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都對製造業無比看重,我國在最近召開的十四五計劃會議中,更是著重強調了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的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製造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如果與日本製造相比的話,還是有一定差距的,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中國遊客不遠千萬裡跑到日本去買東西了。
眾所周知,日本是二戰的戰敗國,但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國際形勢之下,戰敗的日本在發展方面並沒有受到壓制,反而獲得了美國的一系列幫助。於是在經濟上日本藉助美國對自己的幫助,著力發展,將美國給予他們的所有資源都儘可能利用。美國不可能將真正的好東西或者厲害人物派給他們,但美國也有失手的時候,正是因為這個美國“帶路黨”,讓日本僅用5年的時間就成功在製造業方面趕超美國。
時間來到20世紀50年代,那時候的日本製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即使“垃圾產品”的代名詞,發達國家都不屑於和日本合作,日本在這方面也一直處於一個平淡的狀態中。有資訊傳出,日本曾經為了將自己的產品賣給美國人,甚至悄悄的在美國偏遠鄉村地區開了一個小工廠,將自己的產品用過去後在貼上美國製造的標籤進行銷售。由此可見,日本製造業當時雖然接受了美國的幫助,依然寸步難行,乃至瀕臨破產。
美國“帶路黨”,一個老頭,僅用5年就讓日本製造全面超美。那麼日本是怎麼用5年時間超過美國的呢?要從1947年說起,當時畢業於哈佛的統計學和質量管理學博士威廉·愛德華茲·戴明被美國白宮派去日本做一個簡單的戰後日本國家人口普查工作。但令美國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樣一個看來不會對工業發展有多大影響的人,造就了一個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現象。
一個老頭,僅用5年就讓日本製造全面超美。在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日本製造”成功翻身,一舉成為國際市場中僅次於美國製造的存在,其中更是在1985年的時候,成功把美國製造拉下神壇,自己取而代之。而且這些製造業都屬於高階領域,比如汽車、半導體等,儘管在這之後,半導體被美國重新搶了回去,但其當下綜合製造水平依然位於世界前列。
在一則2016年關於全球製造業的統計資料中顯示,日本當時的人均製造業增加值已經達到了7993.99美元的境界,位居世界第一;同時其出口質量和對國際製造業的影響均以85.69%和14.13%的成績位居全球第二;對世界貿易的影響位於世界第三。要知道,這還是在經過美國一番敲打後,日本受挫獲得的成績,由此不難看出戴明對日本製造業的影響有多麼深遠了,而日本的“質量之神”不是日本人,而是來自美國的戴明。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不少人提出,戴明既然這麼厲害的話,為什麼在美國沒有得到重用呢,既然能夠被派到日本,其相關理論應該在美國公開展示過才對啊?事實上在二戰的時候,戴明就對美國軍方提出過自己拯救了日本製造業的質量管控理論。但在當時的背景下,美國貨是最搶手的存在,質量並不是他們需要思考的首要問題。相比而言,他們更需要的是提高產量來獲得更多的利益,於是與其對立的彼得·德魯克的目標管理理念成為了美國製造最主要的指導理論。在當時的發展背景下,目標管理理論確實更適合,但是在國際環境安定,人類生活質量水平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顯然質量才是大家更為關注的,這也是為什麼日本能夠藉助戴明的質量管控理論高歌猛進的根本原因。
那麼戴明又是怎樣被日本發現,日本又是如何在戴明質量管控理論的指導下成為製造界的黑馬的呢?在戴明被派往日本不久後,日本的科學技術聯盟(JUSE)經過調查發現了戴明此前的成就,於是便派人前來取經,更是直接號召了掌握了日本80%資本的21為企業家一起前來聆聽。感受到日本的真誠以及對自己理論的肯定,戴明當即決定傾囊相授,更是表示,一旦日本利用統計分析成功將質量管理機制建立完成後,日本產品質量僅僅只需要5年就能順利超過美國,事實也確實如此。
日本豐田、松下、東芝等知名大企也是在紛紛按照戴明博士的理論指導下進行改進,從而獲得巨大的市場份額。其中索尼在1968年憑藉特麗瓏映象管拿下美國電視界最高獎“艾美獎”;1970年半導體中全球前十企業更是佔據一半,其中NEC、東芝、日立分別拿下前三;豐田庫存更是僅僅只需要2個小時就能完成清空等等一系列驕人成績。
在一眾日本企業中,豐田絕對是戴明最得意的弟子,其嚴格遵守戴明理論十四要點以及“計劃-執行-檢查-行動”的戴明環(又稱PDCA環),始終將質量放在第一位。據悉,他們以出生地、住址、年齡等為依據,進行組別劃分,形成人工性“質量控制圈”,與其自身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其中最多的能夠達到580個質控圈。
並且日本在此之後,更是設立了“戴明獎”為其質量界的最高榮譽,傳承他們的質量精神。而日本當下所取得的成績或者說是美國的教訓,其實都是在對我國進行警醒。目前中國製造已經不能只追逐於產量,堅持美國初期堅持的“目標管理理論”,而是應該轉到戴明的“質量管理理論”中,將質量放在首位,才能實現真正的逆襲,既包括產量,又包括質量,這也是我國當下實體制造業的重大突破點。
對此,你有著怎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