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流浪地球》2019年上映,被許多媒體稱之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不料《上海堡壘》的出現,又讓人感慨“流年不利”。

“元年”這個詞是炒概念的商業行為,而且並不屬實,因為在40年前,也就是1980年,就誕生了中國首部科幻電影。

1、原著小說:1963年被禁,1978年變“超級IP”

1963年,28歲的童恩正已經是四川大學考古系的助教、峨眉電影製片廠的編劇和小有名氣的科幻作家了。

這一年,他把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投給了《少年文藝》,但因為這個主角的華僑身份沒有得到出版。

因為那時候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打倒“蘇修美帝”,而這部小說中的“某大國”指向性不甚明確,而且旗幟也不鮮明。

1976年,文革結束。撥亂反正,解放思想。1978年,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口號,郭沫若說“科學的春天來了”。

童恩正也在“全國科普創作座談會“之後,將自己珍藏了15年的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發表在了當年第8期的《人民文學》上,同年就被評為“1978年度優秀短篇小說”。

主流期刊《人民文學》發表《珊瑚島上的死光》意義重大,喚醒了科普作家的創作熱情。

及至1980年,全國至少有三四十種專業科幻刊物和報紙,還有兩百多種文學期刊、一百七八十種科普期刊,中國一千多種報紙都在競相發表科幻小說,每年都有數百篇上千篇原創作品問世。

各位一定要注意上面提到的一個說法,“科普”,就因為這個詞和“科幻”的爭論曾經讓中國科幻文學停滯了八年之久。

《珊瑚島上的死光》橫空出世,隨即被改編成了話劇、廣播劇,光連環畫就有12個版本。用現在的概念來衡量,真是一個“超級IP”。

其中廣播劇由上海電影譯製片廠製作,喬榛飾演愛國科學家陳天虹,邱嶽峰飾演馬太博士,還有童自榮先生和劉廣寧女士。廣播劇播出後,造成了比小說更強烈也更廣泛的轟動。

2、童恩正的科學家親人們

我一直覺得《珊瑚島上的死光》中華僑科學家陳天虹的人物原型是童恩正的姨父歐陽藻先生。

小說以華僑科學家陳天虹的第一人稱展開敘述:

我就是當時“下落不明”的陳天虹。在這裡,我不但要向你們介紹這次失事的原因和經過,而且也要介紹失事以後,我在太平洋某島上的一段經歷,一段令人悲憤也令人深思的經歷。

……

我是一個華僑,出生在國外,從少年時代開始,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祖國就強烈地吸引著我。

歐陽藻也算是“華僑科學家”,而且無線電專家。

他民國金陵大學畢業,1945年被國民黨政府派往美國學習雷達技術,後來定居美國。他被選為中國工程師學會美國分會會長,還在現在的南京大學成立了“歐陽藻獎學金”。

小說中提到了晶體物理學、高效原子電池、鐳射武器、鐳射全息電視等等在1960年代的中國真是有點“天方夜譚”。

因為即使在彼時的“美帝”,1960年,T.H.梅曼等人才製成了第一臺紅寶石鐳射器。而最早的人造鐳射,連一張紙都穿不透,更別提做武器、成為“死光”了。

當然,這也與他的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童恩正的父親童凱1928年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電機工程系,是中國第一批無線電工程師。

建國後,因蘇聯支援,受國家委派去四川建立了成都電信工程學院,他是無線電系主任兼學校的圖書館長。

有一段佳話不得不提,30年代初童凱在上海中國公學任教,胡適是校長。

既是同事、領導,又同是留美歸來,所以胡適擔任了童凱婚禮的證婚人。

據說,後來求證婚者太多,胡適就一律婉拒,不再擔任證婚人了。

3、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的艱難誕生

1977年,上海電影譯製片廠譯製了美國科幻電影《未來世界》,後以“內參片”的形式在小範圍內放映。

當時,50歲的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張鴻眉看了這部作品,這是她看過的第一部“科幻片”。

