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發現,有了孩子之後,自己很多的觀念都會隨之改變。
比如生孩子之前,想要做一個溫柔的母親,生了孩子之後發現,火氣一上來就控制不住!
生孩子之前,想讓孩子快快樂樂長大,生了孩子之後發現,別人家孩子都上補習班,自家孩子不去就落後了!
其實這很正常,人有時候很容易被身邊的環境所同化,不得不隨大流。若是自己特立獨行,則要頂住很大的壓力。
然而鄭希怡偏偏“特立獨行”,從不逼迫孩子去上補習班在一檔節目上,鄭希怡談及自己的育兒觀,表示因為自己的童年被各種興趣班佔據,沒有時間去玩。因此,生下女兒之後,一直採取放養的教育模式,不給她安排興趣班、補習班。
鄭希怡的女兒5歲了,上的學校只有一塊農田,7歲之前只用種種菜,不用練字和學習,也沒有班主任開課。
旁邊的田亮聽了這段話,連連搖頭,表示不認同:“現在的大流就是要送孩子去上補習班。”
田亮表示自己之前的想法也和鄭希怡一樣,但是有了孩子之後,想法就改變了。因為當孩子不如別人,她自己可能會不開心。
但鄭希怡依舊認為:大人常常要跟別人作比較,不希望孩子這麼小就要跟別的孩子比較。
鄭希怡和田亮持截然相反的觀點,其實沒有誰對誰錯鄭希怡給予孩子輕鬆快樂的成長環境,或許孩子長大後要頂住不如別人的壓力,但是這時候的幸福快樂,長大後是很難擁有的。
而田亮花費每年十幾、二十萬的學費,送孩子去學各種特長和才藝,長大或許比同齡人優秀得多,但是童年玩樂的時間被壓縮了。
有舍必有得,不同的選擇或許會影響孩子的人生軌跡,但是隻要父母和孩子都認同就好。
鄭希怡的育兒觀也引起網友的熱議。的確,田亮的做法是大多數家長的選擇,鄭希怡的做法一般人接受不了。但我卻很佩服這樣“特立獨行、不隨大流”的勇氣。
或許有人說,這是因為家境殷實,所以能給孩子無憂無慮的成長空間,普通人家很難做到。但尊重孩子的天性,本就是每個父母都應該做的,過早給孩子施壓,無異於揠苗助長。
為了給孩子們解壓,教育部一再強調“禁止幼兒園小學化”,但家長們的焦慮不減反增:幼兒園不教拼音、不練字,到了一年級跟不上怎麼辦?
於是,各種培訓班就有了“生意”。但凡有一個家長送孩子去上幼小銜接班,就會有接二連三的家長送孩子去。或許家長和孩子都不願意,但不得不“隨大流”。
7歲之前,該不該讓孩子學拼音、識字?其實,沒有哪一個家長不希望孩子能快快樂樂長大。但讓孩子在幼兒園玩幾年,上學之後,面對孩子寫字慢、拼音不會等問題,他們就後悔了。
在我看來,每個孩子接受和理解的能力是不同的。不必以別人家孩子為參照物,別人家孩子怎樣,我家孩子就要怎樣。
如果別人家孩子優秀,一學就會,他自然可以玩;要是我家孩子沒有那麼優秀,提早學拼音和識字,也是在打基礎。
7歲之前,該不該讓孩子學拼音、識字,要看自己孩子的發育情況。有些孩子天生說話慢,寫字慢,父母幫助開發孩子的潛能,但不能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比如,有些家長在教孩子識字的時候,很崩潰地訓斥道:“別人家孩子都一學就會,你怎麼這麼笨!”這樣會打擊孩子學習的信心,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而且,孩子上幼兒園也不是一直玩,什麼都不學,而是在遊戲中學習。
父母給孩子做好幼小銜接是有必要的,但不要輕信培訓班的宣傳,也不要過於焦慮,不如省下昂貴的報名費,多花時間陪孩子一起邊學邊玩。
推薦給家長這套《無漢字學拼音》幫助孩子進行幼小銜接。
0~6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對於孩子的啟蒙階段,拼音既是一個起點,也是重難點。
父母不要太焦慮,一股腦讓孩子提前學語文、數學、英語等等,塞給孩子太多反而得不償失。不如先學好拼音,再循序漸進地學習。
這套《無漢字學拼音》的名字簡單直接,就是讓孩子輕鬆學會拼音。全套書共有8冊,每一冊側重不同的內容,如聲母、單韻母、複韻母、三拼音節等。
透過拼音兒歌、連線遊戲、字母表等形式,讓孩子方便記憶、激發學習興趣,在閱讀中輕鬆掌握和運用拼音。
全套書8冊不到40元,平均每一本5塊錢,家長少買零食和玩具,給孩子買一套適合“幼小銜接”的書籍,為他今後的學習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