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非天然的投資窪地,但為何引得眾多的外資湧入?如果簡單的認為是資本的逐利本質使然,則不免有些本末倒置,抓不住重點。
原因很簡單,外資爭先在印度佈局,背後有著現實的政治考量。
即外資試圖在印度擴大影響力,以促成南亞諸國加入美歐主導的市場體系,這樣一來,印度將永遠站在巨人的腳底下而動彈不得,為西方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低端產品。
然莫迪或並不這麼想,具體而言,印度也有自己的國家定位,它迫切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趕超中國,甚至取締美國在世界高階製造業的領頭羊位置,這大概是莫迪“印度夢”的內涵所在吧。
近日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緯創廠區被砸一案”或可以為上述觀點提供佐證。印媒稱:緯創高層單方面的降薪,甚至有隨意裁員的行為發生,且未和員工經過深入的溝通。2000多名員工只能透過打砸的方式集體表達內心的不滿。
緯創披露了某些內情:13日夜晚的暴力事件共造成公司數千部iPhone被竊取,直接損失超過了1億至2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329萬元至4658萬元。更嚴重的是,鑑於此次事件造成的影響仍在持續,緯創已經被美國蘋果公司點名批評,該企業在印度的工廠或將暫時的關閉。
如此說來,緯創企業正面臨著被四面圍堵的窘境,這家臺企已經處於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但不要忘了,外資並非惡狼,他們的到來正如前文所言,是一種產業佈局新思想的體現,也是為了促成印度現代工業的升級改造。
要知道,中國之所以能夠從落後的農業國家成為當今數一數二的工業大國,併成功的躋身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賴改革開放所致。即在40多年的對外開放過程中,中方嚴格的遵守著一般性的外貿交易體制,並給予外企可能的“超國民”福利和待遇。
這是中方發家致富的根本,它保障了中方政治和經濟政策的延續性。印度想跟風原則上應沒有技術障礙,可惜的是新德里的步伐邁得太遠了,超出了自身的實力範圍。
簡單的說,為了打擊避稅、偷稅等制度漏洞,莫迪開啟了多次的幣值改革,將1000和500面值的盧比盡收歸國有;為了促使三星等外企將整個產業鏈遷往印度,莫迪政府待前者的廠房、基建等設施完畢後,開始一刀切的提高關稅;為了最大化的保留內部企業,印度甚至封禁了多達200多款隸屬於中國的應用軟體。
這一切都是資本初步在印度完成佈局之後完成的,換言之,外企或在無形中掉入了莫迪預設的圈套,為印度作了嫁衣裳。如同此次暴力事件這般,印度的媒體一股腦的將髒水潑向緯創,鮮有批判自家的企業。這說明了在民粹主義高度氾濫化的今天,印度的整個社會氛圍陷入了一種瘋癲狀態。
當然緯創受傷的案例也給世界提了個醒:印度打著加入美歐市場體系的旗幟,實際上就是一種幌子,如果莫迪予以強力出手,給予外企基本的安全便利,何至於發生如此大規模的衝突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一直奉行不結盟政策,和所有的國家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在本質上保證了印度內政的完全性。但我們要說的是,印度或可完全不看歐美的臉色,實現自身實力的逆襲。背靠印度洋,且周邊無強手對壘,印度完全可以憑藉這條海上通道實現所謂的富國夢,不至於對外企如此的苛刻。
至於說外企,很多時候它們就是秋末的候鳥,覓食完即飛向遠方,指望其給印度帶來某些巨大的恩惠,無異於異想天開,這點莫迪或看的很清楚。
緯創等臺企小看了印度的“泛世俗化”浪潮,它裹挾的民粹主義會讓外企的處境愈發的艱難,13日的事件就是個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