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腐敗
內戰結束後民主黨被打垮,共和黨一黨獨大,他們佔據了各級政府的不同部門,使政治分贓制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長期的穩定形成了黨魁勢力,黨魁也稱政治老闆,他們控制各級政黨機器,依靠恩賜官職來拉攏黨派骨幹,進而控制各種選舉和州,甚至聯邦政局。得到官職的黨派忠誠分子也利用職權來回報政治老闆,他們把大批合同,專利,投標轉讓給支援本黨的企業家。政治分贓,恩賜庇護和黨魁老闆三位一體,構成當時政治腐敗的主要特點。
80年代出現了一批全國性的黨魁,他們長期坐鎮國會(總統有任期制,但國會議員沒有),遙控各州,從容的進行全國性的政治交易。90年的以後,還出現了資本家直接充任的特大黨魁,比如共和黨人馬庫斯.漢納,被稱為“總統制造者”,後來的麥金萊,塔夫脫,哈定總統均出自他所在俄亥俄州,同漢納的經營不無關係。
政治老闆的橫行導致各種腐敗醜聞層出不窮,其中以坦慕尼協會案,動產信貸公司案,威士忌集團案最為著名。
坦慕尼協會案
坦慕尼協會最早成立於一七八九年五月十二日,它是以一位著名的印第安人酋長命名的一個慈善機構。這個協會以反對以漢密爾頓的“精英政治”聞名,因而為民主黨所青睞。1790年代,坦慕尼協會被艾倫.伯爾改造成了民主共和黨的競選機構,併為伯爾當選為美國第三任副總統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內戰之前,這個協會就和愛爾蘭移民進行選票和公務員職位的交換。內戰之後,他們的行為更加瘋狂。
一八六三年,協會第二任老闆特威德成了街道管理局副局長,他在任時許多清掃街道的合同被承包了出去,他還從街道開通費中獲取回扣。這一年,特威德把坦慕尼協會改造成了美國地方政治中最有效的政黨機器,他的幫派人員一度同時據有紐約市三個最重要的法官職位,其他所有經選舉產生的市政官員的職位,以及紐約州長職位和議會中很多席位。
一八六五年至一八七一年,紐約市的承包合同中,承包商將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合同金額作為回扣給政府官員,賄賂成為了公開秘密。一八六七年,特威德成了百萬富翁,擁有第五大道上的兩所住宅、一艘遊艇、一處鄉村別墅、和價值三百多萬美元的土地。
坦慕尼協會侵吞公款最有名的例子,是一座法院大樓工程。該大樓原定的建築費用為三十五萬美元,但最後賬單為八百萬美元。發票中,四十把椅子和三張桌子花了十七萬九千七百二十九美元六角。修繕費用為一百十四萬九千八百七十四美元五角。一名粉刷工人,兩天的工資為十三萬八千一百八十七元。
特威德明文規定,凡紐約市政府的一切開支,他收百分之五十五的回扣。一八七零年,提高到了百分之六十五。其中,他得百分之二十五,其餘分給市長、司庫、律師等人。在一八六九年到一八七一年的兩年裡,特威德一夥的賬款達二億多美元。為此,他成立了一家銀行,該銀行還收受市政府存款,特威德本人是十二家公司的董事。
特威德被告發後,在法庭上和法官有過這樣一席對話:
問:“你控制坦慕尼時,是否控制了紐約市的選舉?”
答:“是的,絕對如此。”
問:“你是怎樣進行控制的?”
答:“每一選區有個頭,他控制區內的事務,總部依靠他們來進行控制。”
問:“他們是怎樣把某人選上去?”
答:“這要看情況,有時採用一攬子計票,有時根本不計票,然後宣佈一攬子結果,或者乾脆換上我們要選的人。”
問:“看來,選舉並不是選舉。投票只是一種形式,用來宣佈預定人選,是嗎?”
