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心懷希望永遠是一種好事,也許是最好的事,心懷希望,就永遠有希望。——《肖申克的救贖》

有這樣一部電影,自1994年上映以來,長期高居豆瓣電影Top250的冠軍寶座和IMDb(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全美最受歡迎電影排行榜的榜首,它就是根據美國作家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講述了銀行家安迪因涉嫌殺害妻子及其情人,不得不含冤入獄二十年,歷經磨難,最終成功越獄,重獲自由的故事。整部影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人物角色性格飽滿鮮明,被無數人奉為了經典。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好的電影被人看完後總會有多種不同的解讀。《肖申克的救贖》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有人看到了夢想和追求,有人被其中的友誼和堅持所打動,也有人感悟到了自由和希望的重要性。

在我看來,逃離體制化的束縛,從而實現自我精神救贖,是貫穿整部影片的一條主線。

01體制化是溫水中的牢籠,習慣之後難以掙脫

了解“體制化”之前,我們必須先知道什麼是“習慣化”。

所謂習慣化(habituation),是指連續或多次重複出現的同一刺激使生物對其所作出的行為反應發生衰減的現象。簡單來說,是一個“脫敏”的過程。

小時候“狼來了”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習慣化過程。習慣化本是人們適應環境的一種生理機制,卻往往成為了束縛,甚至使我們變麻木的一個關鍵因素。

“體制”是人類生活所需要遵循的一套既定法則,而“體制”加上“習慣化”便產生了“體制化”。

小說《肖申克的救贖》裡對肖申克監獄體制化的過程有這樣一段描述:

起先,你無法忍受被四面牆圍住的感覺,然後你逐漸可以忍受這種生活,進而接受這種生活......接下來,當你的身心都逐漸調整適應後,你甚至開始喜歡這種生活了。什麼時候可以吃飯,什麼時候可以寫信,什麼時候可以抽菸,全都規定得好好的。

影片中,瑞德表達得更簡潔:“起先你恨它,然後習慣它,更久後,你離不開它,這就叫體制化。”

我們可以將瑞德的話歸納為五個步驟:

1.體制

我們生活的社會是由制度、規則和習俗所共同構建的,反過來說,一個社會如果需要穩定,體制是一定存在的。

2.牴觸

“體制”意味著“約束”,“約束”代表失去一定的“自由”。當我們失去一些自由,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的時候,首先產生的情緒必然是牴觸。

3.順從

當無力改變體制,我們沒有其他選擇,只能改變自己,逼迫自己順從體制。

4.習慣

習慣是體制化過程的關鍵點和轉折點,很多人在這一階段溫水煮青蛙般地被 “體制化” 了,他們在反覆的自我催眠中,不自覺地把自己束縛在了重重的條框中,無法突破心靈上的藩籬。

5.依賴

一個人在 “被體制化”的時候格外渴望自由,但是一個長期 “被體制化”的人是沒有能力來支配自由的。由於慣性和習慣, 依賴一旦形成,即使這個人跳出了迴圈,依舊會尋找新的約束,甚至要求回到原來的約束中去。

為了更清楚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我做成了如下的一張圖:

在專制封建的肖申克監獄內,犯人們無時無刻不在被體制化,這樣的迴圈在幾乎每一個新進入監獄的犯人身上一遍又一遍上演著。

剛進監獄的那一刻,獄警長霍德林會告訴你:“讓你吃你就吃,讓你拉你就拉,讓你放屁你就放屁。”如此被濫用的體制必然使犯人產生牴觸情緒,但是他們除了順從別無選擇,否則下場很可能像影片中的那個胖子一樣,因為幾聲哭鬧,被當場打得送去醫務室,最後失去了生命。

因此,肖申克里的犯人只能逼迫自己去習慣,漸漸開始依賴這樣的生活。他們需要這些規則秩序,體制給了他們安全感,所以寧願卑微怯懦地活著,也不願意尋找陌生的自由。出獄後,他們對外面的新世界充滿懼怕,從而無法適應。

安迪的好友瑞德就是這樣的例子。在獄中,他是神通廣大的商販和強者,犯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他搞不到的”。可他在出獄後卻悲哀地發現,自己小便前習慣性地會向經理報告,否則“一滴尿都尿不出來”。正是肖申克幾十年的改造使本來自由的心靈習慣了牢籠的禁錮。

電影是藝術的表達,其中包含著誇張誇大的成分,去除這些之後,肖申克監獄的場景便是我們社會中一部分人的縮影。

被體制化所束縛的人們,彷彿被關進了溫水中的牢籠,獲得了生存的權力,獲得了久違的安全感,卻失去了離開體制的能力。

02體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維體制化

知乎上有人將被體制化的生活狀態概括出三個特徵:

早已習慣整天按照預設好的程式機械地活動生活說不上太好,也說不上太壞,可就是離不開性格的稜角被抹去,思想的火花被澆滅,成了習慣逆來順受的人

體制和體制化在一定程度上都不會直接造成這樣的結果,影響人們生活狀態的原因是思維體制化。體制可以給你圈定一個活動範圍,體制化可以限制你的部分活動,可它們終究不會干涉你的思維。

當你放棄了自己對思維這最後一道防線的控制權,你便喪失了獨立思考和掌控生活的能力。更甚者,直接懶得去思考,過著年年如一日的生活。

這就是思維體制化的結果,說白了,就是思維的僵化。

正如安迪所說:“有的人在忙著生,有的人在忙著死”。有的人能夠掙脫體制,卻未必能夠掙脫思維體制化。

電影中最典型的人物就是監獄圖書館管理員老布。老布是獄中極少數上過大學的囚犯,當他服刑50年後終於被假釋時,卻不願離開。而其在假釋出獄後,曾一度想到“是不是應該再幹點壞事,好回到原本熟悉的地方去”。他不知道現在“自由”的生活裡可以做些什麼,思維體制化使他喪失了對生活的適應性,最終在惶恐無助中悽慘自盡。

肖申克監獄

同樣被體制約束的安迪,卻做了截然相反的選擇。從入獄起,他沒有一天放棄過對生活的希望和熱愛。為一起修繕房頂的同伴爭取啤酒、通過喇叭為大家違例播放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改造監獄圖書館、幫獄友通過考試......甚至還在監獄的時候 ,他就已經憧憬自己出獄後到溫暖而沒有記憶的小島上過一種自由又安詳的生活。

與此同時,安迪在心裡一步步為自己規劃了越獄的過程。每天,安迪都深信著希望的力量,讓生活過得有奔頭、有意思。我想,這便是安迪沒有被監獄磨掉銳利的進取心和自尊心的原因。監獄禁錮了他的身體,可他的靈魂早已飛到了外面的世界。

如劇中所說:

同樣,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會被各種各樣的體制所約束,而思維是否會被體制化的關鍵在於自身對工作和生活的掌控能力。

一、工作上培養危機意識,時刻保持精進和成長

談起工作,老一輩的人常常會提及“鐵飯碗”和“穩定”,認為獲得這樣的工作之後,生活可以一直保持安逸和安穩。其實,這是典型的“終點思維”在作祟。

終點思維(terminus thinking),指在諸多選擇與程序中始終相信存在某個已被窮盡的終點,並認為在達成這個終點後能夠一勞永逸,完事歸一。

這些句子你一定再耳熟不過了:

等你上大學了就輕鬆了等你工作了就好了等你結婚了就穩定了

於是:

高中或大學畢業後不再主動學習找了一份體制內的工作就安於現狀結婚之後不再考慮如何維繫感情

最終,你每天沉迷於娛樂和瑣碎,不知不覺中已經跟不上週圍人的步伐,拿著不高的“死工資”,迎來一段失敗的感情......幻想在某個點過後一直維持現狀到老的人,必然被時代的洪流所拋棄。

電視劇《你是我的兄弟》講述了一個普通百姓家庭裡四兄弟的成長故事,哥哥馬學武(張嘉譯飾)和弟弟馬學軍(鄧超飾)的一段爭吵曾在某平臺上爆火。

哥哥十六歲進了一家工廠,整整工作了十一年。可自從他進工廠之後就徹底安逸了,技能和剛進廠的時候差別不大,眼界也只侷限在了工廠中。可是,這個他以為可以呆一輩子的工廠,在他二十七歲的時候把他開除了。

突然的失業讓處於黃金年齡的哥哥慌亂萬分,甚至一蹶不振,他不知道失業之後能做什麼。弟弟是一個敢於嘗試各種新事物的人,他對哥哥又同情又生氣,於是這場爭吵爆發了。

其中我對弟弟的這段話印象深刻:

我給你打個比喻你現在像什麼,你像被人養熟那鳥,在那籠子裡那鳥!給你一口食,給你一口水,你覺得關進那籠子也是好的。你越來越像那鳥了,知道嗎?籠子再好,鑲金邊嵌瑪瑙,那也是籠子!籠子門現在打開了,讓你展翅高飛,你飛去啊,不會呀?

