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作者 李旭光   查干湖的冬季,大體上始於封凍的11月,止於次年的4月。在漫長的冬季,查干湖換去了暮春、仲夏、金秋的裝束。生命並沒有完結,也沒有休眠,只是處在思索、休整、蓄勢待發之中——這只是就湖面和土壤中植物的根系而言。然而,你看那遠自天宇飄絮君臨的來客,再看那巨大冰蓋下面湧動的潮、遊弋的魚群,你就會猛烈地悟到,無語的查干湖之冬,其實一直都沒有停止訴說…… 位於前郭縣境內的查干湖,北緯45度09分—45度30分,東經124度03分—124度34分,蓄水高程130米。與北中國的許多湖泊和山巒一樣,處在這樣高的緯度上,一到冬季,便看出與南方的不同,從而彰顯出她作為北方的、平原的湖的個性來。

查干湖水系圖

用“玉潔冰清”來概括查干湖的冬天,是再準確不過了。到冬天,這裡總是比別的地方多下幾場雪。整個湖面,連同湖邊起伏的草原溼地,都被厚厚的的白雪裹得嚴嚴實實的,纖塵不染,天地肅穆。雪這東西是有靈性的,在湖面上做出驚濤駭浪的樣子,是為了引起人們的敬畏;露出一片片明鏡的冰面,是要留給冰下的生靈們透進陽光的空隙,不然,它們會因為缺氧而死掉的;在湖邊的葦叢、蒲草下面依偎,又是那樣的嬌憨可人。靜夜無聲的落雪,平實而又溫和;呼風捲霧的飛雪,雲舒雲卷般地作色。晨曦中,暮色的裡的雪,初冬,深冬的雪,對於不同際遇、不同年齡的人,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有著不同的面孔。誠如有一位畫家曾對我說的那樣:“長白山的雪就是這樣,決不會是一樣的面孔,只是如果不仔細觀察,只是對那些不瞭解雪的習性的人們來說,才會對雪的這些區別看不出來。”而看到看了儀態萬方的查干湖的雪之後,畫家對平原、草原、銀湖的雪所震撼和折服了:“這哪是雪呀?這分明是草原人民的品格、胸懷、氣度的寫照啊!”

 漁民在查干湖冰面作業(張桂芝攝影)

冬天的查干湖,最有個性的是查干湖的冰。它堅硬、剔透、而又富於變化,一改湖水小鳥依人的風格,鎧甲一般地把聖湖捂住,勇敢地站出來抵禦嚴寒,守護著湖中的芸芸眾生。說起來真是神奇,幾十噸重的卡車,成百上千輛載著遊客的小轎車在湖的冰面上逡巡,成為湖冰的鐵殼所撐住。遊人在上面穿行,如平步萬頃波濤,如蓬萊之中魔鏡,飄飄欲飛。只是湖面上所結的冰,會因為封凍時的天氣不同而形態各異。無風的天氣所結的冰,冰面平展而又光潔。冰底下的世界昭然若揭;微風中、大風裡所結的冰,自然是“金石有聲,不平則鳴”,是對風的驚悸、條件反射,還是反抗呢?我們不得而知。冰又是會呼吸、善遊走的,會在風和日月引力的作用下,在行走車輛的碾壓中,出現一些冰稜和冰裂,恰如在互相的撞擊和較量中尋求新的突破。有些冰裡,還夾帶著晶瑩的氣泡,琥珀一樣的可人。剛入冬時,冰還很薄。隨著嚴寒的浸透,漸漸地,冰厚了起來。到了三十多釐米的時候,漁民們就可以在冰上作業了。所以,每年的傳統冬季捕魚節都會安排在12月的下旬進行。  查干湖的冬捕節是一年中的壓軸重戲,也是聞名遐邇的冬季盛事。這不僅是由於它所延續的時間長達一個多月,也不光是由於其每網的單產、冬季的總產和單尾魚的重量在北方均獨拔頭籌,更深層的底蘊則在於這裡有久遠的歷史,獨特的民族習俗以及勤勞勇敢的當地人民改造利用自然所創造的英雄業績。

