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藥店難,難在解困,而解困難,難在想走捷徑去止損、盈利再暴富,那該怎麼辦呢?很多實體藥店在解圍上費盡心思。

有的主打中藥牌,膏、丹、丸、散、茶、酒齊上陣;有的調整產品結構,進行多元化發展,加大經營醫保外的健康產品,諸如保健品、營養品等;有的開展慢病長期服務,給患者建立檔案,長期追蹤用藥以及關聯用藥。

在筆者看來,這些方式都是救急而不救命的。實體藥店要想取得持續性發展,就必須要有新零售的思維,這才是真正去除病根的良藥。新零售思維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新零售五觀”,包括新供應、新市場新需求、新生態、新文化以及新團隊。

我們藥店人看待“五觀”,需要將其當作審視自我業務實踐的一把工具。在那些困境面前,來“觀照”一下自己的應對方法是否得當,是救急的不得已,還是救命的良方,保持自身擁有足夠清晰的頭腦和思辨能力。

無論是發展中藥,還是發力保健品或者慢病服務都只是解表不解裡的方法,想要根本上化解藥店的經營問題,還需要從自身“病因”上下手。

第一,實體藥店的商業模式不同於醫藥電商,僅僅依靠傳統藥品銷售的方法很吃虧,尤其在價格優勢上,更何況在帶量採購政策的今天。那實體零售的新市場、新需求是什麼呢?

新零售重體驗、重服務、重人性化,實體藥店的線下場所天然適合客戶“體驗感”的搭建,例如專家問診、VIP使用者健康體檢、家用醫療器械服務、黑科技的器械體驗等,從賣場轉變為服務場,從單一的銷售利潤轉變為銷、體、服等多位一體的組合增值上。這就像有很多人認為的那樣,未來的藥店一定不是“藥”店。

第二,想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最佳化我們的新的供應鏈,從以往的產品供應模式,增設服務供應模式。

此外,這也要求我們要有開放的心態,不光同業之間抱團取暖,也要擅長圍繞服務使用者的目的,尋求更多的異業合作,突破原有西藥、中藥、保健、營養品等老四件的瓶頸,諸如探索“藥+械”、“藥+險”等“藥+N”的銷售模式,豐富線下服務的內涵。

第三,要擁抱新團隊、新文化,從內部進行翻新。團隊和文化都是組織發展最大的動力之一,事成不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俗話說,“成事在人,謀事在天”,如果人(團隊)不行,思想(文化)不行,如果組織中的人習慣活在舒適圈,而不願意創新、打破和戰鬥,那再大的紅利和救命方法都可能化為海市蜃樓或紙上談兵。

救急的藥有很多,但對於藥店人來說,救命的藥只有一個:新零售。新供應、新市場新需求、新生態、新文化、新團隊就是一面鏡子,是人(正確的)是妖(假正確、錯誤的),照一照即可。

和大家聊了一些理論,在最後一節分享兩種藥店新零售轉型的好案例。

1藥、險結合

藥險結合有兩個維度。

從患者角度上看,一方面透過用藥保障(併發症、帶病保障、用藥諮詢),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降低重疾發病率;另一方面,提高患者用藥支付能力,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固有問題。

從藥店角度看,用藥保障服務不但大大提升顧客進店率、復購率、單次購買量,而且還能透過用藥保障服務產生的資料,幫助藥店更加準確的瞭解顧客、服務顧客。

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健易保,目前其已經在全國300餘座城市,累計與全國百餘家連鎖品牌、超3.7萬家門店建立資料對接,共實現保單覆蓋超450000人次,覆蓋的慢病種類包括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呼吸、腫瘤、肝病等。

2藥、械結合

藥、械不分家,這是很多藥店零售人都知道的事,但是在實際業務開展中,往往重藥輕械,導致器械品類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但實際上,藥械雙線經營是院外成熟零售市場所應該具備的形態。

在國內,藥店醫療器械銷售佔比僅為5%左右,這與西方藥械1:1的市場佔比相差甚遠。不過幸運的是,今天國內家用級醫療器械已然進入發展紅利的前夕,伴隨老齡化加速、健康消費觀念升級以及越來越多的地區實施器械入保,市場潛力得到無限釋放,加之在新冠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器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器械重體驗、重服務的消費特性,天然適合實體藥店場景,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藥械結合的代表是西柚健康,其透過“藥+械”創新結合的獨特模式,成功幫助眾多實體藥店的器械業績一路飆升,實現藥、械層面上的藥械場景重塑、流量互助以及資源共享。基於醫療器械增長與醫藥分家流量的紅利機遇,西柚健康已經在北京、天津、山東、河南、湖南、四川等多地開展藥店連盟合作,並在今年7月,完成數千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2020年全國重點合作門店量或升至300家。

“藥+N”的模式或許能夠為當下實體藥店突出重圍帶來新鮮的氧氣,也讓很多實體藥店獲得了創新的甜頭。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新零售的五觀的“觀照”裡,還會更多創新的可能。未知即未來。

古代藥鋪門口經常會掛一副對聯:只求世上人無病,不怕架上藥生塵。而如今,藥店門口常常貼著:節日大酬賓,買藥滿100元送雞蛋、洗衣粉。中國實體藥店轉型長路漫漫,新零售或是令我們迴歸初心、重洗思想、大膽改革、救命於水火的一付良方。

15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周深為什麼熟知多國語言?是天賦嗎,還是勤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