碼,然後就是接受量體溫,才能進入院區,進去後還有很多道關口,才可能到住院部去。

這時候,才讓人體會到,醫院真的是一個病毒的集聚地,各種防控措施還是很必要的。儘管醫院的防控措施非常嚴格,但是疾病不等人,人們還是要往醫院跑。老百姓害怕的事情很多,到醫院就是一大怕,各種排隊各種花費,讓每個人都有所忌憚。今天,我們就聊聊醫院的資訊互聯互通問題。

大老遠跑來了,由於忘記帶片子還得再跑一趟

在我們國家,醫療資源基本上與行政配置相匹配。北京的醫療水平,比其他地方可能都會好些;省級醫院的水平,大多數時候是好於市級醫院,以此類推。正因為如此,我們去看病,一般情況下也是一步步往前走,最後多數都到了市級以上醫院。到醫院後,還要掛號,除了掛號難,各種檢查等待的時間也很嚇人,有時候好幾天才能出結果。

這些檢查,其實多數病人在下一級醫院檢查過了。以前,這些檢查結果是互相不認的,需要在現在的醫院裡面好好再做一下。後來,在各方的呼籲下,醫院逐步實現了檢查結果互認。但這裡面有個問題,互認而不是互通,需要病人隨身攜帶之前的檢查結果。

這次去醫院看病,就見到一個病人,由於在老家做得結果沒有帶,醫生一時之間不好做診斷,給他兩個建議,一個是再做一遍,另外一個就是回家帶,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辦法,因為他們互相之間無法檢視檢查結果。

檢查結果互聯,其實技術上難度不大

其實,如果我們認真去看這些檢查結果的話,大一點的醫院基本都實現了線上處理,我們可以透過網站、客戶端、微信、支付寶等平臺,檢視這些檢查結果。要知道,這些處理檢查結果的系統,好多都是一家公司開發的,資料互聯互通沒有多少難度。即使不是一家公司的,國家主管部門早已出臺相關資料標準規範,由於事關身體健康,資料質量也是有保障的,互聯互通有著充足的基礎保障。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檢查結果互認到互聯,技術上沒有多大困難,現在的問題就是如何實現的問題。要實現的話,筆者建議還是部分醫院先行試點,然後積累經驗後,向區域性地區推開。至於隱私保護和資料安全的問題,個人建議醫院呼叫其他醫院檢查結果,應當經過患者自身的授權許可。從道理上講,這一代呢難度不是很大。

這方面,政府實際上已經積累不少經驗。比如,不少城市的不動產登記,已經實現了資料互聯互通。房管部門的登記資料,國土部門可以順利查到,甚至可以實現併網辦理登記業務。這些業務的資料量,無法與醫療檢查結果相比,但證明資料互聯互通是可以透過各方協作實現的。

啟發之一,是否可以由下級醫院根據上級醫院的指引,完成相關的複診工作。與初次診斷、住院治療相比,複診多數時候沒有那麼複雜,也能夠由其他醫生協助完成。如果能夠以網際網路+為主要手段,由上級醫院指導下級醫院的完成相關複診,並且分享複診相關費用,對於患者來說,將是一個新的選擇。

啟發之二,用藥等環節,可否實現資料共享,以便患者到下級醫院獲取有關藥物。由於病例攜帶不便,甚至出現丟失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加之各地的處方藥管理越來越嚴格,患者如何簡便購買到相關藥品就是一個社會性問題。多數地方把這個問題都推給了社會,讓位給了市場,由患者自己到藥店去購藥。如果下級醫院能夠根據患者申請,接收上級醫院的處方資訊,據此為病人提供用藥便利,那就是一件大大的民生實事。

啟發之三,病例能否線上列印。如今,影印病例是一件非常複雜的工作,要經過申請才能順利獲得影印件。然而,這些影印件其實不少醫院已經將其電子化,向病人提供線上列印服務,不知道是否存在政策障礙。但從技術角度看,已經沒有什麼難度。

體檢資料與門診資料是否能夠有效整合,讓體檢成為真正的健康檢驗過程

現在,正是一年中各單位體檢的高峰期。體檢結束後,多數單位還是等待著醫院提供紙質版的體檢結果。當然,現在多數體檢機構已經開始提供線上查詢報告功能,甚至可以下載pdf版本。然而,這些資料如何用到門診上,卻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

比如,體檢結果需要攜帶,才能去醫院就診。今天,我到醫院去,就看到好多人帶著體檢結果來的,有的是這家醫院的體檢結果;還有的是其他醫院的體檢結果,總之是讓人覺得很抓狂,一旦忘了就需要跑回家帶過來。這還是小事,與前面提到的檢查結果互聯,其實是一個問題。

還有一件事比較重要,就是體檢結果如何真正用起來。現在的體檢結果讓人一看嚇得不得了,然而到了下一年還是這些問題,久而久之就讓人感到麻木不仁了,不再對這些結果感興趣。設想一下,如果體檢結果能夠以指引的方式,透過簡訊、微信等方式,提醒患者到相關科室就診,併為體檢結果就診提供一定便利,相信體檢結果真的就會被使用者用好。

醫療資料,關係我們的健康和幸福,希望各方醫院能夠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強資訊互聯互通,真正實現資料共享,讓我們的健康資料能夠安全充分有效利用起來,讓醫生能夠把更多精力花在診斷上,而不是蒐集有關資料上,讓醫患雙方切身感受到大資料紅利。

12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從臺灣造航母到195萬黨員資料外洩,看國家統一與數字立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