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賣藥天經地義,從古至今,“以藥養店”的模式深入藥店行業的骨髓,清朝同治年間的杭州胡慶餘堂、清朝康熙年間的北京同仁堂、廣州萬曆年間的陳李濟、明朝嘉靖年間的山西廣譽遠等等,這些名藥鋪除了滿足尋醫問診的需求外,無一不是因藥出名,膏、丹、丸、散、茶、酒,這些揹負著中華醫藥智慧的偉大結晶,至今都在世間廣為流傳,為眾生所樂道。
隨著國採品種落地,醫藥電商殺入戰場等,實體藥店行業依靠線下售藥的單一模式求生存,無疑等於坐以待斃。
賣藥之難,大概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
一、政府監管趨嚴,在飛檢常態化背景下,伴隨打擊掛證、騙保,處方藥違規銷售等,藥店的經營成本不斷上升。
二、近幾年,帶量採購力度加大,處方外流加速覆壓,導致毛利率較低的處方藥佔比提升,拉低行業整體毛利率,有資料顯示,行業毛利率從2016年的30.61%下滑至2019年的28.80%。
三、前幾年,資本跑馬圈地、狂熱逐利,實體藥店融資、併購的交易浪潮在醫藥終端波濤洶湧,連鎖藥店併購盛極一時,如今資本“激情”褪去後,留下的就是藥店人白熱化的競爭,2018年-2019年,藥店店均服務人口同比分別下降6.79%、6.38%。
四、醫藥電商對市場的衝擊猛烈,實體藥店市場將進一步受到瓜分。有資料顯示,2019年中國實體藥店和網上藥店(含藥品+非藥品)銷售規模達到6620億元,其中,實體藥店銷售規模佔比逐年下降,2019年增速為3.23%;網上藥店則發展迅猛,其銷售規模佔比從2013年的1.18%增長至2019年的18.90%,2013-2019年年複合增長率為75.37%,且在2016、2017年增長率皆超過95%。
五、專業人才儲備不足,執業藥師門檻不斷提升,好地段的房屋租金居高不下,藥店賣藥可謂難上加難。
其實難處還有很多,例如營養品、保健品的 “去智商稅”, O2O模式的日益影響等,在此就不一一詳述。
困境是現實的,但上帝的天平也在不斷搖擺中。藥店售藥有風雨就有彩虹,不快之外自然也有紅利等待。但需要審視的是,不是所有的夢想都來得及或者能夠實現。
首先談國採,現在很多大型連鎖藥店在爭搶國採品種的主動權,但這種“福利”就像巨人爭霸,90%以上的藥店勢單力薄,只有看的份。
其次是電商,醫藥電商的第一波紅利是在2012年-2018年之間,以非處方藥、隱形眼鏡、計生品等為主要銷售。
至今經過了大浪淘沙的階段,進入剩者為王的格局。今天B2C模式的醫藥電商中,只剩下諸如壹藥網、健客網、七樂康、康愛多、德開醫藥等屈指可數的“尖子生”,其他都隨白駒過隙的時光消散在已知或未知的歷史中。今天,實體藥店想要在傳統醫藥電商中分得一杯私域流量的美羹,已然困難。
再次,有人會說,網售處方藥的千億紅利誘人,醫藥電商再現第二春,再後來,網售處方藥如若與醫保對接,那市場更是無法估量的。這是我認為的,更令人擔憂的事情,在阿里健康自營、京東健康自營等平臺巨頭盤踞下,明天、後天還有多少甜頭可佔,或許不是中小玩家可以左右的。又或許在O2O的屋簷下,還會有一些勝算。
最後就是處方外流。可以說,這是給藥店人最大的“騙局”。暫且不談慢病長處方是否合理,處方共享是否現實,DTP藥房是否會更Open,只談背後邏輯就可明辨是非。
一方面,醫改的主要目的是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是在推動醫院、藥品迴歸“治病救人”的公益本質,國家醫保局變為“超級醫保局”後,“降費”是一大手段,如果處方外流一邊戒掉了醫院“愛藥”的習慣,又在另一邊縱容藥店向社會銷售大量處方藥品,剛剛破了“以藥養醫”的局,又建了“以藥養店”的局,豈不是自相矛盾、白費力氣。
另一方面,當醫院不再以賣藥為主後,那些以往醫生處方中“可吃可不吃的”處方藥,很可能會轉變為保健、康養、器械的部分,並非像搬磚一樣,從院內搬到了院外那麼簡單。
綜合可見,藥店難,難在解困,而解困難,難在想走捷徑去止損、盈利再暴富。而生意之“意”由立、曰、心三個字組成,沒有真正立足長久服務的心,就不可能做成長久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