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美國為啥不像世界上許多國家那樣搞全民普選領導人的政治制度,非要搞一個"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的選舉人團制度?

這種代表人投票制度的形成其實是有歷史原因的。

費城制憲會議

在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的那年月,美國最初只有13個州,更只有12個州派出代表參與制定美國憲法。在這之前的1776年7月4日,北美13個殖民地宣佈脫離英國獨立。此時的美國13個州的領土只有大西洋沿岸約80萬平方公里。雖然面積比現在的美國小很多,但是在當時已經很大了,即使放在現在,也比兩個德國的面積還要多。

到了制憲會議召開的前四年,也就是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並先後把13個州以外大西洋沿岸的大部分土地劃歸美國(下圖橙色部分),美國領土達到230萬平方公里,約佔現在美國本土面積的30%。

這在當時英國開始工業革命蒸汽機火車頭時速才30至50公里,中國還處於"六百里加急快馬"傳遞訊息的時代,23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對於"一窮二白三沒文化"的美國佬來講簡直太大了!

蒸汽機

雖然"三權分立"的制憲原則是為了更好的體現民主,但是在"交通基本靠腿,傳訊息基本靠嘴"的情況下,如果對全國選票進行集中統一計算,運輸的難度就無異於登天,運輸的時間跨度也更長。不可能在上一屆總統任期還有一半時間的時候就搞下一屆選舉,只是為了給運送選票騰出足夠時間。而且,美國決定了"聯邦"制,雖然有了中央政府,但不能忽視了"邦"的獨立性。

於是,這不是"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而是一個和所有國家都不一樣,當時的各方勢力妥協的折中產物——選舉人團制度,代表人選舉應運而生。

以各州為單位選民普選,先選出"選舉人(人民代表)",再由選舉人把自己手中的選舉人票投給總統候選人,除了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兩個州是按照選民普選票得票比例分配選舉人票外(比如該州有十張選舉人票,普選結果是40%比60%,總統候選人分別獲得4張和6張選舉人票。),其餘48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均實行"勝者通吃"的"少數服從多數"的玩兒法。哪怕該州的普選結果是49%比51%,所有的選舉人票就全部投給了佔微弱多數的總統候選人。而且,每個州的選舉人票數不盡相同,這也就造就了許多選舉人票多數,但普選票少數的美國總統。這是一個標準的"美國特色"選舉制度。

當時還有一個選舉人票的運輸過程,總統候選人、媒體和民眾等待答案揭曉的心情是忐忑的。可是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選舉人票第一時間揭曉的同時,哪位候選人成為總統也就同時揭曉。沒有了等待的時間差,就給人多此一舉的感覺。

那麼問題來了,選舉人就必須把選舉人票投給之前約定的總統候選人嗎?

不一定,但這只是極個別的行為,稱之為"失信"。當選的選舉人必須提前宣誓在選舉人團投票時把選舉人票投給在該州獲勝的總統候選人。到了投票的時候他把選舉人票投給了別人,就是"失信"。但多數州只把個別"失信"選舉人票當做"廢票"處理,對大選結果並無太大影響。

美國曆史上有許多選舉人票多數,但普選票少數的代表不了美國民意的美國總統出現,特朗普就是其中之一。這就回到了之前的那個話題,選舉人團制度是各方勢力妥協的折中產物。

根據選舉人團制度,選民普選投票時,名義上是在總統候選人當中選擇,實際是要選出代表50個州和首都華盛頓特區的538名選舉人,組成選舉人團。選舉人團投出選舉人票,總統候選人獲得超過半數的選舉人票,也就是270張或以上即可當選總統。

這538名選舉人是如何分配的?

美國50個州不論面積大小或人口多少,每個州都有2個選舉人,組成參議院,一共100張選舉人票。體現了每個州的平等性。首都華盛頓特區有3個提名選舉人(不是選民選出來的),則有3票,即103張選舉人票。餘下435張選舉人票按每州的人口數分配,人口越多的州擁有的選舉人票也越多,這435人組成眾議院。由於538是一個偶數,所以微弱多數也是一個偶數,底線是270票。

各州選舉人票數示意圖

憲法規定,美國全國選民普選投票在選舉年的11月第一個星期一的第二天(11月1日是星期二不行)舉行,這一天被名義上稱為總統大選日。選舉人通常於12月在本州首府聚會投票表決,根據以上所述,這時候總統人選已經板上釘釘。

在之後的"垃圾時間"裡,早就知道結果的下屆總統先生要做的就是健健康康活蹦亂跳的等待,等著選舉人團投票結果隨後送報華盛頓。次年1月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走個過程進行計票,然後在1月20日手撫著《聖經》參加自己的總統就職典禮就是了。

15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大秦賦》劇中有一個伏筆早就暗示了冬兒的意外結局,個人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