2017年12月28日查干湖盛大的冬捕節開幕式(松原市女子攝影家協會主席張桂芝攝影)

冰湖騰魚 松原市女子攝影家協會主席張桂芝攝影

據史書記載,冬季捕魚,早在遼代就開始了。當時,在遼代君王看來,天地之間,氣候因地域而各異,人生長在其間,各適其便。統治者根據天地人之間的關係調節統治措施。長城以南的人,靠農耕取食,植桑績麻為衣著,建造房屋為居所,城郭聚戶為行政區。但大漠上生活的少數民族則不然。那裡的人們以畜牧漁獵取食,以野獸皮毛為衣,隨季節遷徙,以車馬為家。這就是天時地利所形成的差異。遼國佔有整個大漠地區,還深入到長城一帶的境土,迴旋餘地非常大,於是採取根據氣候季節隨宜治理的措施。秋冬避寒,春夏避暑,到有水草的地方進行漁獵,每年週而復始,形成規律。因此皇帝一年四季因季節不同而各有行營駐地。這種行營被稱為“捺缽”。

契丹可汗捺缽升帳圖(網路圖片)

春捺缽,即春天的行營,史書記載所在地為鴨子河濼。鴨子河濼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長春州東北三十五里,四面皆沙窩,多榆柳杏林。據王訊先生《郭爾羅斯考略》中記載,認定鴨子河濼的關鍵之處,一是鴨子河濼在長春州東北;二是鴨子河濼距長春州17.5公里;三是水泊面積東西10公里,南北15公里。長春州即塔虎城。查干湖從面積、距塔虎城的里程兩個條件來看,與史書中所記載的鴨子河濼相符。王訊先生還認為,通觀《遼史》,遼帝春捺缽之所,實際並非鴨子河濼一地。從遼聖宗統和元年到天祚帝保大二年,在一百三十九年間,有一百零六年記有春捺缽,其活動範圍多在查干湖周圍地區,查干湖是遼帝主要的春天行宮。

遼帝流動的皇城(網路圖片)

皇帝作為皇權的集中體現者,其行宮當然主要為辦公地、指揮首腦機關的別宮。如歐洲古代的夏宮、冬宮等。屆時,契丹大小內外臣僚並應役次人,及儀人宣徽院所管百司都一起跟隨出行。《遼史》中還詳細記載了作為行宮的捺缽的規模和佈局;皇帝牙帳以槍紮成一圈柵寨,槍與槍之間用毛繩連線在一起。每支槍下有一頂黑氈傘,用來給衛兵擋風雪。槍柵外面有一圈小氈帳,每帳有五人,各持兵器構成警衛圈。牙帳南北兩側分別設有省方殿、壽寧殿、鹿皮帳、公用殿、長春帳等諸多的帳殿,由四千名契丹兵,每天一千人輪番值守。禁衛外還用槍紮成柵寨,一到晚上就把槍拔起來到皇帝寢帳周圍重新紮寨。周圍安設拒馬,拒馬外再設哨鋪,傳遞鈴聲值宿守衛。《郭爾羅斯簡史》記載,“長春州在今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八郎鄉上臺子村塔虎城,領長春縣,是當時的軍事重鎮,東北路統軍司設在這裡,是中央直轄州。”從長春州的政治、軍事地位與地理位置來看,不能說與查干湖和遼帝的春捺缽沒有關係。

遼帝春捺缽(網路圖片)

《遼史》記載:“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帳,約六十日方至,卓帳冰上,鑿冰取魚,冰泮乃縱鷹鶻捕鵝。晨出暮歸,從事弋獵。……弋獵網釣,純盡而還。” 關於鑿冰取魚,《吉林通志》卷一百二十二載:“北主與其母皆設次冰上。先使人於河上、下十里間以毛網截魚……預開水竅四,名曰冰眼。中間透水,旁三眼環之不透。……魚雖水中之物,若久閉於冰,遇有出水之處亦必伸首吐氣,故透水一眼,必可以致魚。而薄不透水者將以伺視也。魚之將至伺者以告北主……用繩鉤子擲之無不中者。既中,遂縱繩令去。久之,魚倦,即曳繩出之。謂之得頭魚。頭魚即得,遂相與出冰帳於別帳作樂上壽。”

