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這個詞耳熟能詳。
具體到個人,我們可以站在產品經理的視角,將自己的價值打包成一個產品,然後交付出去。
梁寧在《產品思維30講》中提供了一個判斷產品的“五維框架”可以借鑑來幫我們梳理清楚打造自己的思路,分為:感知層、角色層、資源層、能力層、存在層。
感知層
感知層是一個產品被交付出去時,客戶(內部客戶&外部客戶)第一印象的形成。
如果個人作為一個產品,感知層就是價值交付成功的第一觸點和介面。
通常來說,感知層包括個人形象、溝通表達、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作業水平等,凡是在第一次與客戶接觸時(無論是當面實際接觸還是隔空接觸)的觸電均會帶來認知。
個人形象:不一定非得光彩照人,但必須得體、符合場景需要,這是基準要求。但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顏值即正義,的確會搶得先機。顏值不夠怎麼破?靠精氣神來補,靠後天修煉來填。溝通表達:不僅是口頭,也包括文字,讓人樂於接受,清晰順暢,不具有攻擊性。為人處事、待人接物:得體、合乎場景和規範。作業水平:光說不練也不行,得看真傢伙是否拿得出手,特別是隔空接觸時作業交付的水平會讓客戶窺見一斑,比如郵件、電話、作品規範等均可能是加分項也可能都是坑。角色層
產品在使用者/客戶的場景中扮演的角色,能解決什麼問題?
曾經的工作崗位、履歷屬於角色層,是專業的貢獻者,還是團隊的管理者?是新業務的拓荒者,還是成熟業務的運營者?具備怎樣的成功經驗,收穫了怎樣的失敗教訓?……
當然,除了工作場景,還有家庭場景、生活場景等等。
客戶透過角色的定義來判斷你會在角色層面帶來的價值。
角色層,換個角度也可以理解為“標籤”,或“個人品牌”,比如斜槓青年,就有可能是多個維度的角色的集中體現,類似於“PPT達人/心理測評專家/極限飛盤高手/美食地圖”……
資源層
頂級投行招人除了招聘非常聰明的人之外,尤為關注候選人的資源結構。
這裡所謂的資源,是可以實際調動、整合的資源,而不是用來吹牛皮的資源。
最常見的資源是人脈資源。
現在風口裡的拼夕夕創始人黃崢據說在資源結構層就相當了得,很早就幫網易丁磊幹活,後來又與Oppo、VIVO的實際控制人步步高的段永平私交甚好。2006年段永平以62萬美元拍下了巴菲特午餐,隨行帶的一人即是黃崢。這種資源的整合、調動、配置能力必定依賴於能力層和存在層。
能力層
底層是認知能力,混沌大學的李善友教授近兩年在這個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雖然哲科思維等感覺有點不明覺厲)。認知結構中,知識學習僅僅是淺層次的認知,更關鍵的是背後的“道”,追問為什麼?
認知能力之外,必須具備操作能力,即前文提到的作業水平。操作能力與角色層相關,例如工作場景中的角色定義了必備的操作能力要求。
能力層的打造,重點是塑造出“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與“意義、優勢、意願”相關,如下圖。
存在層
存在層是最核心的存在,就如同“中國新歌聲”裡導師必問的“你為什麼來到這個舞臺?你為什麼喜歡音樂?”
存在層決定了上述所有的層次,它事關動機,是人的情緒觸發、行動行為的開關,它是我們獲得存在感、成就感、意義感的核心,是人們常說的“初心”。
在七個習慣中的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可以用來解釋存在層。
簡化而言,可以用這樣的句式來定義自己的存在:“我希望成為一個( )、( )、( )的人。( )中做填空題,例如:”我希望成為一個有擔當、有價值、有貢獻的人。
填空的時候還可以配合“我給自己寫墓誌銘”的小練習,想象自己在離開人世之時自己的墓誌銘上應該如何來記述這一生,希望親朋好友們用怎樣的悼詞來評價自己,在這樣的場景中進行的思考,也許會幫助我們找到存在層的存在。
電影《非誠勿擾2》中李香山的追悼會
這五個維度,由內及外生成,由外及內被認知。
【祝】順利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