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易經》是一部古代關於研究萬物運動變化規律的自然哲學典籍,涉及大量關於日常養生的理論方法,如天道觀、運動觀、平衡觀、達生觀、靜養觀、調養觀等,為中醫養生理論奠定了基礎。

《易經》養生

《易經》(包含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切自然、社會科學的起源,它包括天文、曆法、八卦、五行、相術、占卜、中醫等諸多術法,《易經》用數術對宇宙人生的起源、生長、進化、消亡的所有規律,作出準確的推算。《易經》中蘊涵著豐富的養生理論,《易傳·說卦》言“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身,離為日,艮為首,兌為口”,說明《易經》已把人體臟腑器官融入易學體系。孫思邈說:“不知《易》,不足以言知醫”,由此可見“醫易同源”。

醫易同源

隨著古代醫學、養生學實踐的發展,醫學開始分化為獨立的學科,出現了有機論人體觀,如整體觀、動態觀和陰陽穩態觀等,強調人體整體的協調統一。易經也強調養生要注重天人相應的整體觀。養生要遵循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思想,也體現了中醫養生學的整體調節優勢。後世根據天、地、人的內在聯絡,把臟腑功能和四時等因素相結合,建立了易學統一象數模式的藏象理論,來預防和診斷人體的生理狀況。

《易經》在卦辭中指出:“君子思患而預防之。”明確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養生思想。中醫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根據“未病先防”而來的。《易傳.繫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中醫承襲《易經》陰陽的理論,建立了人體的陰陽穩態觀。如《內經》中“陰陽應象”的系統理論。中醫學還根據《易經》“顧養”、“豫養”的卦辭,開發了武術、導引、氣功等健身術,以“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作為養生保健的手段。總之,醫易一脈相承,都為人類的養生保健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

醫易同源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北京最古老的寺廟:地位極高卻藏於衚衕,沒門票還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