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上週又有一個朋友拿到了愛爾蘭移民批覆,不久就可以登陸新的大陸。這本來是一件開心的事——等待終於有了結果,算得償所願。可是,正如人生沒有絕對的快樂,他在喜悅之餘還有隱憂,因為當他和孩子說也許幾周後就要離開家鄉,孩子表現出了不捨和焦慮。

雖然從辦理移民到拿到批覆,父母都沒有向孩子隱瞞,但是當這一天終於到來,孩子還是表現出了各種情緒:捨不得原來的同學和朋友;害怕交不到新的朋友;害怕自己的語言不過關等等。

“我該怎麼和孩子解釋為什麼移民呢?”他問我。

“那你之前是怎麼和孩子解釋的呢?”我反問他。

“我照實說呀,說是為了她。”他不假思索地說。

“但是沒有用?”我繼續反問。

“是呀,和她說了,她還是很苦惱的樣子。她只有十歲,還不是很懂事。”說完,他嘆了一口氣。

他看上去真的很苦惱,可是,他真的說了實話麼?

我問他:“所謂‘為了她’指的是什麼呢?”

“國內孩子壓力太大了呀,總是學學學,可是學的又都很窄,在我看來就是在訓練他們尋找正確答案。”

“哦?”我說。

“這樣下去,孩子不呆掉?我不希望她成為機器人,沒感情、沒思想,或者更糟,成為人云亦云的人。”

“噢,你是這樣想的呀。”我點點頭,表示理解,等他繼續說。

“難道你當初不是為了孩子?”他回問我。

“不是。”

“不是?”他顯得很驚訝。

“所謂為了誰這個答案不夠具體,但是肯定不是為了孩子。因為是我自己要出去。”

“是麼……?”他聽了若有所思。

“回到我們剛才的問題,你說了你撫養孩子的目標,另外你認為在國內你無法實現這個目標?”我提醒他不要走題,聚焦自己的問題。

“我不確定,但是我感覺阻力很大。”他的語速開始變快,說了不少現實的困難:孩子似乎總是碰不到懂她的老師,在他看來孩子的天性被束縛了,孩子沒有時間運動,也沒有時間讀豐富多彩的課外書籍。絕大多數時間,孩子都在做題,孩子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睡得越來越晚。即使考試名次提前,孩子也不像開心的樣子,總說生活無趣……

“這些讓我覺得很煩,我的孩子不適合國內這一套。”他總結道。

“所以你想移民?”我問。

“對。”

他回答的很乾脆。

“這些你和孩子說了麼?”

“說過一些。”他說。

“那讓我們設想下,你出國了,在國內的這些教育上的煩惱會怎麼樣?”

“會好很多呀。”他說,“首先壓力沒有那麼大,因為教育資源相對充足、平均、公平,畢竟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比國內多。”他停了停,“小朋友有時間參加更多的活動,而不是死讀書。交朋友這方面可能需要時間,畢竟她剛去語言有個過渡期,但是我相信她能做好。”

“你這麼和孩子說的?”我問。

“對。”他說。

“孩子聽了什麼表情。”我追問。

“她沒什麼表情。”他停了一下,“實際上,她看起來有點茫然。那表情也不是不相信我,但是好像也不是很開心。”

“具體點吧,她的不開心看起來是害怕、擔心、悲傷?”我問。

“好像是焦慮、擔心。”他很確定地回憶起來,隨即問我:“我是不是說錯了什麼?”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父女對話,父親想解決孩子情緒上的問題,他試圖和孩子說理,並且和孩子說他頭腦裡的事實,並且給孩子設想了願景,但是孩子的情緒問題並沒有解決,而且看起來更加煩惱了。

我和他回顧和孩子溝通的過程,實際上是和他情景重現,回憶當時發生了什麼。

在我們回憶的時候,很多細節——例如孩子的表情等會更清晰地被我們捕捉到,而在當時,有可能被我們忽略,因為那個時候,我們聚焦的是“解決問題”。而在這件事中,父親認為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孩子的情緒,而解決的方法是“去除孩子的焦慮和擔心。”

可是他不知道,焦慮和擔心,實際上是孩子對未來的恐懼。但凡是人,都會恐懼於未知。突然告別自己熟悉的環境,奔赴新的生活——可以說,任何一個人,都會產生恐懼的情緒,這是非常正常的。就此,父母想去除這種理所當然的情緒,也就難上加難,因為情緒就在那裡,並不是靠一個單純的“不要擔心”就可以毀滅掉。

好的的方式是,父母對自己說:孩子現在遇到了一個挫折,她對未來有恐懼。這種恐懼是她生活中要面對的問題,而作為她的父母,我們接受孩子要面對這樣一個挫折。

父母如何面對孩子的挫折呢?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小編你是不是太矯情了。產生恐懼,就是挫折麼?

