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0年最具影響力的50座高層建築將在芝加哥CTBUH第十屆全球大會上得到正式的認證。它們各自有簡短的介紹,講述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它們在象似性、文脈主義、環境意識和結構創新對話中擔當的重要角色。
50座高層建築簡介
No.1 布萊街1號,悉尼,2011
· 悉尼第一個應用汙水回收利用系統的中央商務區寫字樓
· 減少建築對城市90%的飲用水需求
· 澳洲最大的地面綠植牆
· 澳洲第一座應用雙層玻璃幕牆和外百葉的高樓
No.2 333 Wacker Drive,芝加哥,1983
· 芝加哥第一座“後現代”摩天大樓
· 綠色玻璃立面倒映水面波光
· 獨特的45度屋頂
· 設計充分考慮了芝加哥街道網格、河流和鄰近天際線
No.3 601 Lexington(前花旗集團中心),紐約,1977
· 美國第一座採用調諧品質阻尼器的建築
· 獨特的45度屋頂
· 底部四根35米的巨大承重柱
No.4 Al Bahar 塔,阿布扎比, 2012
· 立面可動貝殼形陣列應對強太陽輻射
· 陣列的開啟關閉都受太陽位置影響
· 提高室內空間舒適性和採光
· 減少對人工照明和整體冷卻負荷的需求
No.5 湖濱東岸水樓,芝加哥,2009
· 一系列伸出塔樓結構的室外平臺捕捉樓群空隙中的景色
· 平臺根據景觀、遮陽以及住宅的大小和型別等因素變化
· 建築有著植根於功能的高度雕塑化外觀
No.6 巴林世貿中心,麥納麥, 2008
· 兩座塔由支撐巨型風力渦輪機的橋連線
· 風力渦輪機與高層建築第一次大規模整合
· 說明將自然能源生產納入高層建築設計的重要性
· 設計靈感來自傳統阿拉伯獨桅帆船的風帆
No.7 迪拜帆船酒店,迪拜,1999
· 現代迪拜的首批重要地標之一
· 靈感來自波斯灣的帆船形狀
· 世界最高的酒店
· 世界最高的中庭(182米)
No.8 多哈中心,多哈, 2012
· 第一座內建鋼筋混凝土交叉柱的摩天大樓
· 伊斯蘭風格的立面圖案
· 遮光疏密迴應不同高度的光環境
No.9 環球貿易廣場(ICC),香港,2010
· 香港最高的建築
· 高層建築的運營典範
· 高能源效率
· 50多項先進的節能措施
No.10 怡和大廈,香港,1973
· 1973-1980年間的亞洲最高樓
· 窗戶靈感來自香港航海歷史的圓形舷窗和建築場地
· 香港空中連廊網路發展的關鍵節點
No.11 金茂大廈,上海,1999
· 靈感來自寶塔的造型使它成為中國地標
· 內部中庭貫穿塔樓的上三分之一
No.12 樂天世界大廈,首爾, 2017
· 圓滑的錐形造型靈感來自首爾多山的地形
· 室內空間靈感來自南韓的傳統藝術
· 一座混合功能的建築(零售、辦公、豪華酒店、單人公寓)
· 公共娛樂設施,包括觀景臺和屋頂咖啡廳
No.13 濱海灣金沙酒店,新加坡,2010
· 新加坡濱水區大規模再開發專案的一部分
· 巨大的“空中公園”,包括公共娛樂功能和壯觀的無邊泳池
· 公共空間與碼頭周圍的步行長廊網路相連
· 促使更大規模的多塔樓、水平連線的“小城市”的專案出現
No.14 One Central Park, 悉尼, 2014
· 超過5公里長的垂直花園將公寓的熱影響降低30%
· 懸臂從兩樓較高者外延80米,使建築輪廓獨特明確
· 固定在懸臂上的定日鏡給兩塔中間的空間補充了Sunny
No.15 皮克林賓樂雅酒店,新加坡,2013
· 花園平臺與街道尺度呼應
· 花園平臺從稻田等地形景觀中汲取靈感
· 花園平臺將附近的綠色植物與室內空間交融
· 總綠化面積達到場地面積的215%