在《珊瑚島上的死光》編劇之一沈寂的力薦下,張鴻眉也勇敢地接受了導演工作。

開拍之前她還去找謝晉導演加油打氣,謝晉鼓勵她說,最開始就做一件很有挑戰的事情,接下來做其他的也就不難了。

大家可能不熟悉張鴻眉這個名字,但一定看過她參演的一部經典作品——《小城之春》,她就是電影中妹妹戴秀的扮演者。

喬榛仍飾演主人公陳天虹,邱嶽峰則“改正歸邪”,由馬太博士搖身一變成了大反派——維納斯公司的總經理布萊希斯。

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與小說故事基本一致,講述的是布萊希斯暗殺了研製出高效原子電池的科學家趙謙,他的學生陳天虹帶著電池逃亡到了珊瑚島。

在珊瑚島上遇到了趙謙教授的好友馬太博士,他受布萊希斯矇蔽在島上研製鐳射器。最後真相大白,陳天虹和馬太博士聯手對抗敵人。

1979年,劇組在福建東山附近取了珊瑚島的外景,然後由海軍登陸艇將他們帶到一個荒涼島嶼上。

電影的主要場景就是孤島和國外都市,孤島還好辦,華僑科學家呆的外國城市最難做。

因為經費和程式關係,劇組沒辦法去到國外拍,所以儘量搭內景完成,而搭內景的參考基本來自國外的電影和報刊。

因為是臨時搭建的外國室內場景,完全是舞臺佈景的感覺,一塵不染,毫無生活氣息,演員在場景中也沒有歸屬感。

而都市外景只好依靠香港攝影師拍攝的影像資料,外景大部分放在了電影開場部分。

電影美術將馬太博士的實驗室設計成“現代化”的西方風格,製造出奇幻而唬人的感覺。

影片中除了“唬人”的場景外,還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商業電影中的交通工具,對1980年的中國觀眾來說也是“奇觀”了。

比如汽艇。

比如軍艦。

比如還可以這樣開的飛機。

還有被軍艦上“死神的火焰”擊落的飛機畫面。

還有被擊落後,追捕陳天虹的水族館鯊魚。

還有最後被馬太博士研製的鐳射摧毀的潛艇。

據主創回憶口述,珊瑚島上的“死光”是電影拍攝完成之後,在膠片上一格格模仿鐳射的樣子把“死光”畫出來。

影片結尾,馬太博士島被核彈徹底摧毀。

特技人員將細而乾的黃土倒進盛滿清水的玻璃缸,拍下黃土在水中徐徐散開的鏡頭,再把畫面翻轉,便造就了“蘑菇雲”翻滾上升的場面。

《珊瑚島上的死光》中反派都是外國人,那時候中國電影裡的外國人都是由中國人來演。

邱嶽峰老師自告奮勇出演反派角色,維納斯公司的總經理布萊希斯。

因為他是“混血兒”(父親福建籍,母親俄羅斯人),眉眼、長相、金黃卷發,就是“外國人的樣子”,而且翻譯配音過多部外國影片,所以出演了這個角色。

1980年3月31日,《珊瑚島上的死光》已經完成後期製作,也通過了上影廠的審查。

這天上午,張鴻眉在上影廠門口碰到了邱嶽峰老師,兩人就影片的完成情況聊了幾句,還說如果需要修改可以幫忙。

然而晚上,張鴻眉就聽到了邱嶽峰自殺的訊息。

那個冬天上海特別的冷,雨水也特別多。

看過邱嶽峰譯製片的人次多達幾億,可卻因為他自殺是“自絕於革命事業”而沒有太多人可以去送他。

2013年6月28日,電影頻道放映《珊瑚島上的死光》。劉慈欣在豆瓣上寫了一篇懷念的文章,“童恩正老先生已經離開我們,我一直認為他和鄭文光的科幻小說是那時最好的,我印象很深的還有《遙遠的愛》。”

文章最後說“電影不怎麼樣,但做為科幻迷的一種懷舊,勸大家還是看一看。想想從那以後,中國科幻又奮鬥了二十年,也沒弄出多少東西,連一部像樣的科幻電影都沒有,不禁生出許多嘆息。”

近40年後的今天,我們再看這部電影,很多人誤把當年的“粗糙”當成“邪典”,我倒更希望我們的科幻電影可以學習那時候的認真、勇敢和智慧。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原來“載人巨龜”真實存在!長5米重數噸自然界僅有“一種”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