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的後半段,從兒女情懷轉向了家國天下。
先帝和太后遭遇謀反時,被宇宙團練使趙宗全父子拼死救下。
雖然官家本來也是想要立趙宗全為太子的,但有了這種救命的恩情在裡面,按理說,太后應該是更加信任和看重這位太子趙宗全的。
然而,先帝去世後,太后因為趙宗全想要在先帝的治理風格上做一些改革而覺得被背叛了。
於是,太后開始了與趙宗全父子的爭權之路。
而在高位多年,太后也不是吃素的,知道如想要徹底打敗官家,就必須先砍斷其左膀右臂。比如,沈國舅、顧庭燁、段、耿將軍等等。
在這場奪權之路上,太后始終處於攻方,而趙宗全方處於守方。
太后派出的第一位棋子,是齊國公府小公爺齊元若,主要攻擊目標是顧廷燁。
因為明蘭這個心結始終未開啟,小公爺便將所有的怒火都撒在了二叔顧廷燁身上。
在朝堂上各種參奏顧廷燁,甚至藉著清查逆王餘孽的藉口,抓走了顧廷燁的堂兄弟。
但小公爺終究是心性純良之人,他內心深愛明蘭、覺得她嫁入顧家是被迫的想要護她周全;
然而,親戚情分加上多年同窗情誼,也深知顧廷燁不是惡人。
所以,在顧廷燁出事後,能夠放棄所有,幫著明蘭出謀劃策,甚至還要幫忙去作偽證。
至此,太后的第一顆棋子小公爺算是徹底無用了。
太后派出的第二顆棋子,是盛紘的岳丈王家。
相比小公爺的兒女情長,王老太太代表的王家顯然是來勢洶洶、勢在必得。
因為有了康家姨媽下毒毒害盛家祖母的事情,盛王兩家雖然是沒有徹底撕破臉,但關係肯定也是大不如前了。
後來康家姨媽又因為刺殺明蘭被顧廷燁斬殺,算是與王家徹底決裂了。
另一方面,王老太太因為兒子不爭氣,家道中落,想要再搏一搏。
於是,在太后的“點撥”下,開始向顧廷燁發難。
在王老太太看來,這一次如果站對了隊,不僅僅是為死去的嫡女報仇;
更重要的是,以後王家也就不愁加官進爵、榮華富貴了。
但很顯然,王老太太這一把賭輸了。最後不僅沒能實現加官進爵的美夢,反而令祖上蒙羞、兒子還被下罪流放。
而王老太太之所以輸的這麼徹底,主要還是因為心術不正,價值觀的扭曲。
齊小公爺發難顧廷燁,頂多算是兒女情長,發發小孩子的脾氣。說到底,齊元若是有自己的是非觀和價值觀的。
這與齊國公和平寧郡主的價值觀教育也分不開,顧家發達時,他們沒有以親戚名義去攀附;
而顧家落難時,卻教育兒子:不管顧家以後如何,兩家都要常來常往。
這樣的價值觀,又怎麼會教壞孩子呢?
對比之下,王老太太就是典型的價值觀扭曲了。
在明知女兒犯下滔天大錯時,還一味地縱容、袒護女兒,最後甚至不惜拿外孫的前途來換取大女兒的平安。
在女兒因為刺殺被反殺後,不僅沒有停下來,反而又拿兒子前程和整個家族的榮辱去為賭。
這樣的母親,做不到一碗水端平,無止境縱容女兒,所以養出來了康家姨媽這樣的女兒;
又因為目光短淺,把兒子仕途放在歪門邪道上,賠上了家族的榮辱。
不得不說,在太后與官家爭權這場大戲中,輸家很多,但最慘的無疑是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