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明的是,隨著技術的發展,造假的技術也是日新月異,成為了擋在不少古錢幣愛好者面前的難題,造假能力越來越強,辨別真偽越來越難,以至於很多錢幣愛好者放棄了這種喜好,實在太可惜。因此,如何快速辨別真假,就顯得非常重要,一枚銅錢的應該看些什麼呢?
首先看形制
一個古代王朝鑄造銅錢,通常都會制定非常嚴格的樣式標準,就會在一枚銅錢上留下當時的式樣。這些標準包括文字形式和鑄造工藝,比如說宋王朝和清王朝的錢幣,在鑄造時的字形完全不同,同樣是清朝的康熙通寶,雖然風格相似,但不同的錢幣制造局,鑄造出的樣式也不相同。如果是五銖錢或半兩錢,由於當時鑄造技術的限制,你會發現雖然總體風格是一致的,但每1枚銅錢的字卻不太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就需要我們熟悉當時各鑄幣機構的風格,就不會被某些低端的假幣所欺騙。另外,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穿口、澆築口、打磨處理方式的差異等等,也都需要結合當時的工藝特點進行判斷。
其次是看包漿
除了生坑以外,很多銅錢都曾在市面上流透過,這種流透過的痕跡也是判斷真偽的重要鑑別依據。絕大多數銅錢因年代久遠,放置條件不同,包漿的樣式也會不同,傳世黃亮、黑漆古、生坑鏽都是正常的狀態。
如果偽造錢幣不做包漿,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生澀的狀態,也就是專家們口中的“火氣重”,想要去掉這種顯而易見的火氣,就需要包漿,有些銅錢利用化學藥劑快速生鏽,有些銅錢埋入地下數年甚至十幾年。但無論哪種狀態的包漿,其實都不是很自然,要麼鏽蝕不自然,要麼包漿太均勻,要麼淺浮不入骨,與真實的包漿差異巨大。
材質是關鍵
看磨損痕跡
鑄造錢幣的目的,大多數的時候都是為了交易流通,除了極少數的情況外,這些銅錢都會多或少留下磨損的痕跡,有些是磕碰,有些是剮蹭,有些就是串列埠上有明顯的使用痕跡。當然了,現在很多偽造錢幣的人會故意做出仿舊的痕跡,但實際上,在成百上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原有的剮蹭痕跡上早已經形成了舊包漿,這種包漿是現代難以仿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