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綠草如茵,鬱鬱蔥蔥,綠波盪漾,枝繁葉茂,一望無垠。

對於綠洲,人們總會有各種想象畫面。而對於沙漠,雖然人們也會在文學作品中進行讚歎大漠風情的壯闊,但是在現實中,人們卻是極力反對沙漠的,大漠的風沙侵蝕著城市,壓縮著人們的生存空間,這對於人們來說是難以忍受的。

因此人們選擇了對沙漠大力治理,然而人們對此卻升起了一個疑問。沙漠治理的費用上,國家年年鉅額投入,但為什麼現在只有庫布其沙漠算是治理成功的?庫布其沙漠治理成功在什麼地方呢?為什麼這樣的方式在其他地方複製起來有很大難度?對於治沙,人們到底應該怎麼去做呢?

沙漠變綠洲

庫布其沙漠地點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達拉特旗、準格爾旗等5個旗區境內,也是中國第七大沙漠。

曾經這裡的沙漠有著稀少的植被和肆虐的風沙。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飽受風沙困擾,滿面塵垢不說,還無法從這片土地上獲得經濟收入。“地不打糧畜無草,做飯取暖沒柴燒”,當地百姓生活在窮苦之中,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因此受困。

但是經過了近70年治理,曾經為人們製造了各種各樣麻煩的庫布其沙漠也終於開始沉靜下來。從生命的凋零的冬天走向了孕育全新生命的春天。

這裡的人們踐行著生態文明思想,一切以生態為優先,但不止是種樹,還把種樹搞成了產業化。從單純的治沙轉成為了治用結合的方式,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產業,正是這樣因為這些昔日的不毛之地正在變成可以進行綠色發展的“金山銀山”。

庫布其沙漠北部的水利部門對於統籌防凌和荒漠治理也有了將近五年時間。他們負責每年在黃河凌汛期向庫布其北部的窪地分凌引水,他們的努力已讓庫布其沙漠中,形成了近六十平方公里的溼地。

遠遠望去,曾經的沙漠中出現的大片綠洲已不再是海市蜃樓的夢想,而是真實出現的場景了。與人們印象之中的溼地相去甚遠,這裡不僅生長出了一叢叢蒲草和蘆葦等水草,連從外地引種的螃蟹也在這裡快樂的生活著,耀武揚威地舉著爪子的它們似乎在慶祝著這片沙漠的變化。

現在的庫布其沙漠治理面積已超過六千平方公里,沙漠裡除了有溼地外,還有形成連片成帶的草木,耕地和牧場不再會受到流沙和風沙影響,而草木多了,連帶著牛羊飼草品質和數量也提升了起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既發展了漁業,又發展了最傳統的農牧業和林業。

過去這裡的人們即使是幹林場,也總想著走一錘子買賣的路,種完就賣,畢竟樹難活久,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風沙掩埋了。

但是近十來年,林場紛紛開始探索起發展特色生態產業,已種植沙棘、桑樹、棗樹等果林多達一萬多畝,林間種植麻黃、艾草、蒼朮等藥材和苜蓿、燕麥等飼草也高達一萬多畝。這對於經濟發展來說又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沙漠變成綠洲,判定成功的標準並不僅僅是花了多少錢,種了多少棵樹,而是有多少能夠存活,又能為當地的居民們帶來些什麼?

綠洲的形成

長期以來,人們總是認為植被覆蓋率越大,沙地的治理效果越好。當植被覆蓋度大於百分之四十時為固定沙地,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四十為半固定、半流動沙地,如果小於百分之十,那麼就是流動沙地。

這一理論始終遵循的原則就是:“治沙一定要遵從自然規律,治沙並不等於消滅沙漠,不等於讓所有的沙漠都變成綠洲”。治沙的過程就像是治病,並不是把所有的好藥喂出去了,就是最好的結果,矯枉過正一味種樹也無法挽救沙漠。

