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是中國西南最長的江河,大部分江段在峽谷、高山中穿行。獨特的水質加上偏遠的地理位置,讓瀾滄江成為中國最神祕的水域,而瀾滄江渾濁激流中生長的土著野魚是很多地區的釣友所不熟悉的。而且瀾滄江等水系是中國原生觀賞魚之鄉。
瀾滄江-湄公河為世界第六大河,也是東南亞最大的河流,在中國境內被稱為瀾滄江。瀾滄江流域具有多種生態系統型別和生物類群,魚類物種豐富。瀾滄江流域內共記錄土著魚類152種,被列入瀕危魚類有13種,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特有魚類有60種,其中僅分佈於中國境內的有34種。
瀾滄江流域功果橋以上江段以高原區系魚類為主,功果橋以下江段東洋區系魚類逐漸增多。在上游建立高原魚類棲息地保護水域,在下游建立東洋魚類棲息地保護水域。成立了瀾滄江下游河段魚類保護管理所,在瀾滄江下游主要魚類棲息地設定保護標識牌。開展魚類保護日常巡查及棲息地環境調查,並進行魚類保護法律法規宣傳。相信不久的將來,隨著人們保護生態環境和魚類資源的重要性、迫切性意識的增強,這些魚類有一個安穩的家,種群數量會得到恢復。下面介紹些部分瀾滄江魚類,權當拋磚引玉。
中國結魚
這魚在當地叫紅翅膀、紅結魚,傣語名巴良。它還有一些別的名字,比如紅吉羅,這名字會讓很多釣魚、養觀賞魚的人瘋狂。馬來西亞的餐館叫它“忘不了”,價格炒到上萬元。
中國結魚
絲尾鱯
又稱白鬚公魚,為高度瀕危動物。馬來西亞稱Baung。有須4對,包括鼻須1對,上領須1對,下領須2對。體型較大,為原產地著名的食用魚,同時外型美觀,可作為觀賞魚。是一種洄游魚類,在瀾滄江干流的洄游通道已經被景洪電站和糯扎渡電站切斷,羅梭江是唯一的洄游通道。
絲尾鱯
墨頭魚
墨魚,東坡魚,烏棒,癩頭魚,頭上長包包,如人之癩頭。還有一些星珠。\u0004鯉科,吻須1對。吻略尖,前端兩側有兩個特大珠星。鼻孔前不凹陷。口下位,較小。吻皮向腹面擴充套件覆蓋於上頜外面,其邊緣分裂成流蘇狀。底層魚類,生活于山澗溪流,個體較小。分佈於瀾滄江水系。
墨頭魚
瀾滄裂腹魚
又名為面魚,屬鯉形目,鯉科,裂腹魚亞科,裂腹魚屬,僅分佈於瀾滄江中上游水域。棲息於急流的江河中,主要以浮游生物、著生藻類等為食。歷史上瀾滄裂腹魚是瀾滄江中上游的主要經濟魚類,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當地居民的喜愛。
瀾滄裂腹魚
面瓜魚學名叫巨魾,體型龐大,是全球十大巨型淡水魚,傳說會襲擊過河的動物,肉色橙色,猶如南瓜的金黃色,雲南地區叫南瓜為面瓜,因此得名面瓜魚。肉帶清香,是許多釣魚愛好者心馳神往的物件魚,以前為當地的食用魚,現在屬於易危魚種。
面瓜魚
花鱸鯉
行動迅速,為凶猛性魚類,專獵食小型魚類,肉質肥美,分佈於瀾滄江和撫仙湖。
花鱸鯉
紅鰭方口䰾
傣語名巴飛。
紅鰭方口䰾
雲南四須䰾
地方名尖嘴魚,傣語名巴扎。
中華刀鯰(葉子魚)
為短距離洄游魚類,4~6月是中華刀鯰的繁殖時間。雲南鯡鯰也叫雲南刀鯰,俗稱薄刀魚,中華刀鯰和長臂刀鯰叫葉子魚。雲南鯡鯰不同於中華鯡鯰和長臂刀鯰,雲南鯡鯰體型要比兩個同屬鯡鯰都要大,顏色也要好看一些。
中華刀鯰
雲南吻孔䰾
吻孔䰾
光脣裂腹魚
主要分佈於瀾滄江中上游。棲息於高原及高原山區河流洄水處,為底層冷水性魚類,以刮食岩石或泥底表層藻類為食。一般產卵期為6至7月。
光脣裂腹魚
長背䰾
為鯉科,野鯪亞科,長背䰾屬的魚類。主要分佈於雲南省西雙版納的瀾滄江下游,分佈數量少,且較為罕見。長背䰾身體呈銀白色,體側有黑色的細小縱紋,並沒有太大的特色。修長的背鰭非常特別,仔細觀察會發現鰭上散佈紅色的細小金屬斑點,在燈光下若隱若現,宛若星辰,非常漂亮。
長背䰾
雲南野鯪
石爬子學名張氏間吸鰍,四川大渡河邊的漁民還流行竹竿沉石釣石爬子的民間釣法。
石爬子
成吉思汗鯊
學名長絲巨鯰。就是水族市場常見的成吉思汗鯊或者大白鯊,頭部面板光滑而柔軟,背鰭刺、胸鰭刺及腹鰭第一根不分支鰭條末端呈似狀延長。體長可超過一米,是大型肉食性魚類,棲息於較大的主河道,少見,中國分佈在瀾滄江下游,國外可見於湄公河流域。
成吉思汗鯊
長臀刀鯰
大刺鰍
叉尾鯰
叉尾鯰
裸腹葉須魚
瀾滄江水系和長江上游皆有分佈,為高原底層冷水魚類。主要以水生昆蟲和搖蚊幼蟲為食,兼食藻類,4到5月份為產卵旺期。
前腹裸裂尻魚
在青藏高原瀾滄江水系干支流皆有分佈,在我省囊謙、雜多各縣及西藏昌都地區分佈較多。棲息於河流寬谷區的水流較緩處,以藻類為主要食物,兼食少量鞘翅目和雙翅目昆蟲。5月前後產卵。
高原鰍
為底層小型魚類,棲息於沿岸帶,以藻類和水生昆蟲為食。
-
1 #
-
2 #
現在在我們那老面瓜魚的地位就和大黃魚差不多!
功果橋下段水域,都成了華能集,它家的私人物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