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老年數字生活指南#

我的外婆在受到她兄弟姐妹的影響後也拿起智慧手機學習用微信了,在看到我微信上換得了一個免費的麥當勞蛋筒後不禁感嘆要是早點用手機就好了。雖不清楚具體情況,但大致能用語音轉發文字,不喜歡打字或手寫,會用微信看一些新聞。她不知道自己的手機就是”智慧手機“,會進行的操作大致僅限於開關機和輸入密碼。雖然學會使用手機對她來說是一項漫長艱鉅的挑戰,但她唯一的目的只是和家人交流,因此對於現狀雖有諸多困惑卻也是很滿足了。

我的觀點:問題主要在父母輩這邊。這就像是老師教學生,老師再有耐心,無奈學生基礎太差或者不想學也是沒轍。

1、對圖形語言的理解障礙。

我當時有點想不通,明明按鍵旁邊有個”垃圾箱“,這麼形象,怎麼會搞不懂呢?

後來智慧手機普及了,當我爸媽也用上的時候,我發現類似這個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我說“你按一下返回。”“返回?哪個?”我慢慢了解到問題的本身在於他們無法理解這些圖形的所指。

這其實就像學習一門語言。為什麼從小接觸電子產品的人就不會有這個障礙呢,因為這些人就像是雙語使用者,知道什麼圖形對應什麼文字含義,即使不確切也能猜到大概,舉一反三,即使遇到不懂的也具備了足夠的吸收能力去學習,因為從小的基礎打好了,學習成本非常低。

2、對內在邏輯的理解障礙

通俗來講就是不懂套路,因此,不是說父母不夠聰明所以不會用。不論手機還是電腦或者數碼相機,即使作業系統不同,但都有它的套路。即使小時候只玩過電腦,但是長大了接觸手機也不會有太多困難。比如”可逆性“,除了付款等一些重要操作,大部分的步驟都是可逆的。我們之所以會安心大膽嘗試新手機,新軟體,正是基於這樣一個被忽視的性質。在不會發生不可逆轉的錯誤的前提下,試錯成了學習的重要途徑。但是父母並不能理解到這一點,即使反覆強調也沒用。因為他們對電子產品的內在邏輯的理解遷移自他們所熟悉的運用於實物的那一套邏輯。。對實物施加的大部分操作都是不可逆的,敲下去的釘子,放出去的水。操作的不可逆性成為了一個根深蒂固的法則,讓他們在電子產品的使用過程中感到害怕。

3、對出錯的恐懼心理。

由於上述的障礙,導致了他們心理上對操作的失誤的恐懼。因為不理解和不熟悉,不知道按下這個按鈕會發生什麼,會承擔何種風險和損失。他們很難接受:操作可逆,這個規則。我的父母經常即使是在只有唯一選項的情況下仍然向我確認,比如”下一步“ ”繼續“,我每次都會強調:這是一條單行道,你只有這麼按,就算換了我也不可能有其他選擇。但是他們還是不放心,怕這麼一按會有想象不到的事情發生。有時我問他們:你自己每個按鈕都試試看不就知道了?回答往往是:我怕弄錯呀!為什麼小孩子很容易掌握電子產品,一是圖形語言的直觀,一是他們不怕犯錯,學習電子產品的使用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試錯的成本幾乎為零。

4、已棄療的自我放棄心理。

他們覺得自己不會使用電子產品是非常正常的,理所應當的。抱著“年紀大了”“落伍啦’之類的思想。以及不會可以靠別人,特別是家裡人,自己只要會用微信聊天,拍照就行。典型例子如我爸,作為一個六零後其實還不到該賣老的時候,但是曾經他的一般做法就是:手機靠我表哥買,軟體靠我表哥裝,壞了靠我表哥找維修店修,蘋果賬號用我表哥的…… 平時有什麼問題,把手機往我手裡一塞,”幫我弄弄。“,自己幹別的去了。支付寶密碼?不知道。支付寶刷臉?我沒刷過臉啊!軟體更新,不會啊。有一次我生氣地說我也不會(實際上我確實沒操作過),他悲憤欲絕,”好,我們不是一家人“,然後開車找他朋友解決去了。

這種心態和年齡無關。比如我外公和外婆,外公用了我的索愛(初級安卓機),外婆用老年手機,因為智慧手機的劃屏解鎖用不來。外公是個喜歡稍微擺弄新鮮事物的人,我教了他拍照,有一天發現他自己學會用影片拍攝公園裡的天鵝了。當然拍個影片是非常基礎的操作,但是對比一下同齡的兩位老人,就知道決定學習能力的不是年齡,是心態。

5、缺失興趣的消極心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放在哪裡都適用。但我父母使用智慧手機並非出自興趣,而是現實需求。既沒有興趣又沒有需求的, 如我外婆,也就壓根沒有學習的必要了。再拿我爸做典型例子,遇到稍有繁瑣或者陌生的操作步驟,他就會皺眉:嘖,什麼東西,這麼麻煩,哎喲要死……一副手機欠他一千萬的神情。沒有耐心探索,更沒有興趣探索。回想我們小時候都是怎麼用電腦的,不是用電腦,是玩電腦呀!沒人逼著我去學怎麼用QQ,沒人逼著我註冊百度賬號,沒人教我可是我想知道,所以我學會了,並且樂在其中。這一條也和年齡無關。

6、對身邊人的依賴心理。

這點已經提過,但我說的是學習過程的依賴。比如我媽:這個怎麼登陸?-你自己看看。-我不會你要教我啊,下次我就會了。-我教了你,你下次還是不會。

十分鐘後,她自己登陸成功。

這就像老師教學生一道應用題,學生要求手把手把過程寫給他,可是這道題會做了,應用題換個樣子,本質問題一樣,這個學生還是不會。

太多的幫助和耐心只會讓他們形成依賴,而始終無法學會獨立操作,舉一反三。

以上是我長期從生活中總結出的幾條原因,而心理因素是關鍵問題。有些用語可能不太貼切和專業,請見諒。

似乎很多人一說到這個話題就會把原因歸到年輕人身上,但我始終認為,這種事情年齡不是關鍵。電子產品的使用本質上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你與父母也就是教與學的關係,不要總拿親情、耐心做文章,並沒有太大幫助。

耐心重複的教學方法只適用於知識點的記憶,而非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重複教"爸爸"二字可以讓小孩學會叫爸爸,可是耐心一遍遍重複1+2=3,可以幫助小孩學會2+1=3嗎?電子產品的使用固然達不到學數學對思維邏輯的要求,但和死記硬背絕對是背道而馳的。你可以用耐心教小孩學會叫爸爸媽媽,可是他創造出自己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意思可不是這麼僅靠教出來的。昨天吃飯,我爸收到一條簡訊:贈送的500M流量請儘快領取,月底過期。此時我們這個月的流量已經快用完(家庭流量共享),這個訊息我爸媽都知曉,然而在流量用完後,他們寧可關閉蜂窩資料,給我發簡訊、打電話(免費)來避免使用流量,也都不曾想到要在手機APP上領取500M流量。因為這平時是我的任務。我的心情只能用悲憤二字描述。

20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37歲陳妍希越活越年輕,穿毛衣配短褲,高扎丸子頭年輕1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