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哥哥恐懼又牴觸,他寧願找一個讓自己安穩一輩子的“籠子”,把自己關進去,也不願嘗試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可是,生活不會一塵不變,更沒有永遠的“穩定”和一勞永逸。

2015年,張泉靈從工作了十八年的中央電視臺離職,事後坦言:“我要跳出去的魚缸,不是央視,不是體制,而是我已經在慢慢凝固的思維模式。”

張泉靈是大家熟悉的央視主持人,她1997年進入央視工作,曾擔任過《東方時空》、《人物週刊》、《焦點訪談》等節目的主持人。離開央視後,張泉靈成為某基金創始合夥人,做了一名投資人。2019年初張泉靈進入某付費知識平臺,出任董事長。並且還自己直播教語文,在個人社交平臺上為自己的網課做宣傳。

曾擁有別人難以企及的成就的張泉靈,選擇不斷為自己注入新鮮血液,進行多維度的嘗試,保持個人的不斷成長。

羅振宇曾給張泉靈送出過一個標籤:探路者。

時刻保持危機意識,豐富自身思維,提升能力,持續專注於個人的成長與精進,做自己人生的“探路者”。

體制不可怕,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的工作,都是不同人的選擇而已,它不是制約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關鍵因素。

關鍵在於,我們的思維是停滯不前還是勇於前行。

二、生活上保持樂觀的心態,少抱怨,積極接納自己

生活中,總有人經常把“豬隊友”、“爛市場”、“弱智老闆”、“渣男”等稱呼掛在嘴邊。而事實上,這樣的人,已經被“環境型思維”牢牢困住。

了解“環境型思維”之前,首先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NLP思維邏輯層次。

NLP思維邏輯層次也稱理解層次。在NLP中,環境、行為、能力稱為低三層,這是我們可以意識到的層次,而信念/價值觀、身份、精神(系統)稱為高三層,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需細心分析才有可能被發現。

我們應當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高三層上,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成長。

而環境是最底層的思維,應當是考慮最少的那一個。

環境型思維(environment thinking),指把問題發生時的首要原因習慣性歸結到除自己以外的外部環境的一種思維模式。

擁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遇到困難和無法解決的問題,或自己負責的東西出岔子時,把一切原因都會歸到自己以外的環境中去。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我很喜歡:

表面再光潔的事物,放到顯微鏡下也會變得毛毛糙糙,遠觀再舒適的環境,置身其中也會捕捉到無數芒刺。

再舒適的環境也有讓你糟心的那一面,再不順的境遇也有絢爛的一角。做人做事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保持樂觀的心態。當你相信人定勝天的力量, 你便有足夠的能量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奇葩說第六季再前段時間剛剛落幕,詹青雲實至名歸地獲得了“BBking”的稱號。在奇葩說第五季我就很喜歡她,她的發言總是擲地有聲又溫暖人心。直到最近我看了關於她的採訪和相關故事後,我才明白,正是她與環境型思維的對抗,造就了一路的成績。

詹青雲,本科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是哈佛的法學博士。但她並不是那個從小天賦異稟的孩子,相反,她小時候是一個不被老師看好的平庸學生。

小學數學老師說她是“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來。”有老師對她媽媽說:“她連高中也考不上的,趁早送去讀技校吧。”還有個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她是“笨豬”。

可詹青雲沒有因此而自我墮落,因媽媽一句善意的謊言,最終通過努力,贏得了年級第一。她接受採訪提到這段經歷的時候說:“所以我的人生預期非常低,後來人生給我的這些機遇,我都覺得是額外的獎勵。”

詹青雲

後來她考到香港中文大學,學的是政治經濟學。她想有所學且有所為,聽導師說“政治學只分析問題,不解決問題”時,最終她選擇貸款了一百萬去哈佛讀法律博士。很多人對她的這個決定很驚愕,問她為什麼有勇氣貸款一百萬去上哈佛,她淡淡地回答:“其實這不是一件很驚險的事情,我敢借,是因為我知道工作以後我能還上。”

現在的詹青雲,追求的不是世俗標準下的“成功”,而是“自由”——自己給自己制定規則的自由。正如她自己所說:“今天我只想做一個被自己喜歡的,無論活得特別還是平凡,都能接受自己的人。”

瀟灑通透、跳脫環境影響、積極接納自己,這是詹青雲的處世之道,更是她取得成功的原因。我們無法決定和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那麼就要儘量避免產生環境型思維,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是生活和做事的關鍵。

03持續的行動力和強大的學習力是逃離體制化束縛的關鍵

前面兩個部分分別講述了什麼是體制化以及如何避免思維體制化,那麼,真正逃離體制化束縛的關鍵是什麼呢?我總結了兩點:持續的行動力+強大的學習力,在兩個方面我提供了一些可執行的方法論,在下文與大家分享。

一、持續的行動力需要“積極主動模式”和“成長型思維”

(1)成長型思維

在《終身成長》這本書裡,作者提出了人腦具備的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擁有不同思維模式的人,他們所走的路一定是不同的。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智力是固定不變的,為了使自己看起來更聰明,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會選擇逃避,早早便停滯不前;而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他們相信智力會不斷提高,因此選擇直面挑戰,接受批評,不斷完善自我。

