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孩可以影響三代人。如果能培養有文化、有責任的母親,大山裡的孩子就不會輟學,更不會成為孤兒。我的目標是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我想辦一所不收費的女子高中,把山裡的女孩子都找來讀書。這是我的夢想。
——張桂梅
華坪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是金沙江畔的一個小縣城。8月的第一天,剛下過一場雨,路上還有些溼滑。張桂梅早早地就出了門,開始她的家訪。
走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張桂梅需要有人攙扶著。此前昏厥多次的她,上衣口袋裡常備著速效救心丸。1996年以後,她曾做過兩次大手術,身體大不如以前。
» 走村串寨去家訪
儘管如此,張桂梅卻有一大“怪”:不讓學生家長來開家長會,自己卻拖著病體進山入戶家訪。
她說,學校的孩子多數來自偏遠山區,家長來一趟學校不容易。留守孩子的成長問題也一直牽動著她的心。多年來,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校長、華坪縣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一直奔波在家訪的路上。
華坪縣榮將鎮和愛村的小娜家,張桂梅去過好幾次。前年,她考上了青島大學,家裡還有一個讀初中的妹妹。因父親患癌去世,家裡的重擔全落在了母親一個人肩上。
» 準備家訪
發生家庭變故那年,小娜正讀高二,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為此,張桂梅多次找小娜談心,幫助她調整心態。高考前的那個春節,她還專門把小娜接回家裡輔導功課。
“小丫頭越來越漂亮了!”時隔一年再次見面,師生二人緊緊擁抱在一起。讓她欣慰的是,小娜目前做著好幾份家教兼職,生活費不用再找家裡要了,還打算備考研究生。
“再苦上幾年就好了,有啥困難隨時跟我說。”走之前,張桂梅又給她打了打氣。
» 家訪時的張桂梅
類似於這樣的家訪,張桂梅堅持了十多年。每年寒暑假,她都帶隊深入偏遠山區的貧困學生家庭,足跡遍佈麗江市一區四縣,行程超過10萬公里。
這對於身患疾病的張桂梅來說,尤其不易。可她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為的是給家長少一點麻煩,給學生多一份關愛。每次去到貧困學生家時,張桂梅身上帶的東西能給就全給了,就連冬天避寒的棉襖張桂梅都捨得脫下來。
十多年前,張桂梅見過一個十多歲的小女孩:呆坐在山頭上看著山那邊,手裡握著鐮刀,旁邊還放著一個割滿草的破籮筐。問:為什麼不讀書?答:家裡給我訂婚了。
2004年,為了改變山裡女娃的受教育情況,她下定決心創辦一所女子高中。為了讓學校儘早建立,張桂梅一邊拼命教書,一邊走街串巷籌款。
受過冷嘲熱諷,也遭惡犬咬過,還被人吐過唾沫星子,誤以為是騙子,一向要強的張桂梅也曾打算放棄,但一想到那個小女孩對讀書渴望的眼神,她還是堅持了下來。
» 入戶家訪
2008年9月1日,在政府的支援下,女子高中正式創立。第一批學生全部來自山區貧困家庭。她們在這裡讀書,只用交點伙食費,有的甚至還補貼生活費。
如今的女高,教學樓、宿舍樓、實驗樓應有盡有;學習之餘,師生們還可以在標準的足球場上踢踢球、跑跑步。
可在12年前,這些都只是一個夢。學校沒有圍牆,周圍雜草叢生,常有蛇出沒。到了晚上,學生上廁所成了最大的問題,得由一名女老師和一名男老師當“保鏢”陪著。最多的時候,每個老師一個晚上要跑十幾次,第二天還要給學生上課。
“孩子們很懂事,有時故意憋著不去上廁所,一到晚上就不喝水。”張桂梅心疼地說,她們後來也不怕蛇了,碰見了就直接拿棍子挑走。
» 宿舍巡查
“沒圍牆、沒宿舍、沒食堂”,和“三無”學校相比,張桂梅最擔心的還是人心渙散。
3個班100名學生,全部來自山區。學習基礎薄弱,很多連初中知識都沒有掌握。為了給她們更多時間補短板,張桂梅帶頭和老師打掃教室和操場。
早起蒙著臉打掃學校,休息時間嚴重不足,第一批招進來的15個老師走了一半。哪門課缺了任課老師,她就頂上去,有時候一天要給學生上好幾節課。
老師一走,學生也待不住了。看著學校快要辦不下去,張桂梅只好一個人跑到旗杆底下哭。這個內心強大的東北姑娘第一次感受到強烈的挫敗感。
» 宣誓
整理檔案的時候,她突然發現,留下來的8名教師裡面,有6個是黨員。這讓張桂梅眼前一亮。
“黨員在,女高就有辦下去的希望。”帶著這樣一份堅定,張桂梅想著把他們叫過來見面談心。人到齊了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重溫入黨誓詞。
“一定要把山區孩子送上大學!”看著大傢伙眼角都有些溼潤,張桂梅心裡知道,人心齊了,女高有戲了!黨支部也在那一天正式成立。
佩戴黨徽上課,發揮黨員帶頭示範作用,這批留下來的老師硬是把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扛了下來:週末利用休息時間給學生補課,一道題反反覆覆講8遍;生病了也要堅持來上課,不落下一個知識點;女老師把生孩子的事情一拖再拖……
師資緊缺、學生底子薄、僅收伙食費……起初,這是一所被認為是“絕對辦不下去的學校”;三年後,第一屆學生參加高考,96人全部考上大學。很多師生抱在一起,泣不成聲。
» 最美的胸花是黨徽
“好些孩子不僅是家裡的第一個大學生,也是村裡的唯一一個。”張桂梅說,透過教育改變山裡人的命運,再苦再累也值得。十多年來,女高的老師辛勤奉獻,甘為人梯,把學生送了一批又一批。截至目前,已有1800餘人考上大學,從小山村走向了大城市。
有的學生大學畢業後回到夢想開始的地方,小麗就是其中的代表。她是女高的第一屆畢業生,目前已在學校任教5年。
“當年要不是女高收留,我和姐姐只能有一個人上高中。”小麗說,以前是學生,現在是老師,更能體會到張校長的一片苦心。
早上,張校長總是第一個起床,為學生們開啟樓梯間和教室的燈;晚上,拿著手電筒巡查完所有宿舍後才算結束一天的工作。
平時走路的時候,63歲的張桂梅身影有些搖晃,可學生半夜有個頭疼腦熱時,她總能第一時間衝到跟前,為此還養成了睡覺前不脫衣服的習慣。
新學年,女高又迎來了一批山區學生,她們將在這裡度過充實快樂的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