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它體如一粒沙子,在5億多年前就已經存在,由於獨特的身體構造,使它能夠反映出當時當地的地質狀況,所以它的化石在億萬年之後就成為地球滄海桑田變遷的“見證者”,它就是有孔蟲。探索有孔蟲的祕密,其實也是在探究地球變化的祕密。

有孔蟲是帶殼的海生單細胞動物,大多數種類的有孔蟲體長不到1毫米,少數大者可達10毫米以上。因其房室之間有孔相通,故稱有孔蟲。有孔蟲有5億多年的地質歷程,其保存於不同地質時期的已知種類約有4萬種。它們分佈廣,對環境條件反應敏感,被譽為“大海里的小巨人”。現代的有孔蟲絕大多數都是海生的,只有少數生活在瀉湖、河口等半鹹水的環境裡,也有極少數廣鹽性的可以生活在超過正常鹽度的鹹水裡,還有極個別的可以生活在淡水裡。

有孔蟲種類多,形態也各異,有瓶狀、螺旋狀、透鏡狀等。它們也有碳酸鈣質的殼,殼由單房、雙房或多房組成,這種變化多端的外殼體現了有孔蟲在美學上的價值,其殼的精美程度令人歎為觀止,足以稱得上是大自然的藝術品。有孔蟲的殼上有孔,偽足可以從孔中伸出來捕捉食物。它們喜歡吃矽藻和其他微型藻。

有孔蟲分為在海洋表層生活的浮游型和深藏海底的底棲型。其中,以底棲有孔蟲為多,底棲者可以用偽足進行有限的運動,每小時能移動1~6釐米。它們沒有鞭毛或纖毛,都靠細胞質向外突出形成的偽足來捕食和作有限的運動。

浮游有孔蟲大小約在0.1~1毫米之間,在顯微鏡下是一種呈半透明氣泡狀的生物。之所以呈現出透明狀,是因為它的殼成分為碳酸鈣。裡面的軟體只要離開海洋不久就很快分解,所以每次捕到有孔蟲,就要立刻對其進行清洗,加入緩衝液,然後從其軟體內提取DNA溶解在液體裡,最後放人零下20℃的低溫中儲存。

在海洋中,動物死亡後就會沉到海底,形成一種軟泥,在地質演化中,這種軟泥可被壓縮成灰質巖或白堊。在大洋底層的沉積物中往往有大量有孔蟲化石。科學家們根據這些發現,進行地層劃分,判斷地質氣候,甚至可以根據有孔蟲化石數量的變化,判斷出地球氣候上的冷暖變化,推測地球的滄桑變遷。

例如,人們在江蘇省南通、鹽城、連雲港等地幾十米深的地下發現有大量有孔蟲殼體,這說明,10萬年前,這裡曾是一片汪洋。而在新疆、山西、四川、北京等地的地下也發現了有孔蟲化石,證明很久以前,這些地方也曾是汪洋大海。

人們通過對各種形態的有孔蟲的生活年代進行研究,然後,通過地質考察,根據不同地域發現的不同形態的有孔蟲,藉以判斷地層年代。如此,有孔蟲起到年代標籤的作用,是見證地球滄海桑田變遷的證據。如果在地層裡發現了有孔蟲的化石,就可以判斷出該地層的具體“年齡”。有孔蟲作為重要的環境指示生物,廣泛應用於生物地層、古海洋、古氣候和石油勘探開發等研究。

人們相信,地球氣候的變化是週期性的,西太平洋低緯區被科學界認為是整個地球的水汽和能量的重要來源,而通過研究孔蟲化石,就可以揭示出古海洋環境變化的豐富資訊。因此,可利用有孔蟲化石等這些小東西,來再現整個西太平洋地區50萬年前古環境變化過程,這樣,當代科學家可對古海洋氣候變化的全貌就有清晰的認識。同時,通過這種變遷過程的了解,可以認識今後地球海洋變遷的規律,為人類更好地利用海洋、保護環境提供科學依據。由此可知,研究有孔蟲的意義可真不小啊!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地鐵上暖心一幕:你眼中的“熊孩子”,卻愛你如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