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日前,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就目前國內人才流動,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表示,清華北大的人才大多去了金融專業,畢業之後便從事金融工作,甚少有人選擇研究學術,投身研發,而作為祖國的棟樑之才都做出這樣的選擇,這對於未來的經濟發展形勢不容樂觀。

作為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擁有多年海外經歷,深知經濟發展與科技發展尤為重要,聽著外國人對於中國核心科技發展的不屑,便覺十分氣憤。激發內心深處對祖國的熱情,並以身作則,期待更多國人,有志青年能夠居安思危,投身科技創新。

施一公的擔憂仍在耳旁,但是中國之龐大,世情之需求,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扎進世俗大道,以金錢為本,且將道義放在一邊。這也是中國創新型科技發展面臨的困境的主要原因。

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

精英選金融,就業只是出口

回到國內的施一公,對於現狀十分困頓。他認為大學是培養輸送才子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科技發展人才的基地,所以大學是核心。

大學並不只是為了改變人生,賺取高額收益,成為人生的跳腳板。大學也應該順應時代而改變,主張研究型大學不以就業為導向,不在大學裡面談就業。

上大學,再就業,只是一個出口,大學辦得好,畢業自然能夠獲得更多的機會。如果,以就業為目的辦大學且非本末倒置。

大學是研究學術的地方,特別是國家重點大學是人才培養的基地,是培養國家棟梁與國家領導的地方,學術、學風更是尤為重要。就業是經濟問題,經濟發達到一定程度便會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與大學並未有直接的聯絡。

所以,讓學生進入大學之後便開始謀求出入,拼命賺錢,而不以學術為首位,有損校園風氣。

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

國內數一數二的高等學府,非清華北大莫屬,而清華北大中70%-80%的高考狀元都選擇了經濟管理專業,甚至有學術之才的學生都想要去金融專業,金融公司。

金融固然有其獨特優勢,也是未來發展中的重點。但金融不能夠創新,國家更需要專業的科技化人才,承載未來新興科技革命的人才。

這些精英都往往金融行業扎堆,在清華北大,乃至整個中國管理學都炒得十分火熱,這與科技發展大道背道而馳,是違背教育規律的事情。

施一公認為,專科學校的辦學應當為祖國培養專業化人才,為行業輸送螺絲釘,但大學培養的人才,則成為國家各行業的精英與領導,不能混為一談。

大學學習的範圍十分廣泛,且沒有邊界,但多元化的學習並不能夠綜合提升,更應該注重自身專業,加強轉化。而不是“跟風”選擇金融行業,追名逐利,忘卻學習的根本目的與責任。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不管是研究學術者,還是專攻金融者,都應當拿出對學術般的態度,仔細研究,潛心專研,方可集大成者。

清華北大

中興事件,暴露人工智慧領域短板

高精尖技術人才的缺失,使得國內科研技術領域遲遲未有大的突破。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中興事件,以及後來牽扯進來的華為,都暴露出國內頂尖的科技公司仍面臨人工智慧領域核心技術的短板。

在高階晶片領域、演算法領域存在明顯的侷限性,所以處處受制於外國人,處於進退兩難的局面。正是這樣的需求,使得科技公司面向大眾重金懸賞,渴望專業人才。專業人才可遇不可求,畢竟不去選金融的大才已經不多了。

所以,還要從教育抓起,從大學培養。但國內學術研究面臨三大問題,研究能力差,人才培養與發達國家相比數量有限,專業型人才更難獲得。

首先國內大學基礎研究能力太差,嚴重缺乏轉化能力,或者說根本無轉化。機械裝置是一方面,後續的配備及人才儲備的跟不上,導致研發不易推進,甚至困難重重。如此,耗費大量時間、金錢、精力卻無所獲。

其次,國內近3000所普通高校,4000萬在校學生、300萬碩博士生構成的人才基礎,一直在飛速成長。但與國際頂尖學府擁有的頂尖技術人才培養量相比,國內遠遠不及。人才的缺失,更體現在學術研究成果的不足。

