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名山勝水,必有寺廟寶剎。
在銀川平原與衛(中衛)寧平原之間,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脈。主峰在北端,由武英、文華兩峰組成,南北對峙,望之如牛頭上的犄角,故名為“牛首山”,又叫“牛頭山”。
相傳這裡曾是釋迦牟尼會諸佛眾生說法講道的地方,並有《大乘經》藏在其中。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情溢於海。倘若從溝內登上牛首山,就會感覺到“綠樹啼鶯和梵唱,寒泉引客看花遊”;若參觀寺廟群,則是“雄閣飛來峭壁留,層巒高處最清幽”;若站在山頂遠眺,則可見“人到雲間縱覽日照銀川敞畫圖,峰疑海外飛來天生福地供遊騁”。
大凡登過此山的人,大都可以產生一種禪思和遠離塵緣的心境。
牛首山具體位置位於青銅峽市區以南20公里處的黃河東岸,最高海拔1774米。
古名為黛黛嶺、望雲山,北魏時候稱之為青山,唐時稱回樂峰,亦稱之為大石山,宋西夏時期稱金積山,元代稱紫金山,後定名為牛首山。
牛首山主峰稱回樂峰。山勢岡巒聳秀,巖壁疊翠,青峰對稱,黃河在山下奔流,壯觀秀麗,一派勝景。
因山麓澗溝孔道通往陝北、內蒙古、關中、河西走廊,故“銀川鎖鑰此稱雄”。
牛首山寺廟建在武英峰頂。民國年間重修時,將其改稱為大西天寺,它和小西天寺、清涼寺、三聖寺等,組成一個寺廟群。
總觀寺群,可分為東、西兩個寺廟群。
西寺群以萬佛閣、睡佛閣、淨土寺、三教堂為中心,修建在牛首山西麓的幽谷中。西寺群枕山面河,前臨深溝,依山勢開鑿廟臺,坐東向西,臺院前以石砌築。
夏秋之時,遊客仰視則可見雲鎖青巒,峭壁嶙峋;俯視溝壑內樹木蔥蘢,山花吐芳,寺廟錯落其間,景緻壯觀。睡佛殿內有金牛池,留有一道萬曆年間的碑刻。
據說,明初,慶靖王朱栴曾見池中有金牛顯現,此後得名金牛池。
淨土寺南坐落著大鴻庵、觀音臺和極樂寺等寺廟,其間有清代到民國年間的碑刻五道。淨土寺北有滴水寺、萬壽庵和地喑塔。
地喑塔前有文殊、彌陀、普賢諸殿。牛首山峰頂有大西天、小西天和清涼寺。這三個寺高低不同,鼎足而立,風格不同凡響。
大西天有副對聯“眾善力行毫非無作,六根都攝淨念常榮”。
小西天對聯曰“諸佛太清閒不管滄桑惟靜座,遊人若煩惱忽聞鐘聲頓回頭”。
寺廟內有祖師、迦藍、觀音、十方寶佛和眼光菩薩等諸佛,還有佛母洞和迦葉塔。
如來殿是傳說中釋佛說法的場所。
西寺群的廟宇皆依山巒走向,沿溝谷形勢自上而下修建。其佈局別緻,可見當初修建時候的設計可謂匠心獨具,頗為用心盡力。
由西寺群東去5公里左右,便是東寺群。以金塔寺為中心,山門向北,前為娘娘廟(又稱之為趙家寺),背面的山坳處修建了大鴻庵。庵後的山崖名曰捨身崖,約百米高。
山崖之上坐落著保安寺,寺內現存二道明清時候的碑刻。從碑文得知,其寺為明弘治壬子年(1492年),由寧夏總兵李俊等人捐資重修。百年以後,風雨摧殘,寺廟傾頹。
清順治甲午年(1654年)中營(現吳忠市馬家湖)生員馬文秀等捐資重修,3年後告竣。
由保安寺向東的山巔上,坐落著晴峰寺,山腰上有苦公廟。
沿山坡南行,排列著藥王廟、睡佛洞、還魂堂,山頂上有觀音堂。
據清初的碑刻記載,這些廟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後遭兵燹,萬曆至清初重修。
在南山腳下有幾座無名小廟,向西排列的有三佛殿、四量庵、西方境。再向西是龍泉寺,寺下泉水清冽,然流出百步即逝。
龍泉寺上面山巒上建有山神廟,山巔是天王殿。順山谷蜿蜒而行,有太陽宮,南面是無量殿。
至此,向東西眺望,可以看見東寺群的全貌。
牛首山寺廟群是寧夏境內最大的寺廟建築群,它們枕山面河、前臨深溝、背靠青峰,大部分依山勢開鑿廟宇,或建在山頂懸崖上,或建在山腰險峻處,或“深山藏古寺”建在幽谷中。
遠處仰視,則見雲鎖青巒,峭壁嶙峋,寺廟隱現於悠悠白雲之中,頗有神祕色彩。若站在山頂鳥瞰溝內,古寺廟宇參差,草木繁茂,百花爭豔,景緻頗為壯麗。
從碑文“構木成殿,壘石為垣”的記載,可以得知當初建這些寺廟時,多半是就地取材。
然而在海拔1000多米的懸崖峭壁上建寺廟所用的磚木是怎麼運上去的呢?