固定型思維模式中,成功來源於事情的結果,能夠證明自己的天賦和能力。而成長型思維模式中,成功來源於儘自己最大努力做事,來源於學習和自我提高。

舉例來說,固定型思維認為:

我希望你表揚我聰明別人成功會威脅到我如果我失敗會無地自容聰明才智決定一切我不想嘗試自己不擅長的事

成長型思維認為:

我希望你表揚我努力別人的成功可以啟發我如果我失敗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態度和汗水決定一切我想要挑戰我自己

獲得成長型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把目光放長遠的同時積極進取。那麼,如何獲得成長型思維模式呢?書中同樣給出了答案。

第一,接受。接受並擁抱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

第二,觀察,觀察明確是什麼激發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

第三,命名,給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起個名字;

第四,教育,在他出現並阻止我們時,嘗試讓自己說服他,告訴他為什麼不這樣做的原因,並邀請他和你一起面對挑戰。

用成長型思維做事的人,往往擁有更持續的行動力,心態也更加平和且積極,在事業、情感、教育等多個領域都會有所幫助。

(2)積極主動模式

積極主動模式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提到的概念,也是七個習慣中首要的一個習慣。如下圖所示,選擇的自由包括自我意識、想象力、良知、獨立意志。這四項天賦,就是人類獨一無二的能力,這就是史蒂芬·柯維介紹的“積極主動模式”。

也就是說,面對外界的刺激,每個人都能做出迴應,但迴應是消極被動,還是積極主動,完全取決於自己,兩者的結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在書中講述了二戰時期作為猶太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毛骨悚然的經歷。在親人全部死於毒氣室,只有自己和妹妹倖存的狀態下,他意識到,雖然納粹摧殘著他的肉體,但他的自我意識卻是獨立的,可以決定外界刺激對自己的影響程度。

他開始想象自己獲釋,站在講臺上給學生們講課,想象未來的各種美好,他選擇只看到美好的一面,在艱難的環境中重新看到了希望。

這與被關在肖申克的安迪的經歷何其相似,安迪通過讓自己心中永葆“希望”的方式來抵抗“體制化”,他們都選擇了積極主動的模式。

懂得積極主動的人,他們從不把命運交給別人,即便遇到困難,也會想盡辦法激勵自己,利用主動思維去創造奇蹟。用積極主動的心態“立即行動”比任何空想都來得實際有效。

二、“三階段法”讓你擁有強大的學習力

雷軍在一次分享中提到,自己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聽了一個老教授的演講,主題為怎麼上大學?

是你要學會怎麼學習,而不在於你學了什麼。不是你把學校的每一科考一百分就叫成功,最重要的是學會怎麼學習。

因此,學習力是什麼?通俗來說,“學習力”是一個人能夠快速獲取知識並讓它產生價值的能力,是學會“怎麼學習”的能力。

李笑來在主題為“七年就是一輩子”的一場演講中,講述自己的經歷的同時,提供了一套如何學習的方法,我認為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我將它稱為“三階段法”,分享給大家。

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一個瓶底透明的玻璃瓶朝向有Sunny的地方,分別放一隻蒼蠅和一隻蜜蜂進去,二者的結果是不同的。蜜蜂具有方向性,看到光源後會認為瓶底便是出路,於是會拼命地撞,直到毫無力氣為止;而蒼蠅卻不同,它會在各個方向胡亂衝撞,在某一刻剛好找到了出口。

我們的人生也是同樣,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時,我們會擁有“蒼蠅”和“蜜蜂”兩種模式。第一階段應當採用蒼蠅模式,第三階段應當採用蜜蜂模式。

下面我來具體解釋一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保持開放的心態,不為自己設限。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應該像實驗中的蒼蠅一般,不怕試錯,不為自己設限。多方向的嘗試會讓你很快找到努力的方法和方向。

第二階段,掌握底層邏輯和方法論。李笑來總結了五個通用的簡單又有效的方法論,分別是:開放、主動、隨機、樂觀、耐心。

第三階段,確定方向持續努力。掌握方法、明確方向之後,我們應該立刻轉變為蜜蜂模式,朝著確定好的方向拼命成長、拼命突破。

當然,除了這一方法,還有許許多多其他提升學習力的方法。方法可以不同,但我們都需要在這一過程中付出大量的努力,用強大的學習力為自己賦能,才能幫助我們不被“體制化”所束縛。

結語

人生的一部分就是肖申克的縮影,我們會遇到很多無奈,會被體制限制,但我們的靈魂和身心永遠不會禁錮。像安迪一樣,永葆希望、積極生活,努力擺脫“體制化”的束縛,才能實現我們個人精神上的自我救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微信小程式運營推廣的60個入口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