施一公指出:“無論從哪個具體的報告中,你都很難在世界創新指數中找到中國能夠位列前十的科技創新技術。”足以證明,我國在創新領域實力的衰微。

為此,我國特地釋出了《關於“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慧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將相關高精尖人才培養提上日程。正是在科技領域表現的不足,加快科技領域人才培養的步伐。

施一公

認清現狀、迎頭趕上

中國GDP已經全球第二,但是技術革新和基礎的創新能力卻遠遠排在20名以外,對於中國而言是不利的。而中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發展,要真正實現創新發展,就必須重視和狠抓新興科技產業的核心技術突破。

科技的核心是技術,技術的創新離不開科技人員,則需要頂尖的科技工作者和學者。這些精英人才都將出自國內一流大學,以及附屬科研學院。只要將科研人才對於發展壯大,並運用到生產和生活中,才能夠形成強大的產業。

所以,國內外人才迭出,各有所長,無一不是支援和提倡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

錢學森

為我國航天航空事業做出過奠基性貢獻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於晚年發出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我國這麼多年培養的大學生,卻沒有哪個能和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提並論。

究竟是何原因我們中國自己的大學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這個問題長期困擾我國教育,雖然直至大學都在積極探索基於創新的科技評價標準,但是教育體制的出發點與落腳點,貫穿始終便是“出人頭地,功成名就”。這些標準,對於真正的科學發現與核心科技創新毫無益處,甚至有些阻礙。

科技創新發展前路漫漫,但越是困難的路,越是要迎難而上。國內科技行業大佬也未曾掉以輕心。華為公司對科技研發極其重視,每年總研發費用150億-200億美金中,更專門劃出20-30%,即每年有將近30-40億美元費用作為科學技術基礎研究的投入。

儘管如此,也很難與發達國家匹敵。華為總裁任正非坦言,“就華為而言,與美國的科技差距,樂觀估計未來20-30年,甚至50-60年內都遠不能消除。現實如此,就是在激發我們必須要將差距縮小到能夠獨立活下來的程度!”

有差距不可怕,說明我們仍然有上升空間,重要的是及時做好政策調整,引起國人重視。

針對於創新型科技人才的缺失主要體現在三點:

第一,創新型教育理念缺失,導致孩子對創新理念及創新思維的缺失;

第二,創新型人才就業形勢不明朗,導致的金融行業成熱門,高校學術研究陷窘境;第三,國內科研技術與能力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並未形成完善的科研體系,轉化率低下

在《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報告中,專門有“大力開發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的條例,並明確了發展目標:

為適應現代產業體系的需要,國家將加大重點領域稀缺性專業人才培養任務。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在生物技術、裝備製造、新材料、航空航天、資訊、海洋、金融財會、國際商務、生態環境保護、能源資源、現代交通運輸、農業科技等經濟重點領域培養開發急需和緊缺的各類專門人才近500萬人。

而在擴大人才隊伍上,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也有明顯規劃和目標:突出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人才培養架構規劃

突出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主要體現在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域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力爭在2020年,從事科研人員總量突破每年380萬人,而高精尖的創新型科技人才總量則達4萬人左右。

推行創新型教育同時,突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為主。另外,國家還將加強實踐能力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學生體驗感,加強學習廣度和深度。

科研人才和科研輔助人才

透過重大科研專案和重大工程、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基地、國際學術交流合作專案,建設培養一批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形成科研人才和科研輔助人才銜接有序、梯次配備的合理結構,徹底提升創新型科技人才綜合實力。

這樣的改變讓更多精英人才意識到未來發展的方向,只要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或許未來創新型科技將代替金融成為下一個從熱門風口也未可知?

3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18款小眾聖誕禮物!心意滿滿,絕對不出錯!(男女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