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感恩體育 無私捐贈 王文生,一位老體育人的奉獻情懷——專訪原《體育之聲》總編輯王文生)
珍藏了40多年,記錄了建國後河北體育不同時期的精彩瞬間和發展歷程,多數照片、資料均蘊含著河北體育歷史的滄桑和厚重,讓人不禁又回想起建國初期、改革開放等不同歷史時期,河北體育人不忘初心、艱苦奮鬥、勇攀高峰的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
這是10月30日,在觀看了河北省體育局舉行的,原《體育之聲》(現《體育生活報》)總編輯王文生向省體育局捐贈儀式上展出的大量珍貴個人珍藏和收集整理的體育老照片、報刊合刊、體育畫冊等資料後給人的直覺感受。
視訊載入中...
王文生先後在省體育和省司法部門工作,2006年從副廳職位上退休。他在捐贈儀式結束後說:“我一參加工作就在體育戰線,而且一干就是22年,感受最深的一點是體育宣傳的重要性,它是體育騰飛的翅膀,是傳播體育最佳精神、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形式。正如中國體育泰斗榮高棠在全國體育宣傳會議上提出的:宣傳需要體育,體育離不開宣傳,體育事業的發展一定要加上宣傳工作。”王文生表示,這次將珍藏的體育歷史資料捐贈給省體育局,放到體育局宣傳的大平臺上,對自己是一種迴歸和感恩的感覺,同時為建立體育強省貢獻一份力量。
河北省體育局副局長何文革向王文生頒發捐贈證書
鍾情體育 喜愛收藏
1970年,畢業於河北大學的王文生來到了當時的河北省體委工作。由於是當時單位學歷最高的工作人員,所以,“筆桿子”方面的工作基本由他全包了下來,其中就有最讓他喜歡的體育宣傳。“在體育局工作的22年裡,我歷經多個工作崗位,但始終隨身相隨的是體育宣傳工作。”王文生說。
究其原因,王文生表示,因為當時由於歷史原因,河北整體環境正處於百廢待興,“各行各業亟需提振士氣、激發建設祖國的熱情。”特別是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中國需要一個平臺,對外增進與世界的交流、對內激發愛國熱情、提升民族凝聚力。而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體育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和平臺,“尤其是中國女排揚威世界賽場,展現女排精神的那一刻,當國歌奏響,國旗升起,億萬人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因此,國家非常重視體育宣傳。受此影響,河北也非常重視體育宣傳工作,所以,我對體育宣傳工作感情非常深。”
王文生通過老照片講述河北體育歷史
王文生清楚地記得,自己在省體育局工作期間,多次參與全省乃至全國重大體育活動的宣傳報道。“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各級各類媒體,對外宣傳河北體育。”其中,有依託圖片社,將河北運動員在國際、國內大賽中取得的優異成績整理成冊,在省內發行;不定期編輯體育圖書,在體育系統內部和全省發行;另外,為多個大規模體育展覽提供資料,比如1974年,代表河北選取珍貴資料參加了全國體育圖片巡展;中國女排取得世界冠軍後,代表河北參加“中華體育之光”大型展覽……
正因為多次參展經歷,讓王文生養成了收藏習慣。“因為我太熱愛這項工作了,一個是珍惜自己和同事們辛勤的勞動成果;另一個原因是,在參加展覽期間,多次看到參觀者被運動員的拼搏精神所感動,當時自己就想,若干年之後,這些資料所積累、記錄的內容可能會對體育發展有著借鑑和促進作用,特別是其中蘊含的體育精神和文化,是振興河北體育寶貴的精神財富。所以,好多資料我都儲存了下來。”
多年的堅持,讓王文生收藏了大量河北乃至全國體育發展歷程中的珍貴資料。這次捐贈就包括了大部分珍品,其中有體育老照片510餘張;體育畫冊4本,反映了河北競技體育在歷史轉折期的全過程;1985年-1993年曆年《體育之聲》報的合訂本9本,一期不落;1972-1993年重要的見報稿件編輯冊5本,集中體現了對河北體育重大賽事的宣傳;以及任主編時的體育圖片集6本。
1985年1月5日《體育之聲》報紙第一期
捐贈“歷史” 傳承文化
對於體育宣傳工作者來說,每一張比賽圖片、每一篇賽事報道都是在記錄體育歷史,更是在宣傳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因為工作原因,能有這個機緣接觸這些珍貴資料,對我來說這是無價之寶,所以很珍惜。”因此,王文生無論是搬家還是換崗位、換單位,都會首先整理好自己的這些寶貝。平時閒暇時,也會拿出來欣賞,其中,很多內容在看到後,依然讓自己這顆退休的心激情澎湃。
“後來就想,這些珍貴的資料既然還能感動自己,那麼也會對其他人產生激勵作用。”所以,王文生開始考慮捐獻出來,讓大家一同分享。“我這麼做不是為了獲得什麼報酬,絕對不是。”王文生強調,就是單純的為了報恩,為了讓這些資料發揮更大作用。“因為,體育局是我走向工作崗位步入社會的一個起點,我的閱歷、工作經驗等都是在省體育局的培養下獲得,歷屆領導對我都非常支援,體育是我的根,體育局是我的家,因此,我是懷著報恩的情懷來捐贈的。”
“另外,這些資料在我這,利用率不高,只能我和家人、朋友欣賞,如果放到更大的平臺上,可能對我們河北體育、運動員、教練員有著更大的激勵、促進作用。”在王文生看來,自己和同事們撰寫了大量的與體育有關的言論、通訊、經驗介紹、感人事蹟等,對當今體育發展應該有借鑑作用。
