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秦帝國》系列最終章,《大秦賦》播出之前是備受矚目和期待的,甚至在它初播之後都依然受到不少人的認可,豆瓣評分高達8.9分。
可是隨著劇情的發展,伴隨而來的爭議也越來越多。如今播出僅僅過半,它的評分已經跌至6.6,看目前的情況待結局到來之前,很有可能繼續下跌。實際上,在我這篇文章下筆前它的評分還在6.7。
一部史詩鉅製,何以淪落至此?恐怕編劇推脫不了責任,劇情和人物的塑造拖垮了這部劇。
關於這一點,還要談一談這部劇的劇名。
既然作為《大秦帝國》的續作,為何沒有沿用“大秦帝國”系列的名稱呢?有訊息稱是《大秦帝國》原著的作者不滿電視劇對劇情的改編,打算重啟整部小說的電視拍攝。
原著作者和製片方的矛盾,讓這部本該叫《大秦帝國之天下》的電視劇不得不改名換姓《大秦賦》。
作為局外人,我們無從考證這部劇改名的真正原因,但是從目前來看,《大秦賦》的劇情和人物的確存在很大問題。
先說人物形象的矛盾。
首當其衝的就是主角嬴政。
劇中少年的嬴政,聰穎果敢,冷靜沉穩,頗有帝王之氣。和母親趙姬留質趙國,在被呂不韋拋下後依然頑強求生,受盡磨難也全無頹色。
無怪乎秦孝文王嬴柱第一次見他的時候就大加讚許,並把秦王之劍賜給了他。
待回到秦國成為秦王之後,嬴政身上的霸王之氣消弭殆盡,反而眷戀起兒女情長和親情溫暖來。說到人物的這一特點,就帶出了讓不少觀眾吐槽的劇情。
嬴政聽到華陽夫人散佈的謠言,說他並非秦王親身骨肉而是呂不韋的兒子時,於是雨夜狂奔追到呂不韋跟前,眼含熱淚跪地表露心跡,最受爭議的那句莫過於“願意與你浪跡天涯”。
最初我也是被這一幕震驚了,覺得張魯一對這一角色的詮釋有些失敗,後來反思這應該歸咎於編劇。
在嬴政最初即位時,由太后和呂不韋監國輔政,確實沒有太大實權,難免需要依附討好兩位。我權且善意地揣測編劇安排這一段劇情,是出於表現嬴政的隱忍,以及對呂不韋的籠絡。
不過,為避免嬴政形象上過分的軟弱,可以在王相攜手之後,繼續一段足以表現嬴政雄心和豪情的戲份,可以是大笑也可以眼神的特寫。
這樣就顯示出他對於呂不韋的一切言行是出於一個王者的圖謀,而不會讓他像一個缺愛的孩子。呂不韋因為否認了生父的身份,於他而言嬴政的舉動也不會讓他心懷芥蒂。
另外關於兩位秦王夫人的戲份,尤其是嬴政與羋華的感情戲,尤為違和。如果說“表白”呂不韋是為了獲得他的支援,那對羋華的一見鍾情除了讓嬴政落了個兒女情長的標籤,一無是處。
在自己的生母回城之際,嬴政卻去追一個初識的女子。在滿堂朝臣貴客的酒宴上,棄所有人不顧而在意一個不識大體負氣而去的姑娘。
這樣的秦始皇哪怕真實存在,但於這部劇的創作全無裨益,甚至是毀了主角應該被賦予的形象。這段劇情的莫名其妙讓嬴政這個角色更加難以為人所接受。可謂是劇情和人物的“雙雙崩潰”。
除了嬴政之外,李斯也是觀眾們吐槽的一個人物。
在最初的時候,劇中把他描繪成了一位王佐之才,而他而是頻頻口出豪言。但是當嬴政終於重用他後,他又做出了什麼豐功偉業呢?虛張聲勢、言過其實,也讓李斯這個人物塑造得難孚眾望。
另一個人物華陽夫人也是引人非議。
儘管大家知道歷史劇是不能與歷史相比較的,但是在華陽夫人的處理上,既做了戲劇創作又偏要往歷史上靠,就顯得很矛盾了。
歷史上華陽夫人備受寵愛,結局也算是壽終正寢。而《大秦賦》中她為了扶持成蛟,挾持異人發動了宮變。挾持秦王造反如此重罪,哪怕不被處死也得受到處罰吧,然而在嬴政加冠之時,華陽夫人依然隆重出席。
如果要照顧歷史中華陽夫人的結局就不該安排她造反的劇情,否則既然做出悖亂之事又怎會安然無恙?
劇情方面,目前最令人無法接受的大概就是嫪毐之亂了。
在嫪毐造反前所有人都知道,嬴政知道,呂不韋也知道,可是非但不阻止,反而推波助瀾,嬴政說殺他師出無名,等他謀反就名正言順了。呂不韋終於也默許了。
本以為他們將一切都掌控在手中,驪山大營、咸陽部署都有所安排,然而嫪毐起事之後局勢發展驚心動魄,全憑運氣。
嬴政的安危全繫於百姓的挽救和王翦的一念之間,冬兒死了,侍女死了,寺人死了,差一點公子扶蘇也死了。
我能理解電視劇為了創造衝突和懸念,讓一個原本沒什麼實力的嫪毐掀起如此大的風波,但是看起來運籌帷幄成竹在胸的秦王嬴政,贏得並不輕鬆、太過僥倖,這是對觀眾的侮辱,也是對角色的傷害。
為什麼《大秦賦》開播之初倍受讚譽,因為它的前作甚佳,因為它的服化道景也夠誠意,大家以為又是一部史詩鉅製。
可是劇情和人物摧毀了大家的美好期望。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哪怕其他皮相的東西再好,故事講不好,人物塑造不好,都是致命的。
編劇確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過在當下的影視創作現狀之下,也許並不能全怪編劇。畢竟改劇本的筆握在誰手裡,也說不清道不明。
不過《大秦賦》高開低走,是真的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