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作為“國際馳名雙標”,澳大利亞當局不會放過任何展示醜惡嘴臉的機會。當印度重新調整130萬軍隊的部署、繼續抨擊鄰國、並做出咄咄逼人的侵略意圖時,堪培拉與新德里站到了一起。但澳方發現自己的鄰國與中企進行合作時,又馬上換了一副委屈的嘴臉,認定自己即將受到傷害。

  2017年4月,時任澳大利亞首腦的特恩布林在訪問印度時抱怨:澳印兩國可能無法達成貿易協議,因為“分歧過大”。印度在關稅減免等問題上無法令澳大利亞滿意,其保護主義根深蒂固。

  直到2020年6月,莫里森才和莫迪共同宣佈重啟談判。一晃就10年過去了。當然10年的時間對印度人來說只算是毛毛雨,畢竟三哥研製一個型號的戰機和坦克都要以30年為單位。

  現在更著急的應該是澳方。為了能夠把印度最終拉上戰車,澳大利亞需要付出一些成本。2020年10月,印度允許澳大利亞加入“馬拉巴爾”海上軍演,這是2017年美日印澳舉行“四方安全對話”以來的一個重要突破。一個軍事聯盟的形成,還要依靠緊密的經貿聯絡才能最終穩固。儘管澳方清楚,印度不可能彌補失去在華市場的巨大損失,開拓印度市場也是無比艱鉅且成功希望渺茫的任務,但這個姿態必須要做,裝也要裝得像一點。

  當然,印度也需要與澳大利亞達成一份不會損害其落後產業的貿易協議,以減少退出RCEP所造成的衝擊與不滿。更何況,雙方都要製造聯手的態勢以向共同的“對手”進行炫耀。就如同悉尼一個研究中心做出的結論一樣:澳大利亞與印度即便達成貿易協議也只具有象徵意義。

  別看澳大利亞加緊勾結印度,對自己的鄰居卻盯得很嚴。在堪培拉看來,自己怎麼挑唆、鼓勵和支援印度在邊界地區玩火都不為過,但卻決不允許自己的鄰國對華開展正常的經貿合作。

  福建一家漁業公司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西部省達魯島建設了一個漁產工業園,專案備忘錄於2020年11月12日簽約。澳大利亞一些反華的渣滓在12月8日大放厥詞,妄稱“巴布亞紐幾內亞悄悄做出的這個決定挑戰了澳大利亞的利益”。它們拿著顯微鏡才找出的“理由”包括:

  1、達魯島髒亂差,在這裡投資2億美元顯得很奇怪;

  2、澳大利亞領土可能被別國漁船侵犯乃至佔領;

  3、漁民受過“軍事訓練”,本質上是軍事人員,可以不戰而勝;

  堪培拉當局之所以說三道四,還惦記橫插一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恐怕就是羨慕嫉妒恨。如今澳方的農產品等對華出口嚴重受挫,但巴布亞紐幾內亞卻有77家企業獲准直接對華出口海捕產品。澳方眼紅,卻又無可奈何。

  如何讓這些把“雙標”當成習慣的西方國家閉嘴學乖?一個方法就是將“戰火”引到它們家門口乃至家裡。堪培拉當局不是把南太平洋國家當成自己的“後院”嗎?那麼就要主動發起“攻勢”,在澳方的“地盤”上搞搞基建、開個港口之類的。

  誰說巴布亞紐幾內亞、所羅門、斐濟、薩摩亞等只能甘受澳大利亞的擺佈和操縱?那些想為自己人民尋找更好出路的島嶼國家現在都有了出頭之日,來來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瞭解一下,必有一款套餐適合你。

  從2011年到2018年,南太平洋的小國已經從對華合作裡獲得約60億美元的貸款。澳方對此恨之入骨,但看看對方的塊頭,又不敢硬上,於是就臆造債務陷阱等進行汙衊抹黑。到最後,澳方往往只能用“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來自我麻痺,時間一長,澳方就變成了麻痺。

  對澳大利亞這種有點家底兒的海盜國家,不要抱有“畢其功於一役”,短期內就迫使其道歉認錯並不現實。與它們的博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期間會有曲折,會有反覆,會有爭奪。譬如堪培拉方面就有人提出要把鐵礦石當成武器,透過漲價來彌補農產品出口所遭受的損失。但隨即就遭到另外一些商界人士的反對。

  這是一場註定要延續數十年的纏鬥,2020年只是開始。“打不還手”在39軍攻克漢城那一刻已經被終結,現在要終結的是“罵不還口”。西方國家動不動就嘰嘰歪歪,竊據國際話語權顛倒黑白,以後絕不能再慣著,該掌嘴就要掌嘴。澳大利亞第一個嚐到被扇“五指山”的快感,肯定不是最後一個。該輪到西方享受一下敢怒不敢言的滋味了。(完)

16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熊孩子與一點一點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