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書香門第
在1971年,田曉菲出生,從小受到從事文字工作的父母的薰陶,使得田曉菲從小就養成了一種書香氣質,她舉止優雅,飽讀詩書,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才女。
在4歲的時候,田曉菲跟隨父母到天津生活,這個時候田曉菲的父母在天津的文聯上班,慢慢地家庭穩定下來後,田曉菲也開始在學校進行學習。因為從小受到文字的薰陶,使得田曉菲從小在學校學習十分突出,所表現出來的,是不屬於她這個年齡應有的文學氣質。
從小表現突出隨著田曉菲的長大,她儲備的豐富的文學功底開始顯露。在田曉菲在歲的時候就已經發表詩詞,在田曉菲9歲的時候已經學習完整整一本古代漢語詞典……可以說,田曉菲是不折不扣的“別人家的孩子”。
可能是從小父母給予的薰陶,使得田曉菲對於文字方面格外的感興趣,經常是自己在看書的時候,就能敏銳的捕捉到其中優美的文字,並且將其再次組成另外更優美的詩句。甚至在田曉菲10歲的時候,在父母的幫助下,出版了自己的詩集《綠葉上的小詩詞》,並榮獲少年科學獎特別獎。
在田曉菲13歲的時候,成為天津分會的一名會員,並且在同年,田曉菲被北大英語系破格錄取。優秀的人從小就會表現出超凡的實力,在田曉菲初中的時候就已經連跳兩級,後來田曉菲的家長選擇讓其在家自學。
而在家的田曉菲也是僅用1年就學完了整個高中的英語課本知識,並且自己將十幾萬字的《木偶奇遇記》進行了翻譯。這些成就,不是誰簡簡單單就可以做到的,而如此優秀的田曉菲,也註定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大學期間的田曉菲在北大這個人才濟濟的地方,田曉菲依然在人群中熠熠發光,在北大建校90週年的時候,田曉菲寫了一篇《十三歲的機遇》作為獻禮。雖然田曉菲學習的是英語系,但是她對於文字始終有很大的熱愛。北大給了田曉菲不斷提升的空間,這裡擁有數量龐大的藏書,從古至今、從中到外。
開始讀大學後的田曉菲每天都泡在圖書館,在書籍的海洋中翱翔。對於這樣的“才女”,喜歡的東西也是和其他人有很大的不同,不像大多數大學生喜歡逛街遊戲,田曉菲喜歡古典音樂以及交響樂,這是她放鬆自己的最好途徑。
但是田曉菲也並不是那種“書呆子”形象,在大學四年裡,田曉菲喜愛上了運動,打排球、乒乓球、跑步……並且田曉菲還組建了一個女子排球隊。
出國留學,邂逅愛情在畢業之後,為了自己進一步提升,田曉菲選擇去國外進一步學習。田曉菲先是在英國拿到了文學方面的碩士學位,緊接著又在美國的哈佛大學讀博士,在讀博士期間,田曉菲遇見了導師艾迪芬 歐文,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學以及文字翻譯,因為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兩人很快相熟。
就這樣兩人彼此欣賞,在很多方面擁有共同的見解,兩人相見恨晚,很快在一次再一次的交流中擦出愛的火花。在田曉菲28歲的時候,嫁給了53歲的宇文所安。
婚後,田曉菲加入了美國國籍,婚後的夫妻兩個人依然從事中國古典文學方面的研究,兩人還按照朝代進行劃分,一人分析前半段,另一人分析後半段,並且彼此交流經驗。對於兩個人來說,對方不僅僅是生活上的伴侶,更是靈魂上最懂自己的知己,這種知己更是難得。
從小受到父母的影響,使得田曉菲從小對文學就有濃厚的興趣,並且和丈夫相識後,在文學上更是得到了丈夫的幫助。雖然田曉菲後來去往了美國,但是始終田曉菲都沒有忘記當初祖國給予自己的栽培。
並且田曉菲的研究方向始終放在中國古代文學方面,並且出版了很多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面的著作,始終在為中國的古代文化傳播積極做出自己的貢獻。
小結對於田曉菲來說,所有的一切都是外部的藻飾,在她的眼中,始終都是自己的文學世界,當初選擇出國留學也是為了更進一步的學習。人生處處都存在著不確定,沒有想到會在這裡遇見自己的“知己”。
並不像大家所責備的那樣“忘記國家的栽培”,就算在美國,田曉菲也是始終致力於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用自己的成果,盡力將中華文明發揚光大。這不僅僅是她的職業,更多的是她一生的愛好,也是她不斷深造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