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一次對內蒙古二連盆地進行的科學考察中,發現一種巨大的獸腳類恐龍化石,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研究,最終確定這是一具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似鳥恐龍化石,並把它命名為二連巨型龍(Gigantotal torerlianensis)。
這一發現;引起世人關注。因為,二連巨齒龍的許多奇特形態特徵未見於其他任何恐龍。比如,它的體形可與以“大塊頭”而出名的暴龍類相比,生長速度甚至快於某些大型暴龍類,但它卻屬鳥類的近親——竊蛋龍類,而該類大都是“袖珍型”的;它身軀龐大,但小腿卻很修長,奔跑能力也強於其他恐龍;它沒有長牙齒,而是發育了一個巨大的喙,尚不知是用來切割植物還是獵食小型動物抑或是用來壓碎蛋殼的。二連巨盜龍具有的許多與鳥相似的特徵以及如此懸殊的體形,使人們認識到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的複雜性。
二連巨盜龍,從它的命名中我們可以知道它的發現地是在內蒙古二連盆地。二連盆地位於內蒙古和蒙古國東部交界處,是世界著名的晚白堊世陸相化石產地。1922年4月25日,古生物學考察史上著名的中亞考察團來到了二連浩特西北方的一個名叫鹽池的鹹水湖邊,他們來到這裡原本是想找到古人類化石來驗證古生物學家奧斯本關於人類起源於亞洲東北部的理論,然而機緣巧合,他們並沒有找到古人類化石,卻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和哺乳動物化石。
中亞考察團的第一批考察隊員在二連僅停留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之後考察團的其他野外隊伍又於1923年和1928重返這片地區進行考察。其中一個重要發現是在1923年,發現了一些部分完整的骨架和很多零散的恐龍骨化石以及一些恐龍蛋殼。這次發現的恐龍蛋殼化石是世界上首次確認的恐龍蛋化石,因此在恐龍研究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1928年,考察隊員又在一個恐龍的窩裡發現了4枚完整的恐龍蛋。
1959年6月,第一期中蘇聯合科考隊對二連地區進行了考察,在6個星期的野外工作期間他們採集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後來,由於兩國關係惡化,聯合科考被迫停止,合作研究也中斷了,化石材料也被擱置在兩國各自的研究所裡。
1972年~1974年,北京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內蒙古博物館組織了聯合考察隊對二連地區進行了科學考察,發現了以鴨嘴龍類為主的化石標本。
中國和加拿大聯合科考隊於1988年和1990年對二連地區進行了兩次科考,有許多有價值的發現,其中包括了數窩恐龍蛋和一具不太完整的鷹龍骨架。此外還發現了兩個鴨嘴龍化石的集中地。但是其中一個化石堆積地的化石,原始來源應該是原來中蘇聯合科考時被推土機翻出來堆積起來的岩石,經過了30年暴露在地表,自然界風和水的侵蝕將包裹在沉積岩中的化石暴露出來,就形成了這個化石堆積。對這批化石材料的收集整理,極大地擴充套件了二連組動物群的生物種類。
二連地區所產恐龍化石的種類比較豐富。化石儲存以獸腳類恐龍(恐龍主要劃分為兩個大的類群,一類是蜥臀類,一類是鳥臀類,而蜥臀類又可以劃分為獸腳類和蜥腳類,獸腳類是恐龍家族中最為繁盛的一個分支)最為豐富,有奔龍類、傷齒龍類、似鳥龍類、暴龍類、鐮刀龍類,加上這次發現的二連巨盜龍(屬於竊蛋龍類),獸腳類恐龍中的幾個大類群幾乎都在這裡出現了。另外在二連地區還發現了一些蜥腳啖和鳥臀類恐龍化石,但屬種的豐富程度遠不及獸腳類恐龍。
恐龍蛋在數次考察中皆有發現,其中1988年的考察中發現的恐龍蛋最為豐富,有5窩圓形恐龍蛋,每窩數量均有23個,直徑約9~10釐米,蛋殼表面光滑平整,推測是二連地區某種似鳥龍的蛋。
