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女兒一起回看了周杰倫主演的電影《不能說的秘密》,電影中周杰倫和桂綸鎂一起彈奏鋼琴的一幕女兒翻來覆去看了不下5遍。
彈著鋼琴的周杰倫,把小暖迷的不行,一直央求我給她報個鋼琴班。
這可是個教育的好時機,我怎會錯過呢。於是拉著小暖又翻看了很多周杰倫的採訪記錄。
周杰倫被評為世界十大鬼才音樂之一,史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代表。2010年周杰倫的全球下載量排名第三,僅次於Lady Gaga、邁克爾·傑克遜。
沒有一夜成名的神話,今日的輝煌不過是多年疼痛與淚水交織的執著,被社會千錘百煉下的涅槃。
周杰倫在一個節目中說道,自己能走紅20年最感謝其實就是媽媽手中的那根藤編。
“我4歲就開始學琴了,每天練2個小時,可小時候又非常好動,根本坐不住,媽媽就拿著藤條,坐在旁邊監督。
每當聽到外面的孩子在打鬧的時候,我心裡就特別難過,“為什麼別人都在玩,而我要學鋼琴”,但沒辦法,面對藤條我只能繼續練習。”
周杰倫在回憶起小時候那段艱苦的學習經歷時,嘴角卻是帶著甜蜜的微笑的。
因為小時候的苦,如今都早已變成了糖。
小時候的周杰倫無法理解媽媽為何如此嚴厲,叛逆的情緒也常常湧上心頭。
但隨著年齡不斷成長,他越發感激母親從小的嚴厲。
要不是彈得一首好琴他就可能沒有機會進入娛樂圈,要不是母親從小帶給他的音樂薰陶,他可能就不會有“創作鬼才”的稱號,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好歌。
周杰倫對媽媽的感激全寫在了《聽媽媽的話》這首歌裡了。
在《聽媽媽的話》中,周杰倫寫道:
為什麼要聽媽媽的話長大後你就會開始懂了這段話長大後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我跑得比別人快飛得比別人高將來大家看的都是我畫的漫畫大家唱的都是我寫的歌……
真正的快樂教育,不是隻要快樂不要教育,而是引導孩子在學習中體驗到更高階的快樂。
快樂教育的精髓就在於:以後你會很快樂。
為什麼很多家庭在試行了一段時間的“快樂教育”後都表示很後悔呢?
因為他們對快樂教育的誤區太大了。
很多信奉“快樂教育”的家長只看到“快樂”倆字,而偏執地認為讓孩子積極地學習、培訓就是在剝削孩子的童年。
孩子覺得看書太累,那就讓他玩吧;
孩子覺得學跳舞沒意思,那就放棄吧;
孩子說彈古箏傷手,那就改畫畫吧;
……
一切隨心。
他們陷入的誤區在於,只要孩子不喜歡的就是不快樂。讓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自由自在地享受童年才是快樂教育。
但他們忘記了很重要的一點。
年幼的他們是沒有準確的判斷力和自控力的。追求快樂,逃避痛苦”是人的本性。
讓一個思考能力都還不成熟的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不是害他嗎?
真正的“快樂教育”是相對於“灌輸式教育”而存在的。
它強調的是寓教於樂,引導孩子在學習中體驗到更高階的快樂。
當他沉浸在學習中,透過苦思冥想後做出了一道題,突破自己的極限學會一首曲子,當他學會透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時,他的思維、想象和認知都將得到全面的昇華。
在不斷突破自我的過程中他將體驗到的快樂是看電視、玩手機所不能比擬的。
大快樂,往往是經歷過苦和痛之後的蛻變之樂。
快樂教育最大的危害:讓你的孩子失去競爭力
快樂教育從國外傳入國內,最大的吸引點就是讓孩子快樂地接受教育,脫離應試教育的重壓。
聽起來美好又自由。
但效果如何呢?我們的鄰國日本早就幫我們試行過了。
2002年,日本全面推行“寬鬆教育”:降低課業難度,減少學習內容,縮短上課時間,不公佈成績,不進行排名,學生、家長和教師一片歡喜。
結果呢,學生的學習力直線下降,在國際學生評估項時,日本第一次是數學第一、閱讀第八,第二次就變成了數學第六、閱讀第十四。
培養出來的孩子不負責任,逃避困難的現象非常嚴重。
所以到了2016年5月10日,日本宣佈將實行“去寬鬆教育”,朝著“教育強勁化”的方向發展。
日本用十幾年的實踐證明,快樂教育並不會更加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反而會讓孩子鬆懈了學習,也會讓家長怠慢了教育,最終耽誤的是孩子的發展。
而一直在鼓吹快樂教育的英國近年也被教育家們狂批“快樂教育就是精英階級為固化階級的陰謀”。
姐姐一家人在英國生活了十幾年,想當初姐姐執意帶著孩子們移民國外,也是受了“快樂教育”的蠱惑。
結果傻眼了。
“英國的精英教育就是靠考試考出來的,公立校和私立校的教育根本就是兩回事。快樂教育就是他們固化階級的陰謀。”出國不到一年的姐姐憤怒地說道。
小升初時孩子如果想去上私校或者公立的重點中學是必須要參加各個學校的11+入學考試的。
11+入學考試可以說是貧富家庭的分水嶺,優生差生的邊界線。
公立校裡10個孩子裡面有9.9個都是考不過11+。
原因就是因為英國的公立校都在實行快樂教育。
相對於私立校對學生的高標準高要求,公立校對孩子的標準和要求可謂低得“過份”,這導致了公立校的孩子在知識基礎、考試能力及特長技能方面,很難和私立學校的孩子相提並論。
英國的公立校以“興趣”、“快樂”、避免“競爭、吃苦”為教育理念,這樣的教育讓很多孩子變得任性、缺乏自制力和持之以恆的毅力,更別提認真讀書了。
這樣的結果導致在私立校的精英階層的孩子們越來越優秀。
而公立校的孩子,因為所謂的“快樂的教育”卻在原地踏步,甚至變得更差。
教育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付出和努力的
世界上沒有什麼成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獲得,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也是。
你羨慕別人家孩子出口成詩,卻不知道她的父母從小就陪伴著她一起學習一起閱讀,孩子脫口而出的是十幾年知識的積累;
你羨慕別人家孩子自律自覺,卻不知道他們的父母為了培養好孩子的學習習慣付出了多少苦功夫;
當你羨慕別人家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卻知道他們的父母捨棄了多少個休息的週末,風雨無助的接送,耐心的指導培養。
其實人類天生好奇,是願意獲得知識的。
快樂教育它強調的是引導兒童的主動探究,而非我們通常認為的輕鬆快樂沒有壓力。
如何引導孩子克服困難,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興趣,如何讓孩子學會學習,這才是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曾說:“我們對於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對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一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難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
強制地逼迫和一味放任孩子,都是兩種極端,希望父母們都能拿好手中那桿秤。
優秀的孩子並不是天賜的,而是父母用心血與智慧耐心澆灌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