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近期,微博啟用又棄用了。

在這之前,我向來不用微博。這一次重新用它,是為了“Microblog”這個功能,它可以post我的碎片化思考。

有人可能會說,碎片化思考,可以用便籤類應用記錄,比如錘子便籤。

但請注意,這裡我用的是“post”。所謂“post”,指的是不光是寫給自己看,還有寫給別人看的意味,所以會考慮怎麼寫的好。

相對而言,記錄效果會比自己隨意寫在便籤裡的更方便讀取。

之所以解除安裝,是因為我覺得它不夠純粹。即使我用的是share客戶端。

follow了羅永浩、Fenng、Mactalk、少數派、槽邊往事等等,但推送的資訊也沒有什麼對我個人而言高品質的內容。自媒體,發發觀點。官方媒體,推送官網上一樣的內容。

再加上我一向很抗拒資訊流,所以最終還是解除安裝了。

因為我很抗拒資訊流,所以在很久之前,抖音、知乎等也都停止使用了。

知乎也是在近期啟用然又棄用了,因為我覺得它的資訊流更讓我厭惡。而我用它的本意,是用它的“想法”代替“Microblog”。還有一個原因,它太重了,比微博還重!

也嘗試了印象筆記與Evernote(兩個版本both),嘗試搭建了個人知識體系,太重,最終還是棄用了,與我最初的需求不同。

Notion也棄用了,也深入琢磨過,雖然很輕,但定製化的block也仍不符合我的需求。

最終我選擇了最輕量化的方式來處理我的需求。

很簡單,

我曾一度也非常抗拒微信生態,也非常討厭微信這種超級app。我倡議去中心化,即使這在美國的科技公司已經成某種政治正確了。對我而言,它只該是個即時通訊工具而已。

還有一個討厭它的原因,是微信訂閱號。在我看來,它對我的視野的拓展已經到頂了,仍然停留在裡面只會養成我的“慣性思維”,也就是所謂的思維定式。所以我開始尋找新的資訊源,ssr訂閱、個人站點、少數派、少數派power+、愛範兒、pingwest、google,也都嘗試過了。

微信= 通訊 + Microblog(朋友圈)+ 閱讀(訂閱號我將它單獨放在“微信讀書”App)+ 筆記(微信收藏)+ 支付

ok,回到正題。

微信收藏裡面有個功能,叫“筆記”。於是它便承載了我的碎片化思考inbox的職責。很輕,在PC同步也很方便,編輯功能對我也夠用。

接著,每天晚上,我會將這些碎片化思考歸檔到“一本日記”當中。很輕,很方便,並且ui設計我很喜歡,是那種timeline風格,而不是普通的便籤風格。

外部的資訊,我通過firefox瀏覽器的書籤欄處理,inbox收集,read it later稍後讀,arichive歸檔。之前用的是chrome,之所以改用firefox,主要是因為同步問題,每次同步都要搭梯子,就很麻煩。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中國首隻被“退貨”大熊貓,吃不慣外國的竹子,真的是挑食