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活了一億四千五百萬年,卻沒活過今年。
2020年開年悲劇:來自白堊紀的倖存古老物種——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中國特有物種長江白鱘被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論文正式宣佈已經滅絕。
小行星撞地球導致許多生物遭遇了滅頂之災,可是它們確實存在過,它們值得我們記住。
盤點一下白堊紀的那些你不知道的動植物。
植物類
蕨樹
木本蕨類,植物中的活化石。白堊紀時代遺留下來的珍貴樹種,距今約3億多年。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落葉喬木,柏科水杉屬唯一現存種,中國特產的孑遺珍貴樹種,第一批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稀有種類,有植物王國“活化石”之稱。
在中生代白堊紀,地球上已出現水杉類植物。
約發展在250萬年 前的冰期以後,這類植物幾乎全部絕跡,僅存水杉一種。
在歐洲、北美、和東亞,從晚白堊至新世的地層中均發現過水杉化石水杉,裸子植物杉科,落葉喬木,是世界十大最古老樹種之一。
1941年,中國植物學者在湖北利川謀道鎮首次發現這一聞名中外的古老珍稀孑遺。
動物類Helioceras heteromorph這個成了精的羚羊角,是生活在白堊紀同恐龍一起滅絕的一種勾菊石,Helioceras heteromorph,的復原圖。 菊石是一群曾經極度繁盛的頭足綱動物,與恐龍一同滅絕。與外觀相似的鸚鵡螺相比,它們更加接近烏賊和章魚。不同的是它們保留了一個螺旋的貝殼,通常是卷在一個平面上的螺旋,流線型有助於快速游泳,但是各類勾菊石都是異形菊石,往往有奇怪的形狀,猜測它們是浮游的或者底棲的。 與海螺不同,菊石的後半段是空腔,用來改變浮力,功能相當於魚鰾。
魔鬼蛙生存時代是約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後期,該蛙約有4.5公斤重,40.6釐米長,而現存的最大蛙類只有約3公斤重。該蛙有牙齒,其骨頭上的起伏則顯示它可能有某種骨質“甲冑”。分佈於南非等地。
帝鱷帝鱷生活在約1.1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是曾在地球上生活過的體形最大的鱷魚之一, 其成年可達到一臺公車的長度,不僅如此,帝鱷的嗅覺異常靈敏,即使在水中也能聞到獵物的氣味。
不朽帝龜(Archelon ischyros)
含義有爭議,如果是Arch-elon,則是“帝王海龜”的含義,如果是Ar-chelon,則是“古代的海龜”的含義),體長4米,重約2000kg,生活在白堊紀時期。
帝龜被認為是目前被發現的最大的海龜,也曾一度被認為是最巨型的龜類。
一直到如圖的地紋駭龜(Stupendemys geographicus,Stupend-emys,駭人的龜)描述之後,"最大的龜類"稱號這才光榮易主。
地紋駭龜的龜甲長達3米,若是將頭完全伸長其體型可達5米左右,體重更是可達5噸,不管怎麼說,這都讓地紋駭龜成為無可爭議的巨龜。
白堊紀南極的超級娃娃魚——科爾鱷(Koolasuchus,其實翻譯成科爾鱷螈或者科爾螈更好)科爾鱷是生活在白堊紀南極的一種超級兩棲類,其體長可達5米,體重500千克。
從外形上看,科爾鱷就像是一隻放大的娃娃魚,它的化石發現於澳洲,而白堊紀的澳洲還在南極圈之內。
像其他兩棲類一樣,科爾鱷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水中,以魚類或者靠近水邊的動物為食,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小型恐龍。
在科爾鱷的嘴中長滿了尖利的牙齒,不過其撕咬能力較差,更多的是將獵物直接吞下去。
在分類上,科爾鱷屬於迷齒亞綱,而今天的兩棲動物都屬於滑體亞綱,其所在的古老家族曾經輝煌過,出現過許多大型成員,但是隨著中生代鱷類的崛起,迷齒亞綱不得不向較冷的兩極退卻,科爾鱷正是最後的大型迷齒亞綱兩棲類。
蝴蝶 (Butterfly)昆蟲的一種。蝴蝶、蛾和弄蝶都被歸類為鱗翅目。現今世界上有數以千計的物種都歸在這類下。它們從白堊紀起隨著作為食物的顯花植物而演進,併為之授粉。它們是昆蟲演進中最後一類生物。
始祖鳥(Archaeopteryx)一般被認為是已知最早的鳥類,但是與現代鳥類相關的特徵直到白堊紀才出現。
已知最早的白堊紀鳥類化石是在中國東北地區發現的二維標本,它們缺少尾蹤骨——一塊位於脊椎末端的三角形骨頭,用來支援尾羽,是現代鳥類的一個重要特徵。
中華龍鳥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帶毛恐龍。雖然名字叫鳥,其實是種恐龍。
