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是千百年來人類探索和追求的目標。
佛教追求解脫,不追求長壽,可是偏偏向佛的僧侶、居士多高壽。
據《歷代名人生卒年表》(清未民初梁庭燦著):自公元232年(三國)到1884年(清朝)的1652年間,生活在全國各地的571個高僧大德平均壽命達76.4歲,比歷代皇帝的平均壽命高36.1歲。
僧人多高壽,有許多人以為他們有什麼“法力”和“神通”。其實,僧人也是人,他們的長壽也遵循著科學的養生之道。
他們是如何達到延年益壽的,從他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律去分析,可以給人很多有益的啟示。
1
素食文化
佛教教義有“不殺生”的戒律,同時漢傳大乘佛教嚴禁吃葷腥。
其中葷是指蒜、蔥、韭菜等氣味強烈辛臭的蔬菜;腥指一切動物的肉。
從粱武帝期(公元483-492)開始,中國大乘佛教的僧人吃食就以素食為主,幾乎與葷菜斷絕。
他們的主食以粗製穀物、米麵、豆類及薯類為主,副食多吃蔬菜、瓜果、菌菇、筍類等。
這些食物,是蘊含大量豐富的維生素,植物蛋白、澱粉、纖維素的素食,可以有效地預防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和其他老年常見的冠心病等病症。
透過科學檢測的統計資料也證明,以素菜為主,攝取低熱量食物,合理搭配飲食,對於人的養生益壽,是極有好處的。
2
“五戒”約束
中國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條戒律,直接或間接地對人起到了一定積極意義的約束作用,有助於養生益壽。
對於飲酒,《飲膳正要》有言:“少飲為佳,多飲傷神損壽,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飲過度,喪生之源。”
“物無美惡,過則為災”,飲酒若少量地飲飲,或許可以暢通氣血,放鬆心情;但若是過度飲酒,就會導致人的肝臟不堪重負,疲於排毒,窮於應付,必然使人誘發潰瘍病、肝硬化等病症。
甚至還會使人記憶力衰退,進一步地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工作,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處於劣勢,導致事業不成功,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可謂因小失大。
佛教強調的“不邪淫”,對於控制人的性慾,絕不縱慾無度,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戒除縱慾無度,有助於保持清心寡慾、與世無爭的心境心緒和良好的狀態。有效地做到控制性欲和各種慾望的膨脹,並不是易事。
古今不知有多少的帝王將相,因為縱慾無度,慾壑難填而身患重病,乃至做了短命鬼。凡事都有底線,越界則反受其害,養生的底線貴在性慾、吃食等方面的慾望不得隨波逐流,一味貪歡。
3
禪定養靜
佛門禪定,講究“戒、定、慧”,不復起貪、嗔、痴,即大持戒。
其中有種佛門功夫,就是禪定靜坐,俗稱“和尚打坐”。
古人認為,一切生命功能的源泉,都從“靜中生長”,那是自然的功用。
相傳,禪宗初祖達摩,曾在嵩山少林寺中面壁靜坐九年,同時為防久坐傷筋骨,他又創編了羅漢十八手,活動筋骨,達到動靜結合,最終活到了150歲。
人在靜坐的過程中,心理的雜念由於意守丹田,“以一念代萬念”而變少,頭腦中的思慮亦比較減少,所以血液流行也比較緩慢,心臟也因此減輕負擔。
如果靜定工夫到達一定的境界,人就會由於身心寂靜的效果,而氣定神閒,達到“煉精華氣”的境界。
渾身氣機在毫無受的狀態中普遍地充滿,即孟子所謂的“粉面盎背而暢於四肢”,老子所謂“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的情形,好像天地人我都入空明空靜空靈一片的狀態。
此外,我們可以妨取其“制心一處”的精神,根據個人愛好,分別採取打拳、書法、畫畫、養花、散步,樂而為之,給精神找到寄託,對於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4
心無掛礙
佛教認為“四大皆空”即:“地、水、火、風”都是虛幻的,因此“心無掛礙”成為歷代僧侶的不懈追求。
北宋無門慧開禪師詩偈“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涼風,秋有月,若無閒串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就表現了佛家“一切法都是相上有,性上空,空有不二,當體即空,了無所得”的思想。
因為“心無掛礙”,所以古代高僧大德之人,他們一般都性格溫和,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看淡名利,以德養身。
修養高深的高僧們,普遍心胸開闊,寬容大度,他們在遇事時不慌不忙,心平氣和,情緒上沒有劇烈的波動。
現代科學研究也證實,人的情緒與壽命長短有密切的關係。越是急躁、易怒、易激動,缺乏耐心的性格,越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
5
規律生活
僧人的生活很有規律,總結起來就是“晨鐘暮鼓”。早上五點起床 (晨鐘),晚上九點暮鼓後,熄燈休息。此外,每日的吃飯、誦經、晚課也都在固定的時間。
有規律的生活是長壽的根本。
舉個簡單的例子,起居有常,作息規律,不暴飲暴食,堅持適當鍛鍊,身體就會處於有活力的狀態。
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都有體會:如果生活雜亂無章,晨昏顛倒,吃飯時間不固定。時不時玩個通宵,就會感到疲憊和勞累,並且抵抗力下降,易生病。
凡是長壽者都有一條共同的秘訣,那就是生活的高度規律化。
另外,漢傳佛教曾經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要求僧徒除了唸經打坐,還要參加生產勞動,諸如耕種糧食蔬菜、掃地、擔水、砍柴、做飯之類,做到動靜結合,張弛有度。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內幹過雜活。
“農禪並舉”,一靜一動,不僅使佛法、世法相融合,還能活動筋骨,鍛鍊體質,祛病延年,正是長壽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