No.16 馬來西亞國油雙子塔,吉隆坡,1998
· 1998-2004,保持“世界最高建築”的稱號長達六年
· 提升了吉隆坡、馬來西亞和亞洲作為摩天大樓發展創新地區的形象
· 凌空170米的空中連廊緊急情況可以作為逃生通道
No.17 Post Turm, 波昂,2002
· 大樓的設計為工作環境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 建築造型由兩個偏移的橢圓形部分組成
· 每部分都有可開關的雙殼立面,通過中庭相互隔開
· 耗能比同等的空調建築少79%
No.18 Salesforce大廈,舊金山,2018
· 舊金山的最高建築
· 11000盞發光二極體燈在夜晚投射城市生活照片
· 無柱隔間和角落提供了寬敞的辦公空間
· 與鄰近的新交通中心和公園緊密結合
No.19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2008
· 標誌著這座城市作為全球資本的崛起
· 形體中相交的弧線和方形分別代表天與地
· 通過上部的方形開洞減小了巨大的風壓
No.20 利登霍爾大樓,倫敦,2014
· 世界最高的應用分離式 “巨型鋼框架”核心筒的建築
· 獨特的楔形輪廓
· 風景優美的景觀走廊
No.21 勞埃德大廈,倫敦,1986
· 英國高技派最著名的典範之一
· 內部裝置系統(樓梯、電梯、管道系統、電力、水)由內而外轉換
· 模數化平面
· 每層平面可以通過增減內外牆體改變
No.22 哥斯大黎加塔,聖地亞哥,2014
· 南美洲最高的建築
· 略微收分的細長造型和格柵狀的頂部CROWN
· 高度先進的懸臂系統以應對頻繁地震
· 冷卻塔的水源來自附近的聖卡洛斯運河
No.23 Tour First,庫爾貝韋(巴黎),2011
· TourFirst專案是一次對法國首批摩天大樓之一的全面翻新
· 極大改善建築的環境效能、內部條件和迴圈系統
· 七個空中花園提供了非正式的會議和休憩空間
· 促使全球更大規模的高層建築翻新和擴建
No.24 泛美金字塔中心,舊金山,1972
· 美國芝加哥以西最高的建築
· 佔據舊金山最高建築的稱號長達46年
· 收分的方尖碑形式減少街道上過多的陰影
No.25 TurningTorso,馬爾摩,2005
· 斯堪納維亞最高的建築
· 世界第一座“扭曲”的摩天大樓,激發了其他設計
· 外骨骼來自城市的過去,形象則指向未來
· 瑞典的象徵,出現在瑞典公民護照裡
No.26,4 Times Square (曾用名:Condé Nast Building), 紐約, 1999
· 竣工時被譽為世界上最綠色的高層建築
· 燃氣式吸收製冷機
· 高效能的隔熱和遮陽幕牆
No.27,聖瑪莉艾克斯30號大樓,倫敦,2004
· “小黃瓜”的特別外形
· 為新一代高層建築樹立了建築品質標杆
· 為倫敦樹立現代、開放、進步的形象
No.28,麥迪遜大道550 號 (曾用名:AT&T大樓、索尼大廈),紐約,1983
· 後現代主義的先鋒之作
· 引發許多後現代主義高層建築誕生
No.29,北密歇根大道875號(前約翰·漢考克中心),芝加哥,1969
· 第一個使用管束結構體系的高層建築
· 引入可識別的全新結構表達詞彙
· 建築外支撐節約一半鋼材
No.30,AMA廣場(曾用名:IBM廣場), 芝加哥, 1972
· 國際風格的巔峰之作
· 展現密斯嚴謹的建構邏輯
No.31,美國銀行大廈,紐約,2009
· 標誌著美國企業和房地產行業的重大轉變
· 承認健康、高效工作場所的更高價值
· 5兆瓦清潔熱電設施供給建築65%的電能
No.32,中國銀行大廈,香港,1990
· 複雜的外部支撐系統
