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朝時期,印度藏傳佛教傳入中國後,利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痛苦,只有快樂,只有美好的理念,迅速在華夏這片土地上掀起了浪潮。人活一世,必定有著各種各樣的煩惱和痛苦,《別子才子令》中曾說過:“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從古人的詩句中我們能夠深切的感知到,在七情六慾下,人的煩惱事情的數量之多。
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美好,人人心生嚮往,也願意在這樣虛幻且縹緲的信仰中找到一絲心理安慰,讓人暫時忘記生活得煩惱和痛苦。不過,隨著科技的越來越發達,唯物主義的興起,人們逐漸開始正視對於另外一個虛擬的世界是否真正的存在。
對此,不少專家進行了深入研究,但仍然沒能得出一個滿意的結果,不過很快便有人得出了結論,並將所看到的地獄生活用畫作表達了出來,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 納粹集中營長大的小孩《洪波曲》第十章中曾說:“他們是賀衷寒系統的人,在前方打狗吃,臭名昭著。”這句話用來形容手段殘忍的納粹分子最為合適。
貝克辛斯基,是波蘭的著名科學家,與他身份不符合的是他童年難忘的遭遇。1940年,德國納粹在波蘭建立了集中營,所有的猶太人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也成為了納粹分子的刀下亡魂。
在集中營中,這些猶太人經歷了各種難以言說的磨難,經歷了慘絕人寰的殺戮。而貝克辛斯基就是集中營中的俘虜之一,猶太人的身份讓他的童年變得十分糟糕和悲傷。當時的他,年僅十歲,還僅僅只是一個孩子,就被抓入了集中營中。
集中營中的日子非常難熬,不僅要經受十分糟糕的生存環境,還要接受納粹分子的人體生物實驗,以及各種毒氣的汙染。這裡就是人間煉獄,更是讓他至今回想仍然難受的經歷。哪怕是德國納粹被推翻後,這樣的不幸童年,讓他對這個世界懷有一種深深地恐懼。
後來,他有了自由,甚至有了機會讀大學,大學期間他攻讀建築專業,畢業之後,他找到了一份輕鬆的工作。在外人看來,他的生活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和穩定。
但在他自己的心中,卻十分厭惡如今的生活,也許是童年的遭遇,也許是厭煩了按部就班的生活,他的心中更渴望得到自由,那是對他精神的救贖,也是他所認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
在猶太人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敢想敢做,很快他便辭職了,做著自己最喜歡的事情——繪畫。然而,貝克辛斯基根本就沒有任何藝術的基礎,顯然他的這個決定受到了周邊人的指指點點。
不過,這些並沒有影響他的決定,沒有人天生就會繪畫,既然決定了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沉下心去做。牛羊才需要成群結隊,而猛獸總是孤獨前行。
他並沒有半途放棄,所謂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童年的經歷伴隨他的一生,在繪畫的過程中就展現出了他內心的恐懼和對自由的嚮往。
那麼,他能夠在繪畫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嗎?能夠得到心靈的救贖嗎?
二、一場車禍改變命運透過長時間的刻苦學習,他終於在繪畫水平上有了不小提升,然而,不幸的事情再次降臨在他身上。
上世紀60年代,貝克辛斯基不幸發生了車禍,躺在病床上,他生命垂危,心臟一度停跳。讓人震驚的是,當他心臟停止跳動,醫生下達病危通知書十分鐘之後,他竟然奇蹟般的有了生命體徵。
死而復生,且是在醫生宣佈死亡之後,這著實讓人震驚。畢竟醫生在下達病危通知書前,必定檢查了患者的各項身體體徵,絕對不會出錯。
這之後,醒來的他和車禍前的他發生了巨大改變,從他的畫作上就能體現出來。他改變了自己的創作手法,從前畫作中那些寧靜美好的東西全部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沉悶,以及遍佈畫作的死亡氣息。
各種陰暗的顏色充斥著整個作品,讓人看了極度壓抑,因此他的作品也被稱為是“死後的世界”。對於畫作風格的改變,他解釋道,這些畫作中的景象都是他親眼所見。他說在自己心臟驟停的十分鐘之間,他進入了地獄,看到了那些讓人驚悚壓抑的畫面,他認為這就是人們一直在找尋的地獄。
死亡之後,會進入另外一個虛擬的世界,看似很瘋狂,實則讓人心中有著不小的擔心和恐懼。他在畫作中傳達的思想,很快在人群中產生了十分嚴重的反映,那就是人們看完他的畫作之後總是會莫名的恐慌,以至於網友們看後感覺越看越滲人。
那麼,最後他的結局是什麼呢?
三、死在了畫作的觀賞人手中2005年,貝克辛斯基的朋友的兒子在偶然間看到了他的畫作之後,心中就極度抑鬱,而後覺得人間不值得,變得越來越消極,甚至有了厭世的念頭。朋友的兒子認為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都是源於貝克辛斯基的畫作,於是為了防止更多的人和他一樣厭世,他決定了結了對方,然後再自己結束生命。
於是,在所有的生活壓力下,朋友的兒子終於決定了下手,最終衝進了貝克辛斯基的住所將他殺害。就這樣,貝克辛斯基因為自己的畫作,葬送了自己的生命,這一年他76歲。
對於留存於世的畫作,人們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他心臟驟停的十分鐘內,看到了地獄的樣子,因此,他才能繪畫出與曾經的畫作截然不同的東西。但同時也有人說,之所以他提到當時腦子很混亂,很有可能是因為他童年時期的悲慘遭遇所影響。
畢竟,就算他之後再怎麼調整自己的狀態,考上大學,有一個穩定的工作,但童年時期的遭遇仍然讓他難以忘懷,而這種遭遇所產生的影響將會伴隨他終生。而在他早期的繪畫作品中,他也總是一種處於渴望自由、渴望美好的狀態,而車禍之後,似乎他就像突然間醒悟,看清楚自己難以得到心靈上的救贖,既然如此,索性就將所有的遭遇畫了下來。
這也就是為什麼他認為自己到了地獄,見識到了地獄中一切。其實,他不知道這一切源於自己的心靈暗示。光鮮亮麗的背後,是遭受磨難的童年陰影。
小結
綜上所述,對於世界上到底是否存在地獄,以及世界上到底是否還有另外一個虛擬世界,我們無法確定。但相信只要心懷美好,在哪裡也都是天堂。不過,從貝克辛斯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戰爭的可怕,更看到了納粹分子的惡毒和殘忍。
故事中的那些地獄,何嘗不是象徵著曾經在集中營生活中的猶太人們,何嘗不是象徵著納粹分子讓人所產生的恐懼呢?就像慘死在日本屠刀下的中國人一樣,一想起那樣的屈辱,想起那樣弱小無助的曾經,都痛恨這個世界,痛恨所有日本人。
俗話說,童年不幸的人將用一生去治癒童年,這句的真實性我們從來不懷疑。幾乎每一個童年遭遇過不幸的人都很難走出童年的陰影,而這很有可能會讓人生的每一個節點都發生改變,而這樣的改變當事人並不自知。貝克辛斯基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們,不幸的童年所造成的心理陰影,他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甚至在潛意識中還留存著對納粹分子的恐懼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