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3日,阿聯酋外交與國際合作部宣佈,在阿以兩國簽證互免協議正式生效前,以色列護照持有人可以透過航空公司及旅遊辦公室啟用入境阿聯酋簽證。
此前,雖然兩國在10月份簽署了簽證互免協議,允許兩國公民免籤互訪,但按照兩國相關法律,該協議應該在12月22日正式生效。
此次由於兩國間直航班機的開通,阿聯酋“迫不及待”地提前採取了允許以色列公民入境的措施。
自從今年8月13日特朗普宣佈阿聯酋與以色列關係的正常化以來,阿以兩國可謂“打得火熱”。
為了搞好關係,阿聯酋不但會見了猶太人定居點領袖,進口了產自西奈高地的葡萄酒,甚至還資助以色列修繕約旦河西岸檢查點。
如果不說是阿聯酋,以上種種過去被視作“出格”的行為似乎只有美國才敢做。結合前些日子伊朗科學家被懷疑遭以色列暗殺,阿聯酋的舉動更值得“玩味“。
稍瞭解中東局勢的人都知道,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的關係十分複雜。宗教,歷史,領土等多種因素雜糅下的雙方關係已很難用簡單的仇恨來形容。
五次中東戰爭,大量恐怖襲擊,雙方和平人士遇刺。阿拉伯與以色列每一次和解的曙光都被中東殘忍的現實打破。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東問題的焦點一度落在了以巴以問題為核心的阿拉伯世界同以色列關係的問題上。
然而,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後,擺脫美國控制並恢復宗教地位的伊朗迅速在中東問題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作為什葉派的領袖國家,伊朗大力支援阿拉伯國傢什葉派,令許多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家頗感不安。
把守著波斯灣,坐擁豐厚石油資源,伊朗的戰略位置無需多言。
配合上戰略武器,只要伊朗願意,海灣對面的一眾阿拉伯國家將全部處於伊朗的打擊範圍之內。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之前在國際社會監管下逐漸放棄核武的伊朗,在特朗普政府的逼迫下,被迫突破封鎖,重新拿起了核武器。
一個滿腔怒火,手持核彈的伊朗在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看來,簡直就像個不知何時會引爆的“定時炸彈”。
面對如此棘手的地區威脅,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和解速度不斷加快。
埃及和約旦迅速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廣泛接觸;阿聯酋在法理上承認和支援以色列,而以色列則不再阻止阿聯酋從美國獲取武器。
粗略一看,中東地區頗有一番“閃米特人大團結”的景象,似乎阿以矛盾在伊朗的“撮合”下即將解決。
但仔細一想,現實似乎是巴勒斯坦問題如今無人問津,美國在不安全局面中大獲豐收。
曾經的中東問題關鍵沒有解決,只是被掩蓋。
巴勒斯坦問題是阿拉伯與以色列矛盾的根源。
現有的外界壓力只能讓阿以關係出現暫時的緩和。可只要局面稍有變化,長期積攢於民間和宗教中的破壞力將被迅速釋放。
一時被壓抑的力量只會在爆發後造成更為恐怖的破壞。
再說不安全局面。如今的不安全局面的關鍵是伊朗積極研發核武器,破壞地區穩定。但伊朗重拾核武器的源頭卻在於美國對國際社會共識的破壞。
多方苦心經營數年的伊核會談,終於艱難產出結果。美國一句話,推翻了。
如果說現在的局面是伊朗引起的,那麼惹怒伊朗的又是誰呢?
美國一手締造不安全的局面,卻又在裡面賺的盆滿缽滿,滿臉貼金。
在各類交易中樂的開花的美國人,如今早已忘了自己曾“真切關心”的巴勒斯坦人權。
畢竟對於美國來說,中東也好,阿以關係也好,都是生意,都是戰略的棋子。
在美國的所謂“調停”下,2002年《阿拉伯和平倡議》早已被一些阿拉伯國家拋到腦後。
以色列與美國只需提供小小誘餌,阿拉伯一眾國家便忘了自己曾經的底線。
犧牲他人的利益,給自己換了一筆橫財,這股西方風氣在阿拉伯世界也開始生根發芽。
可憐局中人,以眼前之利視作問題的解決,以外在因素解決內部問題。
結局出路,大概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