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5月15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計劃對華為的管制政策升級,外界認為,臺積電或將不能再為華為生產晶片。

一旦臺積電斷供,就意味大陸的晶片可能會落後西方5-10年,甚至更多。

作為大陸最大的晶圓製造廠——中芯國際未來可能會成為中國製造的“輸血”保障。

開啟網易新聞 檢視更多圖片

當然,中芯國際能在危急時刻頂上來,還要感謝美國和臺灣,因為中國晶片快速崛起的背後,離不開一群在美國留學、工作過的臺灣人。

這群人大部分都是49年隨國民黨撤往臺灣的“外省人”或他們的後代,他們回來為祖國效力的背後,更多的是有一份振興民族、報效祖國的家國情懷。

這其中不得不提的三個臺灣人:張汝京、蔣尚義、梁孟松。

張汝京,中芯國際的創始人。1歲被父母帶到中國臺灣,在中國臺灣和美國接受教育,後來加盟美國半導體企業德州儀器。

1997年從德州儀器退休後回到中國臺灣創辦了世大半導體,並在三年內實現了盈利,產能超過臺積電的三分之一,一舉成為臺灣第三大晶片公司。

隨後,世大被臺積電收購

由於臺積電承諾的落空,張汝京帶著300多位臺灣同胞離開臺積電,來到上海張江創立了中芯國際,開啟了大陸半導體產業的新時代。

2000年,中芯國際開始動土,13個月後,正式投產。同時,中芯國際0.25微米以下生產線,也將大陸晶片,第一次推進至奈米級。

到了2003年,中芯國際就擁有了4條8寸產線和1條12英寸生產線,並可以做到90奈米積體電路線寬。

3年時間,中芯國際把大陸晶片產業拉快了30年,並躋身全球第三大代工廠。

然而就在同年8月,臺積電以“中芯員工,盜取臺積電商業機密”為由,起訴中芯國際,並索賠10億美金。

1年後,臺積電再次起訴中芯國際,狀告中芯國際違反“和解協議”,指控中芯國際侵犯了臺積電的專利。

而這一次臺積電提出的賠償金額之大,基本讓中芯喪失了競爭力。

不僅如此,臺積電還提出:要求張汝京必須離開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離開了張汝京,但迎來了另外一位幫助中芯國際起死回生的臺灣人——梁孟松

梁孟松,1952年出生於臺灣,博士畢業後,進入了矽谷的超微半導體公司工作。這期間,他參與發明的半導體技術專利多達181件,都是當時最先進、最重要的關鍵技術研究。

1992年,梁孟松返回臺灣,加入臺積電擔任工程師和資深研發處長。

2003年幫助臺積電突破了130nm的“銅製程”工藝,一舉超越了IBM公司,成為晶片製造領域的王者。

為此,臺灣當局特地對臺積電研發團隊進行表彰,在功勞簿上,名列第一的是專案最高負責人蔣尚義,名列第二的則是梁孟松。

蔣尚義,曾擔任臺積電負責研發的副總,由於識人愛才、並且講究忠義,所以臺積電內部對他的評價相當高。

在2006年蔣尚義退休後,梁孟松也在2009年辭職。

直到2011年競業禁止期滿之後,梁孟松才加入三星擔任研發總經理職務。

幫助三星從28nm製程直接跳過了20nm和16nm製程,升級到了14nm製程。

這一技術領先臺積電半年,直接使臺積電損失超過10億美元。

臺積電當然不會甘心,以“洩漏技術給三星”為由將梁孟松告上了臺灣的法院。梁孟松被迫離開。

2016年底,蔣尚義加入中芯國際,擔任了獨立董事。

2017年底,梁孟松也加入了中芯國際擔任聯合CEO。

在他加入中芯的300天后,中芯國際從28nm製程工藝跨越到14nm製程工藝,並將良品率從3%提高到了95%。

隨後,又在7nm工藝上取得突破。

在沒有EUV光刻機的情況下,梁孟松領導中芯發展出N+1工藝的7nm晶片,基本上可以解決國內95%手機的晶片需求。

同時,梁孟松也為中芯規劃了下一步的N+2工藝的7nm晶片,可以在沒有EUV光刻機的情況下,生產出相當於臺積電目前7nm的晶片水平,預計2022年研發

梁孟松,不僅幫助國產晶片大大縮小了與臺積電的技術差距,更難能可貴的是為獲取EUV光刻機爭取了時間。

其實中芯國際一路的成長曆程中,臺灣同胞為我們做出的貢獻非常大,除了上面我們介紹的張汝京、梁孟松和蔣尚義外,還有許許多多無名英雄,這些人都是我們應該致敬的英雄!

特別宣告:本文為網易自媒體平臺“網易號”作者上傳併發布,僅代表該作者觀點。網易僅提供資訊釋出平臺。

69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中金:簡析固態電池潛力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