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中美古生物學家在西班牙北部阿斯圖里亞斯省(Asturias)和中國雲南祿豐發現了一批特殊的足跡,這些足跡顯示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的時候,這些地區生活著一類奇特的古鳥或鳥形恐龍,該發現對研究歐洲與中國晚中生代鳥類與恐龍動物群的分佈與演化都有著重要意義。

▲古生物學家用直升機搬運阿斯圖裡阿斯的足跡化石

西班牙北部阿斯圖裡阿斯省瀕臨大西洋海岸,有一處非常著名恐龍化石點,從希洪(Gijon)到裡巴得賽亞(Ribadesella)這段海岸被稱為“恐龍海岸”。多年來,古生物學家在這一帶發現了大量的距今1.5億年前的侏羅紀動植物化石,其中更以大量的恐龍腳印化石而聞名世界,這裡也聳立著歐洲最大的幾個恐龍博物館之一:西班牙阿斯圖裡阿斯侏羅博物館,展示著全世界最好的一批恐龍足跡和化石。

▲皮氏三叉足跡的模式標本

1995年開始,一系列的帶羽毛恐龍化石發現讓鳥類起源漸趨明朗,發現於侏羅紀中期的近鳥龍,侏羅紀晚期的始祖鳥代表著恐龍向鳥演化的重要節點,不過,生命演化的道路往往錯綜複雜,除了中國遼西地區,德國索倫霍芬之外,世界上的侏羅紀古鳥類或鳥形恐龍記錄非常少。

2002年,西班牙古生物學家加爾西亞-拉莫斯描述了一些來自阿斯圖裡阿斯的奇特足跡,它們長11釐米,寬14釐米,具有非常明顯的鳥類足跡特徵,但沒有做進一步的研究,沒想到,相似的足跡卻在十餘年後出現在中國雲南。

“2018年,我們團隊在雲南祿豐考察的時候,雲南祿豐縣國土資源局地質遺蹟保護管理所所長王濤告訴我們安寧組地層有一批多樣化的足跡。”領銜該研究的邢立達副教授表示,“我們最初沒有抱很大的期望,但後續的挖掘帶給我們很大的驚喜”。

▲西班牙阿斯圖裡阿斯恐龍海岸的恐龍足跡

“足跡點就在恐龍谷博物館的後山,我們穿過一片玉米地,挖開浮土和落葉,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怪足跡,”參與考察的昆明龍隱虎魄博物館負責人賈曉女士回憶道,“足跡長度18.5釐米,寬度約35釐米,看起來特別像鴕鳥的足跡,但這可是距今1.5億年前的侏羅紀末期。”

研究人員為足跡做了模型,後期做全球足跡化石對比的時候發現祿豐足跡與阿斯圖裡阿斯的奇特足跡除了尺寸差異之外,其它特徵非常吻合,比如很弱的前趾分異度,寬的趾間角,中指很短,長寬比0.5至0.8,行跡很狹窄等。團隊成員多次訪問阿斯圖裡阿斯足跡點,詳細對比了這兩批的足跡,並意識到這是一個嶄新的足跡物種。

▲西班牙阿斯圖裡阿斯恐龍海岸的恐龍足跡2

邢立達團隊將這批足跡命名為三叉足跡(Tridentigerpes),學名中的trident為三叉戟,源自古羅馬神話中的海神尼普頓。西班牙標本命名為皮氏三叉足跡(Tridentigerpes pinuelai),向西班牙優秀的足跡學家勞拉·皮努耶拉博士致敬;雲南標本命名為李氏滑石板三叉足跡(Tridentigerpes huashibanleei),指出了發現地點滑石板村,以及向長期支援中國古生物研究的《國家地理》中文版總編輯李永適先生致敬。

▲西班牙阿斯圖裡阿斯侏羅博物館

“皮氏三叉足跡的發現意味著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西班牙海岸生活著一類很古老的濱鳥類,而萬里之外的祿豐盆地,李氏滑石板三叉足跡的造跡者是一類更大型的動物,它們的體型可能達一米,甚至更大,考慮到地質年代背景,這在當時是非常大型的古鳥類或鳥形恐龍了。”著名足跡學家,馬丁·洛克利如此認為。

▲邢立達與王濤在祿豐考察

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鳥足跡都是來自白堊紀早期,侏羅紀晚期的記錄非常少見,我們此次不但在西班牙和中國取得新發現,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也有類似發現,這意味著鳥類的早期演化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為複雜,大型化的趨勢出現得很早。

▲足跡學家勞拉·皮努耶拉博士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G。Lockley)教授、澳洲昆士蘭大學的安東尼·羅米里奧博士(Anthony Romilio)共同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古生物學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疫情期間憋不住的網友意外翻出一件94年的汾酒 快去翻倉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