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南韓發現一件極為罕見的恐龍足跡化石,其細節對於理解極小型獸腳類恐龍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義。該研究由南韓晉州國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部金景洙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教授、南韓國家文化遺產研究所負責人林鐘悳博士等共同完成。相關論文最新發表於自然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古生物學家經常會發現骨骼化石,偶爾還能找到足跡化石,但是像肌肉或面板這樣的軟組織殘留物則極為罕見,而且往往儲存得不好。在過去幾年裡,中國與南韓、美國學者一直在積極尋找一種特殊的足跡——小龍足跡,這是世界上最袖珍的恐龍足跡。常見的恐龍足跡長度約20到30釐米,但小龍足跡卻只有2釐米左右,在野外不仔細辨認的話,很可能就會錯過。

這些精緻的小龍足跡一共有4個,組成了一道行跡,彷彿跨越了1億年的時空遇到人類。“小龍足跡僅在南韓和中國發現,是東亞白堊紀的特有足跡。這是世界上第10處發現有小龍足跡的化石點,也是首次發現這種足跡的面板印痕。”林鐘悳告訴記者。此前,古生物學家從未發現過有如此完美的面板印痕,足跡上的鱗片痕跡平均直徑還不到0.4毫米,而且不同於此前的鱗片印痕僅出現在足跡的部分割槽域,小龍足跡儲存了整個腳底的面板。

為什麼這些面板印痕儲存得如此完好?馬丁·洛克利解釋,足跡是在非常薄的一層細泥上留下的,當烏鴉大小的小龍踩在這個黏性地面時,腳底的鱗片紋理得到了完美複製。“證據還表明,在足跡形成之前,這個地方下過一場陣雨,因此在地面留下了雨滴的痕跡。在一個足跡上,我們觀察到小龍踩壞了一個雨痕,這證明先下雨,後有恐龍經過。”

古生物學家還發現,小龍足跡的鱗片模式與其他肉食性獸腳類恐龍的足跡相似,而明顯區別於古鳥類的腳底鱗片模式。此前發現的肉食性獸腳類恐龍足跡的鱗片要大得多,直徑可達2釐米左右,大約一個硬幣那麼大。“這表明所有的獸腳類恐龍都有類似的鱗片模式,小龍足跡上精緻的儲存完好的鱗片模式,就像比它大得多的近親鱗片的縮小版。”

盤點一下6種袖珍恐龍,顛覆你對恐龍的印象。寧城樹息龍

寧城樹息龍屬於獸腳亞目攀龍科,生活在中侏羅世的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古生物學家推測這種恐龍可能一種棲息於樹上的動物。

寧城樹息龍的體長不足二十釐米,但是古生物學家推測目前發現的化石可能還是幼體,因此成年的寧城樹息龍體長並不確定。大部分獸腳亞目恐龍的第二指是最長的手指,而寧城樹息龍的第三指則是最長的手指,而且長度達到第二指的兩倍。

寧城樹息龍由中國古生物學家在2002年命名,不久之後另一群古生物學家根據其他標本命名了赫氏攀龍,但是很快就有人指出赫氏攀龍其實是寧城樹息龍的次同物異名,應予以廢除。

胡氏耀龍

胡氏耀龍屬於獸腳亞目攀龍科,生活在中侏羅世的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胡氏耀龍和寧城樹息龍非常接近,但是二者的尾椎長度不同,胡氏耀龍的尾椎長度只有身體的70%,而寧城樹息龍則達到300%。

胡氏耀龍的體長只有大約二十五釐米,但是長有四枚超過二十釐米的尾羽,古生物學家推測胡氏耀龍的只有164克。

巴塔哥尼亞鼠龍

巴塔哥尼亞鼠龍屬於蜥腳形亞目原蜥腳次亞目(Prosauropoda),生活在晚三疊世的阿根廷。

古生物學家只發現了巴塔哥尼亞鼠龍的幼體和蛋化石,這些幼體的體長只有二十到四十釐米左右,但是古生物學家推測成年的巴塔哥尼亞鼠龍的體長可能超過三米。

遙遠小馳龍

遙遠小馳龍屬於獸腳亞目(Theropoda)阿瓦拉慈龍超科,生活在晚白堊世的蒙古。遙遠小馳龍的體長不足四十釐米,股骨長度只有5.26釐米。阿瓦拉慈龍超科恐龍的前肢一般很短,第二指和第三指退化,只有一個發育的第一指,古生物學家推測遙遠小馳龍可能用指爪來挖掘堅硬的白蟻丘

短羽始中國羽龍

短羽始中國羽龍屬於獸腳亞目傷齒龍科,生活在中侏羅世的中國遼寧省。短羽始中國羽龍的化石不僅儲存了完整的骨骼化石,而且還儲存了羽毛印痕。

短羽始中國羽龍的體長僅有三十釐米,頭骨長度只有4.32釐米,股骨長度只有4.85釐米,是目前已知體型最小的非鳥類恐龍之一。古生物學家發現不同於同時期的其他基幹恐爪龍類恐龍,短羽始中國羽龍的後肢並沒有很長的飛羽,因此可能和它的同類相比更善於奔跑。

赫氏近鳥龍

赫氏近鳥龍屬於獸腳亞目傷齒龍科,是短羽始中國羽龍的近親,同樣生活在中侏羅世的中國遼寧省。赫氏近鳥龍的體長只有不足四十釐米,股骨長度只有4.32釐米到6.62釐米,體重僅有110克。

2010年,中國和美國不同領域的科學家組成研究團隊,對赫氏近鳥龍化石進行研究,最終通過對赫氏近鳥龍化石儲存的黑素體大小、長度、形狀進行測量和統計復原了赫氏近鳥龍的羽毛顏色。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群星間暗淡而倔強的燈塔——淺談遊戲中的“科幻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