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唐朝,史料記載,盛唐的唐玄宗時期,鑄錢迎來高峰,當時全國共有11道,11州,開元時期有89個鑄錢爐,年鑄量約在29·4萬貫,到了天寶年間達到99個鑄錢爐,年鑄錢32·7萬貫。如果每鑄造1000貫就特鑄一枚鎮庫大錢作為庫存標識的話,鎮庫錢與正常銅錢的比例大致為百萬分之一。可惜的是,唐朝時留存的大錢很稀少,也沒有發現能夠堪比鎮庫的特大標誌性造型。
北宋時期的錢幣鑄造高峰在宋神宗元豐年間,當時由各路駐軍轉運使監管的鑄錢監爐火不熄,趕鑄加卯。資料顯示當時全國共有26個鑄錢監,其中有17個銅錢監,9個鐵錢監,每年鑄錢總額約560萬貫。可惜的是如此規模巨大的鑄錢行動中,也沒有發現有明顯鎮庫特徵的大錢,儘管後來有非常大型的大觀通寶鐵錢,不過當時的大錢並沒有被明確的命名。南宋雖然也在鑄造銅錢,但是無論是規模還是質量都遠遠不如北宋。
到了元朝時,由於政策原因,王朝主要在推動紙幣的流通,在主流使用紙鈔的同時,會少量的鑄造大朝通寶這樣的金屬錢幣,錢幣鑄造無論從數量、形制還是製作工藝上都遠遠不如兩宋,因此元朝存在鎮庫錢的可能性比較低。
到了明朝時期,由於政策原因,錢幣的鑄造總量也並不多,近300年的時間裡,鑄造量僅為北宋巔峰期2年的鑄造量,而且很少見到大型的錢幣,更不要提鎮庫錢的鑄造了。
到了清朝時期,鎮庫大錢終於進入到了規範化、系統化的鑄造時期,但這並不意味著鎮庫錢的數量很多。鎮庫錢是開爐之初鑄造的用來放在局庫裡鎮庫的,它的數量比開爐錢數量少很多,用途也更固定,不一定有鎮庫字樣的才是鎮庫錢,很多花錢也有類似的功效。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