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兒欣慰,國產電視劇的主角們終於“有工作”了。
《三十而已》看了十幾集之後,觀眾還能記得,王漫妮不光是油膩有錢人梁正賢的女朋友,更是個奢侈品店的金牌銷售。
這個基調一開場就打紮實了:國內的奢侈品店,最好賣的是包,最難賣的是男裝,所以,被分配到包區的銷售會招人嫉妒。為了公平、公正,男裝庫存的銷售提點是1.5個。奢侈品店裡,銷售都是“勢利眼”,對一身名牌的人殷勤,對走進店裡穿戴上不了檯面的普通客人愛答不理。就因為這個,對客人一視同仁的王漫妮才撿了個大單子。
銷售之間互相搶客戶和提防客戶被搶是個常規操作,能幹得好的都不是善茬。做個好銷售不容易,下要能賄賂保安大哥,給自己客戶的車開綠燈,上要禁得住猥瑣客戶的各種瘋狂暗示,不光體面微笑應對,最後還得把錢賺到手。為了不錯過客戶,王漫妮上班時不敢多喝水,硬是熬出了腎炎。
更真實的是,聽了被原配老公拋棄的有錢大姐講自己的慘痛經歷後,王漫妮替她心疼錢,想讓她考慮考慮,但這些話最終沒說出口,考慮到自己的提成,她果斷地刷了對方的銀行卡。
和獨自在上海打拼、努力上進的王漫妮不同,鍾曉芹的工作狀態像極了一些生活無憂、心無大志的年輕人。上海土著,從小順風順水,心地善良人畜無害,但也沒什麼上進心。在物業公司裡做個小職員,賺得不多,但也夠花。每天處理點雜七雜八的小事,不費腦子,也不太費體力。在辦公室的存在感全靠鼓弄咖啡機,幫同事跑跑腿來刷。
《三十而已》大概是第一部把“家庭主婦”當成職業來寫的國產電視劇。在這之前,家庭主婦角色要麼是黃臉婆,要麼是隻會花老公錢的小妖精。顧佳的“工作能力”絕對是最頂級的公關水準。
她為幫老公開拓業務去混太太圈,走的每一步都很精妙:她買名牌包包當擠進“太太圈”合影的敲門磚,賣掉首飾珠寶給孩子報個馬術課,目的就是接近老公有樂園生意的富太太。在那之前,還做了太太們的背景調查,知道每個人的優勢弱點和痛點。她操作抵押房子幫老公渡過難關,退掉保險開蛋糕店籠絡太太圈,在每個重大決定上都展現了男人也少有的魄力和決斷力。能把一個家庭主婦用這種方式來展現,也算是少有的對居家女性的尊重了。
主角們有了正經工作,再不是職場小白也有大house住的“蓋茨比們”了,《三十而已》的開場算是踩到了地上。
最大的話題就是“女人三十”。
因為是“話題劇”,《三十而已》需要把受眾面鋪開,最大程度地觸及各個階層、各種生活狀態的人。劇中三位三十歲女性中,一個是已婚已育的全職太太,一個是已婚未育不能丟掉工作的職場小透明。兩人都是上海土著,如今已分屬不同社會階層。出身也不一樣,一個母親早逝,早早就磨練出獨立、強勢的性格。一個出生在圓滿的家庭,父母寵著,永遠長不大。
在上海這麼個國際化大都市,“滬漂”肯定也少不了,“櫃姐”王漫妮就是這一群體的代表,聰明漂亮有學歷,獨自在上海打拼,渴望留下來。《三十而已》有點創新,也有點雞湯的部分是,為了把這劇做得更接地氣,每集片尾還留了段小故事,講的是在橋底下賣煎餅的一個小家庭的故事,這個家庭就是淹沒在大城市裡的大多數。顧佳、鍾曉芹、王漫妮,甚至是你和我,都和無數個這樣的小家庭有過交集,但大多不曾在意。對很多大城市來說,這些小家庭,這些人的三十歲,保障著一座大都市的正常運轉。
雖然鋪設了能讓人共鳴、也足夠專業的職場戲,但《三十而已》還是部聚焦女性成長和情感的話題劇,編劇的著力點也在三個女人各自的生活狀態和自我成長上。每個階層,每種生活狀態都有各自的困境,在展現這些困境上,《三十而已》算是用心的。
顧佳積極進取,考慮的都是現實問題,老公藝術家脾氣,特別孩子氣。在所有鏡頭裡,顧佳都是開車的那個人,是她,而不是老公掌握著這個家庭的方向。老公經營的煙火生意是種隱喻,暗示著這個家庭的生活看似華麗,不停在往上走,但屁股坐在火藥桶上,隨時會化為灰燼。
顧佳這條貴婦線,不僅負責展現上海有錢人的生活,她還負責滿足觀眾看劇的爽感。在她身上,觀眾能看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看似美滿的家庭,帥老公,帥兒子,有豪宅,有豪車,女人的顏值、智商,甚至武力值都像是開了外掛。顧佳得到了大多數女性想要得到的一切。
常年積累的怨氣,顧佳也幫女性同胞出了。憑對一個橘子的洞察辭退了對老公動心思的女員工,暴打欺負自己孩子的學生家長,還幫老公揭穿了工廠廠長對不安全生產的遮掩。事兒都給平了不說,姿態還特別提氣,對很多女性來說,看顧佳這條線,就像讀網路爽文。