種樹並不是越多越好,樹海戰術本身也是在破壞當地的自然承載力。環境養不起太多人,也經不起太多樹。種樹需要人們考慮的問題不是花錢多就重視,而是怎麼做到效益最大化。

然而同時還有另一個問題的存在,引進樹種對於當地環境的影響。

在植樹造林中引進樹種十分常見,有的是為了美觀,有的是因為針對當地的環境問題有特殊功效。但是這些樹種對於當地環境來說本身也是一種外來入侵。原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很有可能被進一步破壞。

即使是沙漠治理不能一味造幼林,必須把林業週期長的特徵充分表達在漫長的治理與修復過程中,這是林業治沙與生態修復的優勢。樹種的選擇是重要的,並不是說某一樹種的經濟效益好,或者說是它的美觀度高就進行栽種。

植物的生物入侵也是一個重要問題。移動位置生活的樹或難以存活,被當作柴砍,或活得太好,又破壞了當地生態平衡,適合原本生存的環境才是最好的,外來的樹也沒比較直。

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在於造林經濟。在很多時候人們是把植樹造林當成了一種義務和公益事業。但是在庫布其沙漠的治理上並不是。除了國家多年的努力以外,在它的背後還是一個龐大的集團在進行運作。

光投錢進去開展工程是消耗量巨大的,但是如果把種樹變成產業化,那麼不僅壓力會小,由於涉及到了自身利益,規劃和帶動經濟也會更順理成章。要想富,先修路。但是修路的時候也能發動當地群眾,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將修路替換成為治沙也是一樣。

企業探索出了獨特的治沙與經濟並存的複合生態模式,採取公司同農戶,企業同基地的聯盟發展方式,實現了治沙和經濟的綠色迴圈互動,帶動了牧民們一同致富。林業發展也與此不無聯絡,一錘子買賣的樹帶走了沙,固不了土,但是如果發展持續,會反哺當地的環境。

綠洲的路

在長期固化思維中,人們總是以經驗來辦事,但是如果跳出功能固著來看,問題又會有不同的解釋了。人們把錢花在了植樹造林上沒有問題,但是錢到底應該怎麼花是個大問題。庫布其沙漠的路並非無法模仿,七十年的治理,它的探索道路值得走過彎路的其他沙漠進行借鑑。

然而首先也應該考慮的是,沙漠究竟能不能治理。人為破壞造成的沙漠可以治理,但是如果要地球上都是綠洲也並不現實。人們總是習慣性討厭負面的存在,但是對於這些東西來說,並不是討厭就應該消失。

沙漠中的風能、熱能和光能應用其實也是一個能夠考慮的優勢。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植樹造林是應該進行的。但是不是隨意的造樹,真的就是造了滿山的樹,但是活不了幾棵以後,又造了一片山。

愚公移山的精神值得鼓勵,但是改造自然更應該順應自然發展的規律,這樣的精神更需要用到人們對於沙漠治理的研究後的合理治理上。

沙漠造林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它現行方式上的可複製性有待商榷,但是這樣一種思路也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除了思考人們為了植樹造林應該做些什麼以外,人們的確還應該思考一下,從植樹造林中可以獲得些什麼。

當工程有著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量才能去完成時,付出大量資金是難以承受的。而人們長期以來的堅持也為未來科學創新帶來了曙光。從一張白紙發軔,在不斷失敗中倔強前行,興沙之利,避沙之害,變沙為寶,取得了從“生命禁區”到“沙漠綠洲”的歷史性鉅變。

人們對於沙漠還有許許多多的未知,無論是利用沙漠的優勢也好,還是相信人定勝天去讓沙漠變成綠洲也好,都是對於沙漠治理的方向。庫布其沙漠治理所探索的產業化治沙模式,形成的具有區域特色的荒漠化防治產業鏈,到了下一個沙漠還需要人們因地制宜的繼續探索產業鏈的變化。

10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美貌曾是改變命運的利器,但色衰愛弛的道理西拉米從未真正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