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中有這麼一句,“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詩經·小雅·斯干》中有這麼一段: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
多子多福、重男輕女、養兒防老,這三個問題從古至今是老人們孜孜不倦熱烈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始終佔據她們的熱榜第一,僅次於家長裡短。老人們覺得,多子才能給家裡帶來很多的福氣;男孩才能延續家族的血脈;養兒你不用擔心自己老去。
或許過去的生活,沒有通貨膨脹,沒有學區房,沒有就業壓力。一切對比當今,很簡單很清晰,只要朝氣蓬勃的努力,生活將如你所願。
按照那個時代的生活步調,男耕女織,男孩是生活主勞力,多子代表多一個重勞力。
嫁娶,結婚也是帶回家勞動力,生女孩是送給對方勞動力。女孩在過去,彷彿禁忌一般被排斥,被低看。
而養兒防老,大家是抬頭不見低頭見,想要不成為全村的笑料,不會做的做的太過分,也成為過去的人們潛移默化內心認可的規則,大部分兒女也懂得感恩父母,有充足的空餘能來孝敬父母。
然,現在生活規則改變,人情冷漠。一棟高樓,雖然依舊抬頭不見低頭見,僅僅如此。做過什麼,大家都不會了解關心,養兒防老,不再有社會督促力。
養兒防老,生而養、養而終,過去或許有用,現在或許依然有用,也或許沒用。兒,不止兒子還有女兒,而過去的傳統是老人把財產全留給兒子。其後的贍養照顧,預設是兒女均分的贍養,生活壓力成本的持續增大,那份不平心思就在這其中滋生了。
老人心中,女兒外嫁就不再是本家人,財產就跟她徹底無關。全部給了兒子,住院後希望只有女兒陪伴照顧,希望女兒幫兒子負擔沉重的住院費用。這個想法的老人,應該不在少數。
昨天在醫院見了這麼一家人,老人在病床上,用著呼吸機,眼瞅著進氣多出氣少了。
一雙兒女卻在一旁,爭吵不休,“這次我付了下次是你的”,“憑啥我出這次你又沒有給夠上一次的……”外人看盡了熱鬧跟笑話,反而最重要的老人,一雙兒女卻沒有一個人去真的關心瀕死的老人。
爭吵只為財產,而財產的主人卻被遺忘在一旁,沉默的依靠機器,呼吸那為數不多的空氣……
為養老送終,去生兒育女,可很多家庭教育的缺失與不重視,跟孩子沒有半絲情感互動,最後又財產分配不均,養老送終逐漸演變出絕望的滋味。不像過去的時代,孩子的出生、養大、成年、婚嫁全在身邊參與。
還記得那個老人,胃癌骨轉移晚期,為了他在外地的最寵愛的兒子,為了幫他在外地買房子,賣了自家樓房回老家住。確診時候正好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兒子有了完全的藉口,最後在他瀕死的夏天才不情願的回來,好歹趕了最後的時刻,沒有太過難看。老人跟妻子被阻攔在了醫院裡,吃喝完全都是靠湊合跟憐憫。
結論:
如今,社會高速發展,生活成本也逐年提高,本身自己活著就不容易,老人一旦住院,陪護、工作、家庭很難合理的協調運轉。老年人又身體衰弱,長時間的住院下,“久病床前無孝子”,人性經不起考驗,哪怕血親之親。
養兒或許防老,先決條件是你不能只生,教育才是根本之重,現在的孩子,過度的寵溺養或者完全的甩手養,與你不親怎會感恩,不感恩只能用道德與恩情去束縛孩子強行孝順,強行的怎會持久。
或許也有一部分孩子,在完全甩手後依然是孝順的,但普通的孩子活著也不容易,你的一碗水完全傾斜,如何安孩子那份失落的心。
多子多福,重男輕女或許是你的期盼,卻不是現在孩子的期盼。養一個孩子跟曾經養一個孩子也完全不同。生、養、活、成年,耗費的是一生的心血,而不是一碗粥一碗飯。
單純的只想養兒防老,不如在能力範圍內,生能培養的孩子,盡能照顧的全力,不止活著,還有德智體美勞。
生而養,養而優,為孩子努力也為自己預備後路,攢錢、調理、運動,哪怕他們不管,你也不怕跌落在地。
願大家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