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同學聚會更像一場觀摩會,總會讓你產生很多思索。尤其是發現小時候大鼻涕掛嘴邊、考試經常吊車尾的娃,多年以後在這場聚會中佔據C位,感觸更深。
曾經老師都瞧不上的人,成為了社會貢獻最大的人,就會引發你的思考,這“成大器”者,似乎跟學習真沒太大關係,仔細發現你會發現他們身上大多擁有這“2個力”。
一、“眼力”
不安於小成,然後足以成大器;不誘於小利,然後可以立遠功。——方孝孺
這裡所謂“眼力”指的是眼界和格局,一個人看得夠不夠長遠才是關鍵。鬼谷子就曾說過:“小人謀身,君子謀國,大丈夫謀天下”。
這讓我想到了曾國藩的人生經歷,曾國藩早年只顧眼前的讀書識字,所以曾國藩早年成績平平,直到他中了進士才打開了眼界,開始謀天下成為了後來的曾正文。
如果你不認為眼界重要,建議可以看看英國的紀錄片《人生七年》,片中記錄了12個來自不同階層的7歲孩子,每過7年就會對這些孩子重新訪問一次。
這個紀錄片的結尾很扎心,那些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就是在給你講述寒門出貴子的機率太小,僅僅有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完成了逆襲。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2017年的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的話(下圖)給出了答案。當時他的一句“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戳中了不少人的心。
他表示現在那些狀元,都是這種家裡又好又厲害那種!他的父母就是外交官,小學的時候就在寒暑假的時候出國看世界。
就連哈佛唯一女校長也曾表示,每年都會帶孩子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她認為一個見過世界的孩子自然能立志高遠!不安於做那隻僅僅看到巴掌那麼大天的青蛙。
我第一次感受到眼界的重要性,是我家鄰居的孩子跟他爸爸說我想看火箭發射,第二天這位老爸就給孩子請了假,帶著孩子去看火箭發射了。
一個從小就見過火箭發射的孩子,如果立志成為宇航員、成為科學家,這樣的夢想一定會更具體,因為他真的見過。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別管是身體,還是心靈總有一個要在路上。如果,你認為自己忙、沒有時間或者說沒條件,至少要讓孩子在書裡認識世界。
二、抗挫折能力
民諺:“從古英豪成大器,須知都從苦中來...”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若你覺得只有我們的傳統文化講究成大事者,必須吃苦那就錯了。
美國作家羅伯特·清崎也曾表示:“成就低的人,之所以成就低是因為他們沒有失敗過,他們做事謹慎,沒犯過什麼錯誤,更沒經歷過什麼失敗”。
哈佛大學調查顯示:“人的一生,平均會出現7次決定人生走向機會。”
但為什麼成功的人寥寥無幾,因為很多人半路被困難嚇得回頭了,他們太害怕失敗了,在機會中只看到了挫折。而真正成大器的人,會把挫折當作登頂高峰的墊腳石。
這讓我想到了褚時健老人,這一生大起大落,年輕時是有名的“菸草大王”,何等風光!但後來鋃鐺入獄,直到75歲遇到了保外就醫的機會,這樣的年紀大多數人會怎麼想?
這輩子八成是“完蛋了”!但是75歲的褚時健開始學起種橙子,打造了千畝“褚橙”。在86歲的時候登上了《財富雜誌》成為2012年最具影響力的50位商業領袖之一。
所以說擁有抗挫折能力的人,無論人生處於何種境遇,都有逆風翻盤的可能。那抗挫折能力為什麼有高有低呢?
教育專家表示: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得喜歡呆在舒適區,是為了免於遭受追求成功的壓力。
而之所以有這種心態,與父母面對失敗的態度有關,孩子害怕失敗往往源於5-9歲期間父母的影響。所以這個階段父母要注意自己對孩子的引導。
建議父母可以透過講故事的方式,傳遞正確的觀念去面對失敗和挫折,這樣就能讓孩子受到正面的影響。
最後想提醒家長,別再盲目地只追求考高分,有些能力是上再多補習班、花再多錢,也補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