的確如此。所謂挫折,就是我們對某事產生的看法和情緒讓我們感受到沮喪、悲傷的過程。其重要程度並不是用他人眼中的程度來衡量的。

因為,接受某件事是他人眼裡暫時過不去的坎,這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接納。如果你不接受,那就要問問自己,是不是有了評判的心。

孩子對某事產生了情緒,父母因此覺得孩子耐挫力低下、沒出息等等,都是因為評判心導致。

我反問朋友的那些話,其實是讓他問自己——在和孩子疏通情緒前,父母要先做好功課。

我反問他,是否把移民的原因和孩子說清楚了。是因為,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從自己出發來做決定的。他表面說的是孩子遇到的問題,所以他想用移民來解決這些問題。可是,注意他的表達,一直都是“我”。

為人父母者,一定要了解一個事實:當孩子未成年、未獨立時,他們對未來的選擇通常是被動的,做決定的人,是父母。

這個事實,基本上也就牽扯出了為人父母者遇到的一個終極考驗,明明自己是做決定的人,又如何平衡自己做決定和尊重孩子之間的矛盾呢?在我朋友這件事上,具體就是:他一心想通過移民解決的問題,是否是孩子眼中的問題?

也許又有人會說,當然是問題了,這還用問麼?

而我說這是要問的,不問怎麼知道,怎麼確定呢?

在他眼裡,有時間運動、多參加活動、不用人云亦云、有更多時間思考等,未必就不是孩子也注重的問題。如果通過溝通孩子也向往這些,那麼父女之間的關係會更親密、目標也會更一致。

所以寫到這裡,事情就很清楚了,是他反感於現實,所以想移民換個活法,改變現狀。而在這個目標願景中,孩子是明顯的受益人,所以他會說移民是為了孩子。但是,這不是原因,只是個目標,或者說可能發生的結果。

而就目標設想的願景而言,對於孩子來說,那些美好的嚮往是不是通過移民就可以自動呈現的呢?坦白說,作為過來人,更公平的教育環境並不代表完美的教育環境,我們依然生活在人間。

移民的家庭,在新的社會,將會面對新的生活方式,比如社會交往準則等等,這些需要花時間學習。當作為孩子的未成年人表現出對這些挑戰的焦慮和無助時,父母的建議宜具體,而忌虛化。比如,忌大而化之地只說:相信你能做好。

這句話表面上是對孩子的肯定,但是孩子此時是無助、茫然的。聽了這樣的鼓勵,只會感覺壓力更大。這時候,父母在給建議和鼓勵前,仍舊要問出孩子擔心的那些事情具體是什麼。比如如果孩子擔心的具體是交不到朋友之類的問題,那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討論有哪些方案可以預備的。

當然,如果父母此時也沒有特別好的方法——畢竟對新的環境還一無所知——也可以坦誠此刻的無知。但是父母仍舊可以表達,無論怎樣會和孩子一起面對的決心——我會一直在你身邊,如果有任何問題,爸爸都願意給你耳朵、給你肩膀,然後我們一起想辦法……這樣的話。

最恐懼的事莫過於,獨自航行於汪洋中,無所依靠。

如果此時,看到同伴都是欣喜的,何況是自己的父母?無論長到幾歲,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不要只是說:“相信你一定能做好。”這樣的話。

接納,支援,在孩子得到力量願意面對的時候,這時候再做小範圍的鼓勵,一步一步樹立目標,為了最終的大目標。

雖然朋友最初是想聽我直接的建議,但是在我和朋友溝通時,我放下了自己作為過來人的經驗,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即使有某些因素類似,也不是全然相同。溝通時,帶著好奇心,看對方是怎麼想的,這是溝通的要義。

他能和我談這個,是對我的信任,是我的幸運。孩子願意和他談,何嘗不是對他的信任,是他的幸運呢?

就像我開頭說的,人生也許沒有絕對的快樂。所幸的是,我們可以想清楚前因後果,然後把它變成快樂。

我和朋友溝通的語術可作參考,但是提醒諸位溝通首要走心。

小編與諸位共勉。

-END-

37

移民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為何巨頭大把發錢:不扔個10億,春節都沒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