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殲教-1戰鬥教練機是新中國第一架自主研發的噴氣式飛機,因此在中國航空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殲教-1旨在充當訓練飛機的角色,以幫助飛行員儘快從駕駛螺旋槳飛機過渡到駕駛噴氣式飛機的轉換。儘管殲教-1的設計取得了成功,但它並未進入量產,因為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接受螺旋槳飛機訓練的飛行員可以很輕鬆地轉飛噴氣式飛機。另外,殲教-1的發動機也很難維修。今天,只有一架殲教-1被儲存下來,展示在北京的中國航空博物館內。
研發歷史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切還處於百廢待興。不久爆發的北韓戰爭,讓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接觸到了現代化戰爭,特別是體會到了空中優勢的重要性。鑑於抗美援朝的要求,中國於1951年開始建立了自己的航空工業,專門致力於發展和建造各種民用和軍用飛機。在航空工業建立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利用從國民黨空軍繳獲,起義和投誠所獲得的各種飛機在1949年11月11日組建了獨立的空軍。
北韓戰爭中,年輕的中國空軍使用蘇聯的米格-15戰鬥機,直接挑戰“世界第一”的美國空軍,戰果累累
隨著北韓戰爭的近程,新的蘇聯飛機的到來,中國空軍規模得到了非常快的增長,空軍領導意識到急需要一種更有效的方式來訓練飛行員。基於當時的世界政治形勢和中國工業的薄弱底子,中國航空工業的想法是從跟隨到創新,首先從複製蘇聯飛機開始,學習他們的設計圖稿和組裝建造他們的飛機,從而積累經驗,最終能夠獨立設計建造自己的中國產飛機。正是由於這種想法,同時也是為解空軍的燃眉之急,中國購買了許多蘇聯飛機,其中包括雅克-18螺旋槳驅動初級教練機,米格-15噴氣戰鬥機和米格-17噴氣戰鬥機。
2010年珠海航展上的初教-5螺旋槳教練機
另外,中國還在蘇聯的幫助下成功地按許可證製造了雅克-18的中國產版本——初教-5,於1954年7月3日成功首飛。初教-5的成功建造證明了中國確實有能力製造飛機,同時也從仿製過程中獲得了經驗。受初戰告捷的推動,第二機械工業部決定設計和開發一種全新的噴氣式教練機。
1956年8月2日,在航空部的許可下,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自己的飛機設計部門——為瀋陽飛機設計室。政府任命徐舜壽同志任主任設計師,黃志千和葉正大同志任副主任設計師。瀋陽飛機設計室的重點是研究蘇聯的飛機設計,從中獲取更多的知識,最終實現自力更生,不再繼續向蘇聯購買飛機。該部門將滿足空軍的需求,並組建中國人自己的設計團隊。為此,在設計殲教-1期間,徐舜壽還特地評估了中國的飛機生產能力和空軍的需求。
殲教-1的原始設計標準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確保飛行員安全;第二個標準是,它的效能應該能與美國和蘇聯同時代的噴氣教練機相提並論;第三個標準是,飛機的所有零件必須易於生產,並且必須使用簡單的材料製成;第四個標準是飛機本身應該易於在中國維護,使用和生產。在確定了飛機的基本需求之後,接下來就是給它起一個好名字。該專案當時考慮了三個名稱:東風-101,紅專-503和殲教-1。最後,他們選擇了殲教-1,並給它賦予了JJ-1的代號。
在設計階段,除了徐舜壽、黃志千等少數幾人外,其他人都沒有任何飛機設計經驗。必須從一張白紙開始設計飛機的困難,最後推動了一位名叫陳明生的木匠帶領一小群工人在100天內為設計師建立了一個全尺寸木製原型。這為設計師提供了設計所需的關鍵資訊。在風洞測試和評估木製模型後不久,他們還將資料傳送給蘇聯以尋求建議和幫助。飛機的設計和建造總共用了92人。這些設計師和工人的平均年齡只有22歲,這表明中國的年輕人有為國家做貢獻的能力。大多數設計師都曾在國外學習,大部分是在蘇聯學習。
殲教-1部分設計師和工人與飛機的合影,可以看到他們正值青春年少,意氣風發
殲教-1的設計殲教-1的設計非常簡單,全金屬結構,機身兩側進氣。它採用串聯雙座位配置,前面的座位是飛行學員座位,後面的座位是飛行教官座位。殲教-1採用了前三點式起落架和一個平直的下單翼。該飛機計劃配備了一門NR-23機炮。儘管沒有訊息來源說明該炮的攜彈量是多少,但考慮到同時代蘇聯戰鬥機的標準配置,攜彈量應該在50-100發之間。
殲教-1的動力裝置是一臺SADO(瀋陽飛機開發辦公室的英語名字“Shenyang Aircraft Development Office”的首字母縮寫)PF-1A渦輪噴氣發動機。該發動機是蘇聯克里莫夫RD-500發動機的中國版本,而後者本身是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德文特V(Derwent V)”渦輪噴氣發動機的蘇聯版本。