遼帝春捺缽(網路圖片)

從上述引文中看出,遼帝的鑿冰取魚,是用帶漁綱的魚槍叉魚,得頭魚則同時舉行頭魚宴,得魚多少還是一年吉凶豐寡的徵兆。 現在的冬捕,則起源於清同治年間的大網。19世紀中葉,每到冬捕時節,漁民們把一片一片漁網連結在一起。網的高度要有十二米,網長十八米,六塊網稱一拉,整趟網共16拉。網的上部是泡沫類的浮標,以浮標的浮力把網的上端升抵到湖的冰蓋;而網的下端則是一些縛在網底的的金屬墜件,以使網能夠完全沉到湖床。這樣,上面的浮標把網浮到冰蓋,下面的網墜把網拉下湖床,魚就無路可逃了。只是在網眼的大小上,決定將多大的魚捕獲,多大的魚放生。

2017年12月28日查干湖盛大的冬捕節開幕式(松原市女子攝影家協會主席張桂芝攝影)

2017年12月28日查干湖盛大的冬捕節開幕式(松原市女子攝影家協會主席張桂芝攝影)

  2017年12月28日查干湖盛大的冬捕節開幕式  (松原市女子攝影家協會主席張桂芝攝影)

查干湖冬捕——祭湖醒網儀式(張桂芝攝影)

下網的時候,要有莊重的祭網儀式,宰牲許願,載歌載舞,奏樂燃竹,以祭湖神,祈禱冬捕的豐收。祭湖儀式結束之後,一年的冬捕就開始了。 漁民首先要用一米多長的冰釺子鑿開一個兩米見方的冰洞,以方便撒網。網入水後,向兩個方向張開。用一根十米左右的細長松木杆為“針”,把所穿帶的網作“線”。漁網向兩個方向張開時,要先襯度“針”的長度,事先鑿開一個冰眼,漁民用一米多長的鐵撥鉤一點一點地撥動“針”前行。如此反覆迴圈,直至把整片網都完全下到湖裡,又最終從兩個方向合圍到一處。整個下網過程,要開鑿多個冰眼,大約有三千米的長度,歷時六七個小時。

 漁民,為了配合遊人參觀冬捕過程,天矇矇亮出發了(張桂芝攝影)

查干湖冬捕——打眼兒送網(張桂芝攝影)

查干湖冬捕——下網(張桂芝攝影)

收網的時候,仍然要用冰釺在冰上鑿開一個一米多寬,兩米來長的冰口,把合攏到一起的兩側的網綱連結到一起,用鋼纜鉤在百米開外的攪盤上,拴上三匹高頭大馬,不停地轉動攪盤,往上拉網。當然,出網也是個技術活兒。出得太慢、太快,都會使魚溜掉。每出一拉漁網,攪盤都要停下了,解開每片漁網之間的連線結,掛住另一片還在冰底下的漁網往上拉。漁民從早晨五六點鐘下網,中午十一二點開始出網,要到下午兩三點鐘才能完全把網收上冰面。若出了“紅網”(漁民把出魚多的網稱為紅網),還有兩三拉沒出冰時,魚就成堆的上來了。這時,漁民要把出網的冰口儘可能的鑿大一些,隨著漁網出來的魚要堆成一尺多厚被拉到冰面上。一網二三十萬斤是每年都有的事。出魚的時候,魚的體溫和湖水的溫度與冰面的溫差形成蒸騰的霧氣,苦等在那裡的遊客這時往往不能自持。老人也好,孩子也好,小夥也好,閨女也好,都顧不得體面和衣著,挑著自己看中的魚跟著大家搶起來。縱是一身的泥水和魚腥也全不在乎,自得其樂。因為在冬捕節上,對於遊人來說,搶魚是旅遊的互動專案,而這時查干湖的魚是旅遊最好的紀念品,豈有不搶之理?每季冬捕的頭魚,都要拍到七八千元的天價,搶拍到頭魚的遊客,會以此為談資、為炫耀,花點錢也很值。

