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為一個島國,日本一直都非常重視島嶼的防衛作戰。尤其是當中國海上力量崛起之後,日本更是積極組建所謂的"水陸機動團",即日本版的海軍陸戰隊來進行各種離島登入演練。近日,日本"水陸機動團"約1500人在鹿兒島縣種子島進行大規模登陸演練。據媒體報道,其目的就是為了牽制在東海和南海活動的中國軍隊。
(日本的"水陸機動團"是專為島嶼作戰成立的部隊)
此次演習日方以假想敵(中國兩棲部隊)登陸離島為背景,在確定相關情報後,派出了"水陸機動團"搭乘海自運輸艦,接近島嶼並實施搶灘登陸,從而一舉奪回島嶼。在演習中,日本"水陸機動團"動用了AAV-7兩棲裝甲車參與搶灘登陸,該兩棲裝甲車作為日本自衛隊為數不多可用於搶灘的重型裝備,在"水陸機動團"中佔據著重要地位。然而在現實中,如果"水陸機動團"真敢中AAV-7執行搶灘登陸任務,恐怕會被"中國同行"打得七零八落,因為雙方在重灌被上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日方裝備的AAV-7兩棲裝甲車正在進行搶灘登陸)
目前,日本所使用的AAV-7兩棲裝甲車,是美國在上個70年代初研發的一款產品。該車主要裝備一門40毫米榴彈發射器和一挺12.7毫米重機槍。其水上行駛速度為13公里/小時,算是一箇中規中矩的效能。為了能夠進行兩棲作戰,AAV-7犧牲了裝甲防護效能。根據網路上的公開資料顯示,12.7毫米重機槍可貫穿其側面裝甲,而小口徑機炮和RPG火箭彈就能打穿其正面裝甲。由此可見,其防護力只能算是聊勝於無。
既然AAV-7兩棲裝甲車防護能力弱,火力也平平無奇,那為什麼日本"水陸機動團"還要採用該車作為搶灘登陸的主力裝備呢?因為除了AAV-7之外,日本幾乎採購不到適合的裝備。自從二戰結束後,世界上就沒發生過什麼像樣的兩棲作戰,所以世界各國對兩棲作戰車輛的研究也就興趣缺缺。冷戰時期,美蘇兩國能拿的出手的專業兩棲車輛,恐怕也就是AAV-7兩棲裝甲車和PT-76水陸坦克了(中國後面會有詳細說明)。而AAV-7更是到了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才算是迎來了一場真正的考驗。結果不言而喻,"薄皮大餡"的AAV-7被伊拉克共和國衛隊打得慘不忍睹,導致美軍傷亡100多人。從中不難看出,如果日本"水陸機動團"真拿AAV-7去搶灘登陸,結果只能比美軍更悽慘。
(同樣進行搶灘登陸的解放軍63式水陸坦克)
與日本"水陸機動團"相比,解放軍的海軍陸戰隊在重灌被的選擇上無疑是非常幸福的。因為國情關係,從新中國建立直至今天,中國軍工部門認認真真的研發了三代水陸兩棲坦克,這是全球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作為解放軍的第一代水陸兩棲坦克,63式水陸坦克曾陪伴解放軍海軍陸戰隊等部隊走過許多年頭。該坦克最大的特點就是火力強悍,其裝備有一門85毫米線膛坦克炮。就算放到今天,63式水陸坦克的火力依舊能給其他兩棲作戰車輛造成致命威脅。可以這樣講,假如日方在推演時加入63式水陸坦克,恐怕守島部隊都不必動用其他武器,光靠63式水陸坦克在灘頭列隊射擊,AAV-7就罕有能衝上海灘的可能,這還沒算上比63式更先進的63A式水陸坦克和05式兩棲裝甲車族。
(正在進行海上浮渡的63A式水陸坦克叢集)
針對63式水陸坦克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中國軍工人員在其基礎上又研發出了63A式水陸坦克。與63式水陸坦克相比,63A式水陸坦克在火力、防護和機動性上有了全面的提高。首先,63A採用了新型105毫米低後坐力線膛與火控系統,在浮渡過程中,即可開火對攤頭上的裝甲目標發動攻擊。同時,該炮還可以發射炮射導彈,進一步提高射擊距離與毀傷效果。由於換裝了大功率發動機,63A的水上行駛速度提高到14-15公里/小時。而它的炮塔正面防護能力據稱能在正常交戰距離抵禦25毫米穿甲彈的攻擊,而車體正面在100米距離上可防12.7毫米穿甲彈,後面和側面在100米距離上可防7.62毫米穿甲彈。這些資料可以說全面超越了日方裝備的AAV-7,即便63A式水陸坦克與AAV-7兩棲裝甲車相同海域同時搶灘登陸,後者也不是前者的對手。
(閱兵方陣中的ZTD-05兩棲突擊車)
(閱兵方陣中的ZBD-05兩棲步兵戰車)
至於05式兩棲裝甲車族,即便不難資料比對,相比大家也能知道答案。畢竟該車族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兩棲裝甲車輛。其在水上行駛速度達到了空前的25-28公里/小時。在火力方面,ZTD-05兩棲突擊車裝備有一門105毫米低後坐力線膛,而ZBD-05兩棲步兵戰車則裝備有一門30毫米速射機關炮。AAV-7無論碰到哪一位做對手,都只有被動挨打的份。有人可能會認為上述比較太過極端,畢竟自衛隊的AAV-7只是兩棲裝甲車,而解放軍不是兩棲坦克就是兩棲步戰車。然而,事實就是這樣,解放軍在兩棲作戰上能選擇的重灌備遠比自衛隊更具優勢,而日方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自身不足,不要總在島礁問題上進行挑釁,否則吃虧的只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