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科學猜想文集

(265) 恐龍滅絕與生態環境變化--萊昂納託微博引發的思考

博友萊昂納託傳送了《白堊紀晚期的生命》的文章,文章指出:在白堊紀的最後階段,北美洲的大片河流和沼澤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物。帶角的三角龍、長有鱗甲的甲龍,還有埃德蒙頓龍、賴氏龍、副櫛龍等鴨嘴龍科恐龍都屬於食植動物。翼龍類中龐大的風神翼龍翼展可達12米。這些動物一個也沒有幸存到新生代,但許多哺乳動物卻做到了,其中包括原始的有袋動物。其實,中國也是如此,在南部的恐龍化石中多以中小型恐龍為主,它們雖然渡過了中生代進入到新生代的古新世,但也沒有幸存下來。在化石的發掘中多出現了被寄生蟲類侵蝕的骨骼化石,這一化石現象並不是在證明恐龍滅絕於溫疫,寄生蟲的繁榮取決於溫度與溼度的增長,而溫度與溼度的增長是大氣圈層增長的結果。

圖一:三角龍: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生活範圍比較廣泛。

圖二:埃德蒙頓龍:食草動物,生存於接近岸邊的環境。

圖三:甲龍:生活在森林、紗漠的食草恐龍。

圖四:普瑞斯比鳥:屬淺湖濾食恐龍。

圖五:賴氏龍:草食性恐龍,生活於河畔的低地與氾濫平原。

圖六:副櫛龍:草食性恐龍,生活在河流與氾濫平原之間的低地。

(微博無法傳送圖片,敬請閱者原諒)

這些恐龍都屬植食動物,植物的繁榮與生態環境有直接關係,中生代是蕨類植物繁榮的時期,而蕨類植物絕大多數是水生或者半水生狀態的植物。中生代植食動物的繁榮與植物種類的繁榮有直接關係,植食動物的消失證明植物生長的環境在變,出現了植物種類的更替,例如,被子植物逐漸取代了蕨類植物,蕨類植物中含有較多的營養物質,如澱粉等等,是植食動物繁榮重要食源。一些不能為恐龍食用的植物大量生長是構成植食恐龍消失的直接因素。植物由水生狀態向半水生狀態、淺水狀態、溼地狀態、潮溼狀態演化,是植物的演化過程也是動物的演化過程。伴隨著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溼地向陸地過度就是一個最好的地質演化過程。中生代的動物絕大部份是溼地動物,恐龍的繁榮證明中生代沒有高山高原,幾乎所有的平原丘陵地區都是溼地地區。隨著造山運動的興起,溼地在地質快速的隆起中消失,恐龍也伴隨著它們一起消失。

新生代地質構造運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造山運動,造山運動推動了陸塊的大面積形成,同時也使陸生植物如被子植物全面繁盛起來。大面積的陸地雖然有豐富的植物資源,但這樣的生態環境不適合恐龍的生存,導致恐龍最終的滅絕。由於上述恐龍的消失涉及到生態環境與生物演化的關係,所以,我在此發表個人的觀點,並作為我的一篇微博釋出,不知萊昂納託是否同意?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疫”線之外 志願車隊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