智慧無窮的人類,就是利用無窮無盡的智慧和佛教善男信女的虔誠,把這些磚瓦木石運上山並建成這些規模龐大、蔚為壯觀的寺廟群,堪稱寧夏建築藝術的精粹。
“丹巖積翠迷煙樹,環嶺飛雲逐曉風。欲較晦明頻俯此,三農景仰意何窮。”來到牛首山欣賞慈雲美景,更是一種難得的美妙境界。
每當晨曦初露,旭日東昇之時,只見那白色的煙霧,透過萬道霞光,如紗似絹地鋪向山巔。那山巒在霞光的輝映下,便峰峰鍍金,壑壑抹黛,遠遠看去,宛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
清朝詩人金蔚堂寫過一首名為《牛首慈雲》的詩:
觸石凌空布錦雯,側峰橫嶺共氤氳。
欲知法雨頻敷處,試看蒼山一段雲。
詩的深邃意境和內涵引發了無數遊人登上大小西天去領略“風清而纖塵不到,月上而石砌玉明;慈雲出而峰巒增翠,法雨過而崗阜重清”的美景。
故而山寺中有這樣一副對聯:“寺院有福清風掃,山門無塵慈雲封”。唯有此時,遊人才能認識“牛首慈雲”的“廬山真面目”。
然而,牛首慈雲有時又變化萬端。
它時而如大海浪濤,層層堆積;時而像天山雪蓮,開滿碧空;時而又似棉絮遍地,千堆萬垛;時而恰似銀鬃烈馬,振鬃騰蹄;時而卻又似濃雲滾滾,像灰暗的瀑布,直瀉谷底……
而待到雨後初晴之時,谷壑嵐煙,雲霧升騰,婀娜多姿;有時雲山隱現,撲朔迷離,彷彿仙景夢幻。
故而西天寺中又有一個楣門上刻著“雲峰妙巔”四個磚雕大字,大概就是對牛首雲景的一個恰如其分的腳註吧!
現在,這些栩栩如生的泥塑佛像,殿宇崔嵬,依然金碧輝煌、風格迥異、氣派不凡。
牛首山廟會每年農曆三月十五和七月十五舉行,香客們祭祀佛道儒和民間吉祥神,求子嗣,祛病痛,祈福禳災,求吉祥、平安、健康。
而且,其中每一項都有一套古老而完整的儀式或程式及其特定的功能。
民間一直保留著一種說法,但凡來到牛首山燒香許願的香客,必須連續上山3年,否則,所許的願望就不能得以實現。
牛首山廟會作為寧夏乃至西北周邊地區民眾參與面最廣、可看性最強的一次民俗文化活動之一,已擁有廣泛的知名度,成了青銅峽民俗文化、旅遊活動一項招牌活動,也是了解以寧夏為代表的中國北方民俗風情民風民習的最好去處。
文章源自邢紀國編著《青銅峽》一書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
1 #
-
2 #
牛首山寺廟群是寧夏境內最壯觀的佛教寺廟群,應該大力開發,先從山下修兩座水庫。利用風力發電。引水上山。修一條八車道的中央大道。兩側500米內種滿果樹。先把山下綠化了,再綠化山上。年年如此。天天都是三月15。再挖掘點民間傳說,開發點景點。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建設。 造福子孫後代。青銅峽市守著金飯碗不開發。就文化底蘊和歷史的景點才能持久發展。建金沙灣,青銅古鎮。浪費錢。人造景點。根本吸引不了外地遊客。要打造佛教聖地,讓旅遊搭臺,經濟唱戲。同時,發揮吳忠的餐飲服務業優勢。
-
3 #
牛首山最早屬中寧,後劃給了青銅峽
-
4 #
我是中衛的,(1988年夏天)初二暑假,去那兒打工平田,住在大鴻庵,吃飯在三佛店,幹活在西方境。三十年過去了,再也沒有去過那個地方。
-
5 #
都是祖國的大好河山!不過,青銅峽人"鏟子"快,把原是中寧的牛首山,鏟了去了!
-
6 #
做為佛教寺廟應積極發展佛事活動,不要只在三月十五廟香客才雲集寺廟,平時就很少有遊客前往,本人建議旅遊部門好好開發這一旅遊資源即讓寺廟香客不斷,也讓遊人做為景區到此一遊!
-
7 #
明明白白是中寧的牛首山,啥時候變成青銅峽的了?
-
8 #
三十年前去過,應與四大佛教名山齊名。
-
9 #
在牛首山下住了三十年 就上去過一次
-
10 #
我就是青銅峽人,小時候都是爬山上去,近幾年可以直接開車上去,很方便,但是一定要早早去,不然車只能停在停車場然後走上去。我至少去過十次了。
-
11 #
牛頭山怎麼就成了青銅峽的!
-
12 #
去過,有周總理的廟,現在估計拆了
我去過兩次,應該是個很好的旅遊景區,環顧四周山峰,寺廟林立,高低錯落,禪音繚繞,香火嫋嫋,讓人置身另一仙境。有點遺憾的是,景點周圍有很多在建的陵墓,大煞風景,令人不快,這和銀川東的甘露寺周邊環境一樣。咱們寧夏沒有重視和利用好這兩塊佛教文化資源,太可惜了,如果在外地,這兩個地方早就遊人如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