· 三角形框架將結構重量傳遞到五根鋼柱上
· 複合結構系統既抵禦大風,又節省施工時間和材料
No.33,垂直森林,米蘭,2014
· 建築中有480棵大樹、250棵小樹、11,000棵地被植物、5,000棵灌木
· 樹葉過濾灰塵、吸收二氧化碳,以改善空氣品質、減輕城市熱島效應、減少噪音汙染
· 展示高層建築對城市環境變化的積極影響力
No.34,哈利法塔,迪拜,2010
· 世界上最高的建築
· 結合尖端技術和傳統文化
· 頂部通風系統吸收新鮮空氣
· 與公共交通系統直接相連
· 反映現代社群全球化的同時也體現了伊斯蘭建築傳統
No.35,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北京,2012
· 建築形體提供了真正的三維體驗
· 連續的束管結構系統
· 受力關係通過立面上的三角形網格實現視覺化
No.36,商業銀行大樓,法蘭克福,1997
· 世界上首批採用綜合生態策略的高層建築之一
· 實際比預計的能耗低20%
· 至今它仍是高層建築可持續性的基準
No.37,郝斯特大廈,紐約,2006
· 大樓形態稜角分明、由斜肋拱架支撐
· 斜肋構架所用鋼材比傳統鋼架少20%
· 911襲擊後紐約市第一座動工的摩天大樓
No.38, 匯豐銀行大廈,香港,1985
· 將公共空間、實際可重構性和象似性融為一體
· 太陽反射鏡將自然光引導到底層的露天公共廣場
No.39, 當代萬國城,北京,2009
· 最先進的當代高層水平連線建築網路例項之一
· 展現空中連廊的社會和商業品質
No.40, 大都市大廈,曼谷,2016
· 通過消解體量的有機建築形式與城市融合
· 在高層建築中保持人的尺度感
No.41,Mode學園蟲繭大廈,東京,2008
· 三個矩形教室區域圍繞核心筒旋轉120度
· 一覽周圍的城市景觀
· 定義未來的“垂直校園”
No.42,國家商業銀行,吉達,1983
· 沙烏地阿拉伯17年來最高的建築
· 第一批適應中東當地建築特有的本土技術的高層建築之一
· 外牆引入Sunny同時消除了熱量
No.43,世貿中心一號大樓,紐約,2014
· 重新確立曼哈頓作為商業中心的地位
· 為美國樹立新的公民形象
· 代表未來和希望
No.44,珠江城大廈,廣州,2013
· 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效率
· 形體引導風力推動渦輪機,為建築產生能量
No.45,上海中心,上海,2015
· 中國最高建築,世界第二高建築
· 世界上僅有的三座600米以上的“巨型”建築之一
· 重塑高層建築中人的體驗,帶來眾多環境效益
No.46, 臺北101,臺北,2004
· 2004年至2010年間的世界最高建築
· 為可持續摩天大樓發展樹立標杆
· 節能燈具、定製照明控制、低流明燈具和智慧能源管理控制系統
No.47,碎片大廈,倫敦,2013
· 英國最高的建築
· 第一個自上而下建造的核心筒
· 這項世界首創的技術節省了四個月工期
No.48, Torre Reforma,墨西哥城,2016
· 一座多功能的無柱建築
· 結構上富有表現力的外觀
· 與歷史建築和諧共存
No.49,聯邦銀行大廈(曾用名:圖書館大樓),洛杉磯,1990
· 洛杉磯的最高建築
· 後現代裝飾設計來自20世紀20年代的當地標誌性建築
· 引入瀑布景觀,顯著改善公共空間
No.50,威利斯大廈(曾用名:西爾斯大廈),芝加哥,1974
· 1974-1998年間的世界最高建築
· 高層建築中的第一個管束結構
· 影響包括哈利法塔在內的許多後繼高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