殲教-1還配備了帶有兩個12-CAM-28電池的RCP-3000發電機。除了轉速錶和燃油表外,所有其他飛行儀表都是從殲-5(米格-17的中國產型號)上直接拿來的。右翼裝有ПВД-4型皮托管來測量飛機的錶速,而左翼則有一個平衡裝置,用來平衡右翼皮托管的重量。飛機還安裝了РСИУ-3М無線電臺用於和控制塔進行超短波通訊。為了讓飛行學員和飛行教官在飛行中進行語音通訊,機上安裝了СПУ-2機內無線通話模組。最後,飛機計劃安裝ОСП-48輔助降落裝置,用於在惡劣天氣和緊急情況下降落。
殲教-1最後確定的總體設計方案中有多處是自主創新的,並沒有沿襲和受當時蘇聯飛機的設計。主要原因是主任設計師徐舜壽非常強調拿來主義,博採眾家之長,在學習中創新。因此,從外觀上看,殲教-1有點像洛克希德公司的P-80“流星”,其中又有霍克公司“海鷹”和格魯曼公司F9F戰鬥機的元素。徐舜壽非常有前瞻性地提出,機頭是適宜安裝雷達天線的部位,雷達對現代作戰飛機至關重要。掌握兩側進氣設計技術,有利於將來自行設計高效能戰鬥機。另外,徐舜壽還根據中國飛行員的身體尺寸特徵來確定機艙高度和操縱桿手柄大小,從而大大提高了殲教-1對於中國飛行員的使用者體驗。
洛克希德公司生產的P-80“流星”戰鬥機
瀋陽飛機設計室總共生產了兩架殲教-1原型機用於飛行測試,而另外一架木製樣機用於靜態測試。
飛行測試設計完成不到100天,殲教-1就已經制造出來並可以進行空中試驗。
1958年7月26日,殲教-1原型機被從機庫拖到了跑道上,準備進行首次試飛。首飛試飛員是來自空軍的選定飛行員于振武。工廠的工人和設計師為了這一刻舉行了一個慶祝活動。在看到飛機控制中心發出的綠色訊號彈後,飛機成功起飛,這標誌著中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飛機首飛成功。
飛機爬升到高空,在那裡測試了操控性和機動性。試飛員于振武在飛機降落後受到了熱烈地歡迎和祝賀。在後續的試飛中,于振武發現這架飛機可能是一種潛在的近距離空中支援飛機,因為它可以在接近敵人時穩定地減速到一個非常慢的速度,然後在需要時快速加速離開。另外,他對於殲教-1的整體評價是“座艙寬敞,內部佈局合理,視野良好,操作容易,穩定性良好而沒有大擺動”,應該說基本滿足了該機的設計需求。特別是前幾點和主任設計師在設計中強調人機工程學密不可分。
在首飛成功後,航空部決定親自檢查殲教-1。葉劍英元帥和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上將都來視察飛機。這兩人對飛機的效能印象深刻。試飛員于振武在他們面前進行了計劃外的低空特技飛行動作,一下子收到了圍觀者熱烈的歡呼聲和掌聲。
1958年10月,殲教-1飛機成功地完成了試驗。在當年國慶節後不久,兩架能夠飛行的殲教-1原型機被帶到北京進行飛行表演。毛澤東主席和其他政府官員對該設計印象深刻,並認為它是一個成功的設計。11月,當兩架飛機從北京返回瀋陽時,其中一架飛機的渦輪發動機風扇發現裂縫。儘管如此,這兩架飛機都安全返回了瀋陽。不幸的是,由於沒有發動機的維修經驗,工廠無法修復出故障的風扇。
毛澤東同志在北京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殲教-1的模型
最終結局由於工廠無法修復渦輪發動機,上層領導對於設計師和工廠的能力提出了質疑,因為“易於在國內維護,使用和生產”是該飛機的重要設計指標之一。同時,空軍認為其訓練課程可以從三步改成兩步,即飛行學員在作為完成初級螺旋槳教練機——初教-5上的科目後,可以直接改飛作為高階噴射教練機的米格-15UTI教練機(後來改為殲教-5),不再需要中級教練機這一環節。因此,儘管有一個非常成功的飛行試驗,但航空部還是決定不批量生產殲教-1戰鬥教練機,殲教-1專案最終被放棄。
由殲-5改裝的中國產殲教-5高階教練機
事實證明,空軍當時的想法過於激進,中級教練機的需求還是存在。這也在日後催生了教練-8(外銷型號為K-8)中級教練機。然而作為中國第一架完全自主設計噴氣式飛機的殲教-1,卻也因此錯過了量產的機會,沒能在中國航空工業史上留下了自己濃厚的一筆。目前,三架殲教-1原型機中只有一架倖存,被儲存在北京大湯山的中國航空博物館內。這架飛機就是那架飛行途中引擎發生故障的飛機。
中國空軍裝備的教練-8終極教練機
效能引數長:10.56米 m
高:3.94米
翼展:11.43米
發動機:1臺SADO PF-1A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15.9千牛)
空重:3149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4159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4602千克
最大爬升率:28.4米/秒
最高速度:950公里/小時
最大航程: 957公里
實用升限:14500米
成員:1名飛行學員,1名飛行教官
武器(用於生產型):1門23毫米NR-23機炮
目前碩果僅存的殲教-1位於北京大湯山的中國航空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