王漫妮的生活是寫給滬漂、北漂、美漂……各種漂在外面的年輕人看的。她的工作和生活形成鮮明對照,賣的是動輒幾萬元的包包、衣服,服務的全是有錢人,脫下那身腰上絲巾就值小几千的工作服,還得去擠地鐵,啃煎餅果子。
有些人被工作時段虛幻的生活洗腦了,以為那就是自己的,王漫妮算是其中清醒的。住的房子裡不敢添置傢俱,幾百塊的飲水機都不敢買,用個飲水泵湊合,因為怕被房東催搬家時帶不走。租來的房子不能大動,對美有點要求,就只能貼個滿意的牆紙湊合。遇到個高富帥,當然知道不夠真實,但還是情不自禁陷進去,僥倖心理誰還沒有點。
隨便傍上個有錢客人還是死等個不缺錢的真愛,回家還是留下,敢於平凡還是再拼一把……王漫妮的故事線不斷丟擲這樣的問題。
相比之下,鍾曉芹的生活更接地氣,更像普通人的生活。她的每一步都按部就班,踏踏實實上學,找一份踏踏實實的工作,到了適婚年齡,就和相親物件結婚,婚後繼續過平淡日子。
說到這先跑個題,《三十而已》的編劇應該是挺平權的,許多影視劇男編劇都有大男子主義或者厭女症毛病,同樣的,女編劇常有厭男情緒,這部劇在這方面呈現得難得正常。目前出現的幾個男性,編劇都沒把他們寫成工具性的渣男。顧佳老公孩子脾氣,大事兒沒主意,和踢球的學生打架進局子這種事太幼稚了,但竟然還有點可愛。王漫妮那個男朋友挺渣,舉著不婚主義大旗,花心油膩得很,但在泡妞這件事上,做得挺誠懇敬業。鍾曉芹的老公陳嶼可能是目前最不討喜的角色,但導演也搬出了原生家庭和招人煩的女上司給他的性格、行為做背書。
鍾曉芹和陳嶼的關係,他們的婚姻問題太像看劇的普通人了。一個愛熱鬧,一個喜歡清淨。一個養魚,一個養貓。一個早餐吃三明治,一個豆漿油條。一個需要人照顧,一個懶得照顧人。男人只洗曬自己的衣服,女人一得空就回孃家。女人遇事就找閨蜜,男人最怕麻煩人。
沒有愛嗎?好像沒有。男人聽說女人懷孕就讓對方打掉。老婆回家晚也懶得接一趟。女婿看不上丈母孃三天兩頭往自己家跑。但細看也不是這樣,男人不想要孩子,一來是有童年陰影,二來覺得經濟基礎還不夠。雖然不愛求人,但老婆過生日,男人還是買了兩條煙想讓同事幫忙搞定網紅餐廳。離婚時,男人願意和女人平分自己分得的房子。
看劇時發現很多彈幕說,他們的問題就是不溝通。我倒覺得不是,要是知道怎麼溝通也不至於搞成這樣。問題的根本在於,兩人根本不知道需要溝通。就算知道,也無法理解對方的思維方式,不知道雷點在哪。兩個人都是好人,但誰也理解不了誰,這才是最令人唏噓。
相信,《三十而已》最終的落點還將是在三位女性的個人成長和自我認知上。顧佳目標明確,百米競賽般為這個家庭向前衝,是否真的像老公說的一樣,丟掉了最初的夢想,而眼前這樣的精於算計、為家庭犧牲是否真是她最想要的?王漫妮是認輸還是繼續奮鬥,在經歷了一場童話般美麗和易碎的感情後,她對男人和婚姻的認知有什麼變化?鍾曉芹是否能真正獨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是否能在三人外在行為,內心世界的轉變上做好文章,這將是《三十而已》會不會“爛尾”的關鍵。
作為一部話題劇,除了“女人三十”這個大話題,《三十而已》還塞進了很多社會現象,比如,富婆們的攀比,關係網在當前中國社會中的重要性,奢侈品店的眾生相,不婚主義……正是有了這些不斷出現的小話題,《三十而已》才隔三差五能擠進熱搜排行榜。
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製造話題性的企圖心,《三十而已》雖然在故事和細節上儘量做到了接地氣,但不斷出現的話題多少還是讓人覺得有點刻意,有點用力過猛。它不像是小心翼翼地,帶你走進一個個女性的生活,更像是站在全知全能的視角,把眾生相展現給你看。什麼都有,只是在觸及你情感的時候,差點意思。
其實,我個人不喜歡把20歲、30歲一次次作為話題被消費。可能是傳統的“三十而立”觀念,生育上的功利性科學判斷,也可能是消費主義的洗腦,“三十”被拎出來,成了女性人生的一個重要節點。你看,趙雷唱《三十歲的女人》,《乘風破浪的姐姐》把30歲作為“姐姐”的准入門檻,公號熱衷於製造恐慌,比如,“女人過了30歲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