答:“決定結果的不是選票,是計數。”
坦慕尼協會屬於民主黨陣營,這個案件被當作了政治工具,使本來就內戰後長期在野的民主黨元氣大傷。為了報復,他們大量蒐集共和黨人上層醜聞,牽出了動產信貸公司案和威士忌集團案。
動產信貸公司案
當年林肯政府所授權成立的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有很深的政治背景,很多股東就是各個州的議員甚至是國會議員。比如極力推動這條鐵路建設的馬薩諸塞州聯邦眾議員艾姆斯是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的股東之一,他勾結一幫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的高管,買下了一家由賓夕法尼亞州政府在1859年授權成立從事貸款與合同承包等業務的公司。這家公司在當時幾乎破產,但1867年改名為“美國動產信貸公司“之後,成為太平洋鐵路公司建設的獨家承包商。
該公司向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開出大大超過實際成本的各項開支發票,加上少許合理的管理開支和利潤,向聯邦政府詐騙數千萬美元。在鐵路建設時期,他們提前發行與聯邦鐵路債券等量的股票,這些股票很快被狂炒,股票價格不停地飆升,最後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百倍發行價。這夥人再把公司的股票以發行價賣給有關的議員和政府高官,同時,還在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本身沒有多少收益的情況下,給這些官員股東配發超額紅利。
這種操作逃過了一次次審查,直到其中一名被賄賂的物件因為分贓不均,認為自己拿得錢太少,將自己知道的受賄名單透過紐約太陽報捅了出來。據此,國會與司法部分別展開調查。發現動產信貸公司曾經將公司股票以超低價賣給過共和與民主兩黨的30多位成員。為了阻止政府調查,這些官僚股東將鐵路股票以極其低廉的價格賣給一個個國會議員,連美國時任副總統的科爾法克斯(Schuyler Colfax)都收取了大量鐵路股票,後來當選了美國總統的詹姆斯.加菲爾德(James A. Garfield)也捲入其中。這些人大多數以自己並不知情或並未參與利益輸送為由擺脫了制裁,只有少數幾個人,包括艾姆斯受到議會的申誡處分。隨著醜聞繼續發酵,聯合鐵路不得不暫時停業整頓,最終的處理結果是聯合鐵路公司董事長辭職,聯合鐵路公司破產重組,其他人員則不了了之。
以此案為切入點,民主黨繼續深挖,又引出了一大批聯邦高階官員腐敗案件。比如海軍部利用簽訂軍艦製造合同的機會分得贓款幾十萬美元;陸軍部大量出售西部地區皮貨貿易的特權;內政部,財政部與土地投機商公開勾結,借分配西部土地而大撈便宜;甚至美國駐英國和巴西大使也盜用合眾國名義詐騙鉅款後逃之夭夭。
威士忌集團案
格蘭特當選總統後,任命了曾經在聯邦軍隊裡做到過准將的麥克.唐納去聖路易斯擔任國稅局分局主管。他私下裡打著為格蘭特競選籌募資金的旗號,拉攏威士忌釀造和勾兌廠商和銷售店家,讓他們隱瞞威士忌酒的數量,少報的部分應稅金額只需交納一半即可。對下屬稅務官員,麥克唐納則採用威脅加利誘,形成了一整套利益輸送鏈條。在華盛頓那頭,則有格蘭特的私人秘書巴布科克的策應,一旦有財政部派出稽查員,他就會用化名發電報通知麥克.唐納。1872年格蘭特以壓倒優勢再次當選,但是威士忌酒幫——這是案發之後該團伙所得的稱號——繼續運作,直到1874年6月布里斯托接任財長,才宣告這一政商勾結的腐敗大案壽終正寢。據後來法庭調查,因為聖路易斯和其他地方類似團伙的經濟犯罪,聯邦政府每年少收了150萬美元的威士忌酒稅。
格蘭特總統一開始曾經表示不會袒護巴布科克,但是後來改口,願意為內戰時的親密戰友出庭辯白,並且有史以來第一次作為總統提交了書面證詞,最終導致巴布科克的無罪判決。當時的起訴和審判,在全國報刊引起的轟動,是十多年前北方軍隊攻下里士滿以來所沒有過的,最終也給格蘭特的政治生涯劃上了句號。
除了聯邦政府,個州政府也存在著嚴重的腐敗,比如紐約議會把伊利鐵路的控制權以極低的價格賣給鐵路大王範德比爾特;賓夕法尼亞州議會公開出售立法法案;伊利諾伊州的議會透過700多項有利於大公司的立法。
文官制度改革
面對政府的腐敗,人們呼籲對官僚制度進行改革。1867年議員托馬斯.詹克斯提出報告,主張借鑑中國的科舉制,及英,法,普魯士等國的文官制度,實行官員考試錄用,選拔制度。這個提議在國會中遭到冷遇,卻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基於民眾的壓力,1871年國會通過了“文官撥款法”,規定由總統任命的制定文官管理規則的委員會。1872年6月舉行了第一次文官考試——相當於中國的公務員考試,但這項改革遭到保守派的拼命抵制,國會拒絕給文官委員會撥款。黨魁勢力稱那是中國科舉制的翻版,會破壞美國民主政治。
而讓改革派最終取勝的決定性事件是加菲爾德總統遇刺案——這是典型的政治分贓制引起的政客瘋狂追逐官職,以至鋌而走險的惡果。這不僅是改革派和社會中下層感到不滿,許多政客和官員也意識到改革的必要性,於是於1883年通過了參議院彭德爾提出的文官法案,其主要內容包括:
• 對官員選拔實行競爭性的公開考試和考核,同時對高階職位實行選舉制和任命制;
• 按照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政府官員名額,實行文官預備期制度;
• 禁止現職文職官員介入黨派活動;
• 禁止以官職作為競選誘餌;
• 文官隸屬於行政部門。
文官法案的透過是以保留政治分贓製為條件的,所以在執行過程中很不徹底,1883年文官法適用範圍只及當時聯邦官員的12%,到了1900年佔比20%。直到20世紀美國政府做了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文官法才得以全面的實施,到1950年,採用這種制度的聯邦官員佔比達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