王文生捐贈的珍貴河北體育歷史資料
“比如,1978年,備戰全運會,當時的體委領導,深入體工隊,白天看訓練,晚上開座談會,針對各專案和各隊伍出現的問題、難題,現場辦公,並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來幫助解決,盡最大努力為運動員創造良好的訓練環境和氛圍。就此,我們寫過一篇新聞報道,在業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王文生覺得,這種工作作風和獲得的經驗值得體育系統學習、借鑑。“我還寫過全國游泳教練穆成寬的事蹟報道,他80歲高齡時,在行動不便、兩眼失明的情況下,仍然坐在泳池邊和教練員、運動員一起探討訓練技術的改進等,他還口述讓別人代筆書寫入黨申請書。”李梅素,已經退役並且身體狀態也不好,但第六屆全運會河北需要她,她毫無條件的服從,毅然選擇復出,並打破亞洲記錄獲得冠軍,此後在國際、國內比賽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我們好多專案為什麼能一直長盛不衰,就是因為有著一代代教練員、運動員,舍小家、顧大家,甘於奉獻、刻苦訓練、勇攀高峰的精神在鼓舞著。他們的精神、思想、作風都值得我們現在的教練員、運動員去學習。”王文生將這稱為體育文化的傳承,“這是我們河北體育寶庫中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反映了我們河北體育人的精神境界、思想境界和奉獻精神,是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的精神食糧。”
“我捐贈的這些資料,就是這種文化精神傳承的一個很好的體現,從這方面考慮,對我們建設體育強省能夠發揮一些作用,所以,我捐獻了出來。”
王文生的捐贈之舉受到了業內人士的高度讚揚,該訊息一經刊出,就受到多位體育記者的讚揚,一位70多歲的福建老記者表示,“這麼多詳實的歷史資料對河北體育是一大貢獻!我曾參與福建省體育志的編撰工作,對歷史資料的企求非常渴望,王文生先生的資料可以說是無價之寶!”
王文生捐贈的珍貴河北體育歷史資料
宣傳體育 人人有責
雖然在1992年因為工作需要,王文生離開了體育部門,但他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河北體育的發展,哪怕是退休了,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體育情結”,並將自己當年撰寫的體育稿件整理成冊,“就是希望發揮自己的餘熱,為河北體育發展儘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
特別是對體育宣傳工作,他尤為關注,“我們是改革開放之初復刊現在的《體育生活報》,當時是《體育之聲》。”王文生清楚地記得,自己當時非常激動,“終於有了自己的宣傳陣地,所以,非常珍惜。”這不僅僅是他喜歡寫作,更重要的是,“體育離不開宣傳,人們的生活也離不開體育。最簡單的,吃飯後的遛彎兒就是體育運動,所以,體育和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我們一定要重視體育宣傳,特別是對體育文化、體育精神的宣傳。”
在王文生看來,體育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有些是潛移默化的,這值得我們去更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體育除了健康體魄、促進學習和工作外,在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方面也有著特殊的作用。同時,體育所固有的協作、紀律、公平競爭、科學創新以及自身特有的觀賞性,對薰陶和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奮發向上的作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國際大賽中,對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王文生捐贈的珍貴河北體育歷史資料
同時,體育文化的發展對促進社會改革,推進社會發展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新興的健身專案交誼舞牴觸情緒很大,這個時候,石家莊博物館廣場就有交誼舞學習點,我們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文章發表後,引起了社會的反響。極大地促進了這一健身專案的開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為社會發展提供了一個寬鬆、休閒、享受新生活的氛圍,也間接地促進了改革開放在河北的進一步推進實施。”
王文生說,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體育文化、體育精神有著不可替代的、廣泛的社會意義和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好體育宣傳工作,大力宣傳河北獨具特色的體育文化和精神。讓更多人進一步了解體育,支援體育,讓體育成為凝心聚力、推動著各行業發展的助力器。”
王文生捐贈的珍貴河北體育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