戲劇性的發現過程為了對二連地區的恐龍化石進行更加深入和詳細的研究,最近幾年,科學家們對二連盆地又組織了新一輪的考察,並且採得了大量恐龍化石標本。其中一項重要發現就是我們文章開頭提到二連巨盜龍的發現。二連巨盜龍的化石標本採集於內蒙古二連盆地出露的晚白堊世二連組,時代距今約8000萬年。
二連巨盜龍的發現過程頗富戲劇性。在過去的幾年裡,在二連地區發現了兩種奇特的新的鐮刀龍類和一種新的叫做蘇尼特龍的蜥腳類恐龍。2005年4月,日本國家電視臺(NHK)來到二連盆地,報道這裡的恐龍化石發現,尤其是蘇尼特龍的發現過程。當時,由內蒙古的古生物學者譚琳領導的野外考察隊也正在這裡進行恐龍化石的發掘工作。攝製組的人員沒有想到,在這片戈壁灘上,隨時都有可能看見暴露出地表的恐龍骨骼碎片,在這樣的環境中攝製有關恐龍化石發現的科普節目當然令他們感到非常興奮。美中不足的是,大多數暴露的化石尺寸較小,和蘇尼特龍的體型不匹配。這時,一行人被告知,在不遠處乾涸的河岸邊上暴露出的一塊化石個頭較大,有可能屬於蘇尼特龍。
於是,攝製組跟隨譚琳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研究員來到了河床邊,再現蘇尼特龍的發現過程。譚琳和徐星一邊用小刷子慢慢刷去覆蓋在化石上的已經風化的鬆軟的岩石,一邊介紹蘇尼特龍的發現過程和科學價值。隨著化石的逐漸暴露,他們很快注意到暴露出的股骨關節面顯然和蘇尼特龍所屬的蜥腳類恐龍不同,而是更加接近獸腳類恐龍,於是他們讓攝像師停止了拍攝,開始了全面發掘。
在野外的時候,由於化石沒有完全暴露,無從準確判斷這個化石所屬的類群,不過,考慮到這顯然是一種巨大的獸腳類恐龍,他們初步判斷可能是暴龍類化石,因為在白堊紀晚期的獸腳類恐龍當中,暴龍是以其巨大的體型出名,最為著名的暴龍就是我們熟悉的霸王龍,但之後在實驗室內完成了化石修理之後,他們才意識到這原來是一隻巨大的竊蛋龍類的化石。
形似暴龍卻是鳥類近親三連巨盜龍體長大約8米,站立高度超過5米,體重大約1400千克,體型可與著名的暴龍類相比,但是三連巨盜龍屬於鳥類的近親——竊蛋龍類,這一類群的其他屬種體型很小,身披羽毛,多數體重僅為幾千克。鑑於二連巨盜龍比其他竊蛋龍類體型大出太多,研究人員對兩套不同的資料進行了分析,以確認二連巨盜龍的親緣關係。兩次不同的分析肯定了二連巨盜龍屬於竊蛋龍類,並且代表一種過渡型別的竊蛋龍類。二連巨盜龍體重大約是其近親——尾羽龍(一種在中國遼寧發現的竊蛋龍類)的近300倍。
由於竊蛋龍類的前肢和尾巴上是長有羽毛的,而且竊蛋龍類是具有孵卵行為的,而其前肢羽毛正是用於孵卵保溫的,由此,科學家們推斷二連巨盜龍這一巨型恐龍也像尾羽龍一樣體披
羽毛。發現如此巨大的長羽毛的動物超乎了人們的想象。此前已知最大的長羽毛的動物是生存於800萬~600萬年前的澳洲的一種體重約500千克的雷鳥,二連巨盜龍的體重大約是這種雷鳥的3倍。有趣的是,二連巨盜龍沒有長牙齒,而是發育一個巨大的喙。作為具有鳥喙狀結構的最大的恐龍,其食性至今仍不為人所知,因為其身體結構既顯示出有表示植食恐龍的結構,如頭小脖子長等,也表現出肉食恐龍的結構,如長長的爪子。其他竊蛋龍的食性有吃植物的,有吃軟體動物的,有吃蛋的,也有吃肉的。
身披羽毛且善於奔跑
科學家們採用了多種技術來研究二連巨盜龍。通過切片方法,他們分析了三連巨盜龍骨骼的微觀特徵,從而獲得了有關三連巨盜龍的壽命、發育階段和生長模式的資訊。科學家們發現,二連巨盜龍化石標本大約在11歲左右死亡,死亡時剛剛進入成年期,推測完全成年的二連巨盜龍要遠重於1400千克。科學家們推測,二連巨盜龍採用一種加速生長的模式,其生長速度甚至快於某些大型暴龍類。科學家們還運用CT掃描技術對三連巨盜龍的脊椎內部進行了觀察,他們發現這些脊椎內部具有海綿狀結構,與一些大型植食性蜥腳類恐龍相似,可能是為了減輕體重。
二連巨盜龍的許多奇特形態特徵未見於其他任何恐龍。比如,科學家們至今還不能確認三連巨盜龍脊椎體上一些奇特的孔洞的功能,此外,三連巨盜龍的後肢比例也異乎尋常。一般而言,當恐龍體型變大的時候,他們的四肢會變得更加粗壯,遠端部分會變得更短,但是二連巨盜龍和大小相似的其他恐龍相比,後肢卻顯得纖細,小腿修長,指示它的奔跑能力強於其他恐龍。