收網——馬拉絞盤(張桂芝攝影)

出魚——查干湖冬捕(張桂芝攝影)

查干湖冬捕——出魚了,遊客們爭相拍照。(張桂芝攝影)

查干湖的魚把頭(張桂芝攝影)

 如今的查干湖,之所以每年遊客如雲,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旅遊業收益,還在於它作為北方平原地區,特別是西部乾旱地區能夠保持均衡生產。查干湖的水量補給除了依賴於降雨之外,另有足夠可靠的水源相濟。據《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引松工程志》考證,查干湖在宋遼時被稱為大水泊,明代稱為拜布林察罕大泊,蒙古語為查干淖爾,俗稱查干泡,1982年2月更名為查干湖。宋《武經總要》稱“大水泊周圍三百里”。1948年2月出版的《東北經濟小叢書.水產》載:“當時之主要漁場為大賚城南二十五公里之查干諾幹(即,查干湖)。東西約十二公里,南北約四十公里,水深四尺……”上個世紀60年代,是查干湖的黃金期,魚年產高達六千多噸,蘆葦產量三萬多噸。但是在從1962年以後的十餘年中,由於主要水源區人類活動加劇,霍林河上游修建了罕戈力、興隆、勝利、大段等水庫,層層蓄水,洮兒河水斷流,再加上區域乾旱少雨年代影響,最後導致水源完全中斷。以至於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查干湖溼地面積銳減,除新廟泡外,養殖水面幾近乾涸,四百餘平方公里的湖床裸露出來。到了春季,特別的風天,湖床上面的鹼砂土揚起浮塵,遮天蔽日,一步步吞噬著周邊的耕地和村莊,區域降水也減少了近四分之一。同時,由於總排洩幹線不暢,還導致地下水位過高,灌區鹽鹼化加劇,水稻產量下降。一些種稻農戶舉家搬離灌區,遠走他鄉。當時的縣委領導阿古拉後來回憶說,勘察引松水入湖的路線時,在返回到高家村村部臨時設立的指揮部路上,他故意叫司機把吉普車開得很快。這時回過頭來透過車後面的窗子望去,一條由砂塵捲起的白龍,緊隨車後。

沸騰的引松工程工地(網路 圖片)

為了尋求新的水源,使查干湖起死回生,同時降低地下水位,解決灌區耕地鹽鹼化程度加劇,一些耕種灌區水田的農民背井離鄉等問題,當時的縣委一班人提出在吉拉吐鄉錫伯屯南引松花江水入湖。這個想法基於縣水利部門的建議,又經過水利部門實地踏看勘測得以確認。當時的白城地委堅決支援前郭縣委的決策,並協調前郭縣和乾安縣,延伸引松入湖的工程至乾安縣境內。工程於1976年9月6日開工,在工程的組織實施過程,前郭縣鄉鎮和縣直機關的幹部群眾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省直有關部門給予了巨大的支援。經過八年的努力,於1984年6月底竣工,8月23日開閘通水。

前郭縣委書記付海寬(右)行署副專員張洪魁(左)在”在引松工程”在”在引松工程”誓師大會上講話

引松花江水入查干湖這一草原運河的開通,到1985年底就實現了查干湖區蓄水4.5億立方米,使湖面由僅存的50平方公里恢復到420平方公里,1986年蓄水達到設計高程130米,總蓄水量達到6億多立方米。每年承擔著灌區1.5億立方米的洩水量,還向查干湖供給地表徑流水1.8億立方米。查干湖復活後,湖水的PH值由最大時的12.8降到8.8,水質由5級變為3級,浮游動植物和藻類數量由每升2347萬個上升到8293萬個,保護區溼地面積達514.2平方公里,年平均降雨量由380毫米增加到420毫米,7級以上大風天氣基本消失,5級以上大風天氣減少了50%。引松入湖工程的竣工,還促進了灌區洩支的疏浚,地下水位合理下降,土壤鹽鹼化得到了有效治理。

