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寺位於河南省臨潁縣三家店鎮烏江溝南側臥龍崗尾,始建於北宋。華嚴寺又名商城寺,是一座歷史悠久、建築巨集大、方圓百里遠近聞名的大寺院,華嚴寺因收藏華嚴經書而得名。
千年古剎“華嚴寺”,又名商城寺,據碑文記載,北宋時在商高宗廟東側建寺,因南臨商城(今三家店鎮高宗寨村),故名商城寺。也叫商高宗廟,位於河南省臨潁縣三家店鎮烏江溝南側臥龍崗尾,商代文化遺址,其形似烏龜,高出地面7米;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翠柏參天,環境幽雅,是一座歷史悠久、建築巨集大、方圓百里遠近聞名的大寺院,華嚴寺因收藏華嚴經書而得名,1972年被臨潁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商城寺歷史淵源
公元前1324年,商朝第20個王盤庚把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直到商亡再沒有遷都,商高宗武丁,是商朝第23個王,也是盤庚以後最後有名的商王。他任傅說為相,內修政事,外治武功,使商朝達到極盛。據明嘉靖八年《臨潁縣誌》記載:“商高宗廟,在縣東南王上保商城寺西,昔商高宗捕蝗於此,後人因以建廟。武丁五十五年,其駐蹕於此者久,故築城以作藩籬耳。今寺左右之地,於是東藩西藩,南有七裡倉,雲是高宗儲糧處,偏西研崗有商臺,雲是高宗效天處,皆現在可考者,知此之建廟不誣也”。高宗廟既不同於佛教寺院,又有別於道教廟宇,奉商王武丁為神明,可謂是中華幾千年來絕無僅有的,由此可知民眾對親民愛民的商高宗武丁的敬仰和愛戴。這已成為有濃厚民間鄉土文化底蘊的商代文化遺產。
二、佛教興起,華嚴經傳
公元前6世紀,印度釋迦部落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佛教,東漢明帝永平年間,佛教傳入中國。唐朝前期,佛教分為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和禪宗,華嚴宗的創始人法藏,以宣揚《華嚴經》而得名。華嚴宗認為客觀世界是依賴於主觀世界而存在的,如說“塵(被認識的物件)是心(主觀認識)緣,心為塵因,因緣和合,幻相(客觀世界)方生。”北宋時四方百姓在此建商王廟,祭祀高宗,建寺院尊奉釋迦摩尼。因寺內藏經閣記憶體有華嚴經卷,該寺院被敇號為華嚴寺。中國和此寺院同一名稱的還有座遼代華嚴寺。位於今天的山西大同。
據碑文記載,寺廟並立,始於北宋,宋末召元兵至,火災,寺廟焚燬,明洪武年間重修寺廟。碑文還記載: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西華縣大公德施主楊紀統率眾善人等鑄造大佛三尊,觀音菩薩一尊,伽藍菩薩一尊,鑄造當陽佛二尊,印造華嚴經一部。在他的帶領下捐地380畝,僅楊紀一人就捐地80畝,當時華嚴寺主持為寶印方丈。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佛教盛行,河北廉池大師因有弟子在臨潁做縣令,遂雲遊至此,頓覺此地清靜幽雅,靈氣飄逸,遂停留在此,推行華嚴經,教化四方民眾,深受當地人民的尊重,後廉池大師圓寂於該寺院。寺內僧人代代相傳,直到清朝末年。
三、擴建後的寺院規模
清朝華嚴寺擴建後,煥然一新,巍巍壯觀,佔地85200平方米,清水環繞,數百棵翠柏遮天蔽日,寺門前醒獅一對,高六尺有餘,端立於石臺之上,至今尚存,栩栩如生,令人而生畏。寺門兩側豎立兩塊蛟龍碑,置於碑座之上。
華嚴寺大佛殿,頭門哼哈二位金剛,二門四大天王,三門菩薩殿,四門羅漢佛殿,左後有一尊站佛,華嚴宗創始人阿彌陀佛。造像莊嚴肅穆,淳樸厚重,後院四殿,自西向東,先為蟲王菩薩殿,即商王廟,中間房三丈,大雄寶殿,氣勢巨集偉,三尊大佛高坐蓮臺,威神光明,釋迦世尊居中,一仰視,畏愛兼抱,求佛哀佑,虔誠下拜,為眾生賜福,國基鞏固,天下太平。東邊尾水陸殿,再向東為伽蘭殿,共十二間,東西廂房,九十二間,西文東武。
寺前烏龜頭上面向北建有一閣,塑千手千眼佛一尊,閣內有一井,相傳此井與吳莊村南龍庭一井相通,傳說井內有金鴨一對,逢陰天有鴨聲從井內傳出。寺內共有建築一百零九間,功德碑二十四通,寺外西北外建有文峰塔,雖塔基早已不存,但塔灣名稱沿襲至今。現存石碑十五通,據發現的石碑記載:華嚴寺、商王廟在永樂、弘治、正德年間,清康熙、乾隆年間,屢有修建。明永樂年間,寺內僧人曾配製治療刀傷的藥方,據傳甚是神奇,受傷者只需將傷口用清水洗淨,然後將藥敷上,即可痊癒,每年正月十九、六月十九,寺院有兩次廟會,十里八村的人們來此看戲,燒香拜佛。
四、民國以來的華嚴寺
華嚴寺內有僧寶,最興盛時有文武僧眾400餘人,鐵鐘 齊全,育經習武,聲勢浩大。民國初年寺內還有幾名僧人,如遠、如鬆、如茂,又有海寬、海關、海佔等,直到民國十五年(1926年),由於世事太亂,當地土匪時常出入寺院,僧人無法生存,才相繼離開寺院,後有李佔保等人管理寺院,直到1947年臨潁解放,1948年開始在華嚴寺籌建學校。
龜背面積56畝,龜頭也比現在大得多,文革期間古蹟遭到破壞,文革後僅存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修建的商文字祠,現在只剩下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重建商高宗寺記石碑兩塊。解放後華嚴寺遺蹟出土有石斧、石鏟、石錛、箭頭、蚌殼、蚌力、陶網墜、蚌鐮、骨針等文物,經考證,為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遺址。又有石碑不斷出土,碑刻凝聚著古代藝術匠師們的辛勤勞動,是他們智慧的結晶。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又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研究、探討華嚴寺古代文化的重要資料。
五、建國後的華嚴寺
1952年,在華嚴寺舊址上建起學校(完小),1964年改辦為農業中學, 1969年,三家店人民公社在華嚴寺設高中,學制2年。1981年,三家店高中撤銷,併入瓦店高中,改辦初中,三級九班。1984年三家店公社改為三家店鄉,華嚴寺中學更名為三家店鄉第一初級中學,1998年2月,三家店鄉“撤鄉建鎮”, 三家店鄉第一初級中學更名為:三家店鎮第一初級中學。
建國以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著名的有:現在為少將軍銜的崔根鋒(三家店村)在國家陸軍學院工作,李新慶(三家店村)任三軍總參謀部政治部主任(已去世),楊星辰(前楊村)在哈爾濱《奮鬥》雜誌任總編、吳海文(吳莊村)在中國駐美大使館任首席祕書,程明浩(冢城村)、康幸福(羅莊村)、崔淑雅(三家店村)等分別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蘭州大學等國家名牌院校。據不完全統計,在本校走出的學生,現任科級以上公務員及中高階職稱者達數千人,他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為國家建設貢獻才智。
(根據歷史資料,臨潁縣誌、碑文及收集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