鳥類的起源以及飛行起源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關於鳥類起源主要有兩大假說:“槽齒類爬行動物(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起源假說”與“恐龍起源假說”。這兩大假說曾激烈地碰撞過,爭論雙方都寫了大量的文章和書籍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槽齒類起源假說”的支持者認為恐龍已經相當的特化了,不可能再演化出鳥類,所以鳥類的祖先只可能是比恐龍更加原始的槽齒類;“恐龍起源假說”支持者認為恐龍和鳥類之間存在大量的相似特徵,一些小型的恐龍逐漸演化成鳥類,並且逃過了那場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滅絕,而繼續生存下來。由於化石材料的缺乏,特別是鳥類的重要特徵羽毛很難在化石中儲存,所以雙方都不能說服對方接受自己觀點。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後期,奇蹟發生了,中國遼西地區發現了大量長羽毛的恐龍化石,這些重要化石的發現使這一場近百年的爭論漸漸平息下來,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認同了鳥是由恐龍演變而來,恐龍以另外一種形式在這個地球上生存著。
解決了鳥類的起源問題,關於鳥類的飛行起源問題,也就是鳥類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問題又擺到了科學家們的面前。關於飛行起源的假說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鳥類飛行奔跑起源說”,另一種是“鳥類飛行樹棲起源說”,這兩種假說的支持者同樣爭論得不可開交。支援“鳥類飛行奔跑起源說”的科學家認為,至今所發現的大量的長羽毛的恐龍以及最原始的鳥——始祖鳥的後肢都比較發達,也就是說生前它們應該是善於奔跑的,這些恐龍在不斷地加速奔跑、跳躍的過程逐漸學會了飛翔。“鳥類飛行樹棲起源說”的支持者認為鳥類是先爬到樹上,然後在樹間跳躍、滑翔,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學會了飛翔。他們發現了一些個體很小的長羽毛的恐龍是會爬樹的,這些恐龍在系統發育中與鳥類的關係非常近,而且從動力學的角度,在滑翔中學會飛翔似乎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徐星研究員通過對趙氏小盜龍和顧氏小盜龍等與鳥類形態非常接近的長羽毛恐龍的研究,發現其足部骨骼是可以對握的,而且足部的爪也比較彎曲,和地棲的鳥類明顯不同,也就說這些長羽毛的恐龍是生活在樹上的,這些化石的發現為樹棲起源說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支援,引起了學界的極大關注,從而使“鳥類飛行樹棲起源說”漸漸成為主流。
二連巨盜龍的發現讓科學家們著實感到了驚訝,如此巨大的恐龍,卻具有大量似鳥特徵。這與過去的研究差別非常大,過去的研究表明恐龍體型的大小與鳥類特徵的演化具有明顯的相關性。也就是說,似鳥的恐龍體型都比較小。體型越小,鳥類特徵相對越多;反之,當恐龍體型變大後,許多似鳥特徵往往會消失。但是二連巨盜龍卻是一個例外,它具有的似鳥特徵甚至多於其他小型的竊蛋龍類。科學家們發現,在向鳥類演化的過程中,不同恐龍類群的特徵演化模式和潛在的發育機制是不同的,這增加了鳥類起源的複雜性。
對於三連巨盜龍的進一步研究還在繼續著,三連巨盜龍到底還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喜,還能夠告訴我們多少我們所不知道的祕密,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