“引松工程”誓師大會(截圖《前郭縣引松工程志》)

毫無疑問,引松入湖工程當時在“全國縣級農田水利工程中是最大的,不亞於紅旗渠,是前郭歷史上浩大的工程,是一條人工運河”,“與西部現在國家投巨資搞生態建設,提前三十年解決了大面積的鹽鹼沙地,查干湖成了利國利民的大水庫”(阿古拉《引松工程志》)。

查干湖畔的引松入湖工程紀念碑

2003年秋天,時任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事廳廳長、省編辦主任的吳文昌到查干湖考察。吳文昌為查干湖的壯美,為引松入湖工程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所震撼,臨別前,囑我給他一份引松入湖的綜合資料。當時,《引松工程志》尚在編撰中。我聯想到拙文《招致民怨和化解民怨》(見《踏青集》,作家出版社)中所描寫的春秋戰國時期,魏國鄴令史起引漳水灌鄴的故事,就在呈文昌君的資料一角寫了幾句話,大意是,一個幹部,一項工程,乃至一項事業,自會譭譽不一,公道的考察評價大概要假以時日。以引漳灌鄴和引松入湖而言,兩個故事中鄴令史起與引松入湖工程中的一些縣委決策者命運驚人的相似。待到斯人已去,大功垂成,眾說歸一之際,即便是豐碑矗立,對於當事人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後來,文昌君寫下一首《秋日遊查干湖感懷》(見《臨清集》,吉林人民出版社),是一首絕句:秋水長天鶩落飛,葦豐蒲茂正魚肥。遊人皆贊查干美,誰曉當年是與非? 是的。從史家和文化的傳承來看,查干湖的復活,絕不是簡單的物質現象,因而也不是功利的。因為所有物質的東西、功利的色彩在史家看來,都只不過是人類活動的載體、配角和歲月的浮光,而終究會消逝殆盡。但以人為中心的文化、歷史則不然。查干湖的復活,溝通了人類文明遠古的歷史,又在各種思想的撞擊中驗證著真理,引發人們對道德良知、文明底線的叩問,得以傳承下去的,也許最後只能是人們在改造、保護和利用這一聖湖中所創造和積澱下來的燦爛文化。2008年、1、24日晚

李旭光簡介 祖籍山東,吉林松原人,軍人出身,退休前曾供職於鄉、縣、市(地)、省黨政機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史學會遼金契丹女真史分會理事,中國楹聯家協會會員;吉林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吉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文學創作一級。 散文《秋來查干湖》,收入2011年《中國散文精選》、刊於《光明日報》、《作家》、《大家散文》、《詩選刊》、《散文選刊》、《語文主題學習》(上海教育出版社)等書報刊,被《學優網》、《第一文庫網》等語文學習網站眷顧;《查干淖爾之冬》發表於《大家散文》、《人民日報》,收入《人民日報》散文精選《風在訴說的時候》;《中華典籍引領我的生活》,獲《光明日報》社、“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有獎徵文優秀獎;《百餘年來洮霍兩河注入查干湖以及松嫩兩江與查干湖溝通的文獻與圖輿》,在全國遼金史年會宣讀,刊於《東北史地》,收入《遼金史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三石·九石》等幾十篇札記、隨筆、詩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詩刊》、《人民文學》、《美文》等報刊發表。 楷書《金剛經》入選首屆華珍閣杯全國書法大賽;楷書《盂方·盂圓》獲建國七十年“翰墨雲橋杯”全國書畫邀請賽優秀獎。 《踏青集》、《方舟·方舟》、《查干湖畔的遼地春捺缽》等文集在作家出版社、吉林出版社出版。(2019·10·20)

7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別再說陳若儀保姆命了!林志穎帶孩子她卻跑去跳舞,誰沾光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