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起源遠遠早於人類,
是跟恐龍同時代的生物。
恐龍早已滅絕,
而蝙蝠卻愈發強大地生存了下來。
它們單體作戰能力強,
而且數量龐大,分佈範圍極廣。
除了寒冷的兩極,
即使在一些沙漠和孤立的島嶼上,
都能發現蝙蝠的蹤影。
蝙蝠大多數是群居動物,
一般棲息在樹上或洞穴裡,
洞穴中的蝙蝠密密麻麻緊緊依偎在一起,
簡直就是一個移動的“病毒庫”。
蝙蝠身上可攜帶多種人畜共患病毒,
被稱為“百毒之王”。
埃博拉、SARS、尼帕和亨德拉,
這些病毒都是近幾十年出現在人類中的,
而它們都能在蝙蝠身上找到。
自然宿主的矛頭也指向了中菊頭蝠。
△中菊頭蝠
世界上有多少種蝙蝠?
蝙蝠為何“百毒不侵”?
蝙蝠和人類,怎樣和諧共存?
《健康大咖說》邀請
蝙蝠研究專家廣東省科學院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張禮標博士為大家權威科普!
(戳一下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本期大咖 ●
張禮標
廣東省科學院 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 研究員
01
張禮標博士介紹,全世界蝙蝠種類大概有1300多種,中國的蝙蝠也有130多種,佔全世界蝙蝠的種類十分之一左右。而其中,廣東省蝙蝠種類有60多種。中國蝙蝠種類最多的是雲南省,共有70多種。
2017年,病毒學家在雲南省一個偏遠的洞穴裡,發現了一個菊頭蝠種群,在它們體內所含的病毒毒株中,找到了2002年底傳播至人類身上、並在全球範圍內造成約800人死亡的SARS病毒的全部基因組組分,中華菊頭蝠被證實是SARS病毒的源頭。
△中華菊頭蝠
2020年,被指是新冠病毒自然宿主的,則是跟中華菊頭蝠親緣關係很近的中菊頭蝠,專家同樣是在雲南的洞穴裡找到它們的。研究發現,雲南中菊頭蝠攜帶的病毒跟新冠病毒相似度高達96.2%。
02
“百毒之王”為何活得好好的?
新冠病毒、SARS病毒、MERS病毒、馬爾堡病毒、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狂犬病毒等等,都是蝙蝠身上可能攜帶的病毒,“百毒之王”的頭銜並非“浪得虛名”。但奇怪的是,為什麼蝙蝠能夠跟這麼多病毒共存,而且還活得好好的?
蝙蝠之所以“百毒不侵”,跟它自身獨特的免疫系統有關,該強則強,該弱則弱。
已有的研究表明,蝙蝠飛行需要保持較高的能量代謝水平,但是在代謝過程中的副產物如活性氧分子,會引起DNA損傷及細胞凋亡。通過對蝙蝠基因組分析發現,一系列參與DNA修復的相關基因受到了很強的正向選擇。基因的快速進化,令蝙蝠抵禦病毒的能力更強大。
2013年 武漢病毒研究所參與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其它哺乳動物中,識別外源微生物和促形成炎症體中發揮重要功能的PYHIN基因家族,在兩種蝙蝠基因組中完全缺失,基因的不完整,使病毒無法對蝙蝠產生作用。
同時,蝙蝠體內一些與免疫相關的基因,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擴張收縮,基因的複製數量與其他物種有一定的差異,所以,蝙蝠才能成為抗禦病毒的“高手”。
△蝙蝠基因組中與DNA損傷和修復相關基因的正向選擇
03
“百毒之王”竟是人類的“好朋友”?
在生態系統中,蝙蝠承擔著害蟲防控、傳播種子、傳花授粉的重任。蝙蝠是大量夜行性昆蟲(包括蚊、蛾及許多鞘翅目害蟲)最重要的控制者,如果沒有蝙蝠,就有可能暴發蟲害,後果不堪設想。
同時,蝙蝠也是花粉傳播的使者,很多植物的花高度特化甚至專門在夜間開放,以吸引蝙蝠。可以說,蝙蝠為大自然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少的貢獻。
而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類也在蝙蝠身上“偷師”,通過模仿它們的回聲定位系統來改良科技,從對蝙蝠的研究中,尋找對抗疾病的突破口。
04
野生動物病毒多 禁食禁捕有必要!
在某些東南亞國家和太平洋島國,都有吃蝙蝠的傳統,甚至將蝙蝠當成一種招待外賓的食物。但專家提醒,包括蝙蝠在內,很多野生動物都有攜帶病毒的風險,而且有些病毒是人類尚未發現的。
日前,廣東省率先對野生動物保護進行全面修法,增設了“禁止非法交易”“禁止非法食用”“執法監管”三章,明確提出“三個全面禁止”: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全面禁止食用陸生野生動物,全面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獵捕、交易、運輸在野外環境自然生長繁殖的陸生野生動物,從源頭上防控重大公共衛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