顏色已經鑑定出來是粟色和白色,尾巴有環狀斑紋,眼睛有眼罩斑紋。愛吃蜥蜴和獸獸,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東北,雖然沒有現代冷,但年均溫也只有10度,所以穿著一身毛衣來保暖。體型小狗般大,適合飼養。
南方盜龍(Austroraptor)是一種鮮為人知的大型馳龍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阿根廷(約7000萬年前),擁有5米左右的體長——這在馳龍科裡算得上是能排進前幾名的大塊頭。
和馳龍科一哥猶他盜龍一樣,南方盜龍也是個身體構造相當極端的傢伙,不過人家猶他盜龍是往粗壯厚實方向特化,南方盜龍則反其道而行之,身材極為瘦削細長,腦袋更是細的不成比例,和傳統的馳龍科物種大相徑庭。
儘管南方盜龍是馳龍家族中的大型種類,但它根本算不上是什麼厲害的殺手,看到它貧弱的頜骨、細小的只有固定滑溜物體功能的錐形牙齒,你應該已經猜出這貨靠吃什麼東西餬口了吧。
是的,有些人給南方盜龍的貶義綽號就叫“冒牌棘龍”。
翼龍“波瑞阿斯冰龍”(Cryodrakon boreas)這種體積和飛機一樣龐大的爬蟲類動物,一度稱霸白堊紀晚期的天空,與暴龍和三角龍生存在同個時期。
棘背龍(拉丁文學名:Spinosaurus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阿爾比階到早森諾曼階)的非洲,約為9500萬年前到 9300萬年前。棘龍是一種外貌怪誕的食肉恐龍,全長17米,臀部高約3.3米,重達9噸以上。這麼個龐然大物,竟在背上扯起一張大大的帆。
切齒龍切齒龍呈現著頭骨的形態構造,是介於典型的虛骨龍類(coelurosaurs)與特化、不尋常的竊蛋龍類群之間,並且將這兩個類群的形態上差異縮短了。支序分類的解析,將切齒龍置於最基底幹群的竊蛋龍類。而標本的發掘層位,老於白堊紀早期,大約128百萬年前,切齒龍誠然代表了迄今所知最早期的竊蛋龍類群的恐龍成員。切齒龍(incisivosaurus)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竊蛋龍類。
阿貝力龍(學名Abelisaurus)是阿貝力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現今的南美洲阿根廷。阿貝力龍身材中等,也有著短小的前肢,頭部和身體的比例較短。存在於地球,是恐龍大家族的一員。是食肉恐龍,捕食食草恐龍。
《恐龍世紀》來自2000年的迪士尼動畫片《恐龍世紀》,動畫背景為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故事大概就是一個領袖的成長史吧。儘管故事在今天看來不免俗套,但是特效依舊甩現在的很多國內特效大片一條街啊
《奇奇顆顆歷險記》講述了一個小霸王龍與命運抗爭的故事。小霸王龍在還是一個蛋的時候,就陰差陽錯地被竊蛋龍利爪帶到了慈母龍的營地,和姐姐小慈母龍顆顆相依為命。長大後的奇奇遭到慈母龍群的一致排擠,傷心之下,他和顆顆一起踏上了尋找媽媽的旅程。從此,在白堊紀的大地上展開了一系列奇妙而神祕的歷險。
《恐龍》小禽龍阿拉達生活在白堊紀晚期,他自小就生活在一個桃花園般的小島上。由一群狐猴撫養長大大的阿拉達從來就沒有見過自己的同類,與他的狐猴朋友一直無憂無慮的生活在一起。一場不期而至的流星雨將阿拉達所在的小島擊毀了,阿拉達和他的狐猴朋友一起逃難來到了大陸。這時,因為大氣變熱,水源供給越來越緊張,阿拉達他們遇上了一群正在遷徙尋找新的棲身之地的恐龍並加入了他們。於是,阿拉達和同伴們一起開始了這次異常艱難的遷徙之旅 。
名勝古蹟
美國猶他州12號風景道也稱為“時光之旅風景道”。它從南部的科羅拉多高原通往形成於億萬年前地質層,全長122英里。一路向東,你將飽覽猶他州紅色石漠的美景,還能看到形成於白堊紀時期的鐵鏽色尖頂,繼續往東,風景變為棕色崖壁和遍佈侏羅紀時期化石的平原。
英國侏羅紀海岸(Jurassic Coast)位於英國南部英吉利海峽,從東德文埃克斯茅斯奧科姆岩石群一直延伸到東多塞特斯沃尼奇老哈里巨石,總長153千米,並在2001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它由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懸崖組成,跨越中生代時期,該地區有很多獨一 無二的地理特性,並展現了不同的地形構造,包括天然拱門杜德爾門(Durdle Door)、拉爾沃思灣的石灰岩折曲和波特蘭島。
在海岸邊的沙灘和懸崖上,以及海蝕柱和石拱門上,到處都留下了史前歷史的痕跡,包括許多史前動植物留下的化石,其中甚至還有恐龍的腳印。
而整個海岸線蕞出名的就是由天然石灰岩在水中形成的杜德爾門(Durdle Door)象鼻山,它是由波特蘭石灰岩構造,經海水長期沖刷侵蝕形成,是侏羅紀海岸最上鏡的景點。
時間蹂躪記憶,人往往身不由己地凜冽忘卻。記憶消退如潮,難以控制。最終亦只可記得一些細微深入的細節,它們如白堊紀時流落在地球上的植物,亦是一種遺落。卻是自有定義和存在價值。
——安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